尼埃拉教堂
教堂簡介
在南崗區東大直街上,有一座北歐風格的哥特式教堂建築。造型別致的尖塔,線條明快,圓形尖角門道,張顯個性,拱券飛扶壁,精巧玲瓏;紅牆綠頂的建築主體,彩色玻璃鑲嵌的窗花,營造出一種崇高而又寧靜,溫馨而又神秘的感覺。 這是建於1916年,沿用至今的基督教堂(尼埃拉依教堂),原來為德國僑民的路德會教堂,現在是市級一類保護建築。
花窗玻璃,通過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聖經故事,起到了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而花窗玻璃在建築學上則有牆的作用[1],起到部分的支撐作用。如果是天主教哥特式教堂,則位於主,副入口上的圓形玻璃窗,稱為玫瑰窗;細長的玻璃窗稱為柳葉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曼式建築[2]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景象,並表達了人們嚮往天國的內心理想。
教堂大都有些昏暗,多數是用燭火照明,現在也用電燈了,有很多還是做成蠟燭的模樣。主要的採光還是靠窗戶,外面的陽光透過花窗照進來,光的反差會很大,所以昏暗中看這些玻璃窗,線條和色彩就更為鮮明。也許這就是設計者的用心所在。
歷史
隨着中東鐵路的建設,俄國人基督教陸續傳入哈爾濱,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一個名叫扎耶夫的人受俄國布拉格維申思科教會的派遣,來到哈爾濱建立外僑基督教浸信會,地址在南崗區馬家溝,這是哈爾濱第一座基督教會。建立之初,德國僑民基督教徒也參加這個教堂禮拜。到了1914年,德國人阿斯多尼亞,利多瓦倡議修建一座教堂,地址選在今日的東大直街上,有中東鐵路局撥地並捐助建築材料,利用部分捐款修建而成,德國路德會牧師賈樂天主持開堂。當時僅供德國僑民和各國領事館的教徒使用。
建築特徵
基督教傳播很廣,信奉基督教徒們相信耶穌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上帝通過他行事。一個人需要具有自我犧牲的苦難經歷,以此表達造物主對每一個人生命的慈愛意圖。教堂是日常生活和節日慶典的中心。在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要去教堂聽「彌撒」,即做禮拜。由此,教堂的建築顯得十分重要。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至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的建築具有鮮明的個性,指向天空的尖頂,高曠的內部空間,渲染着神秘崇高的宗教氣氛。哥特式的教堂有別於古希臘柱廊式建築的豁然開朗的感覺,是以與外界隔絕的內部空間為基礎,營造出基督徒心神收斂,嚮往天國的和美,因此,在室內光線的處理上,較多的運用了暗色,陽光被擋在外,通過彩色玻璃只透過一絲絲暗淡的餘暉。 哈爾濱的尼埃拉依基督教堂占地面積2360平方米,建築面積453平方米,是一座屬德國哥特式建築風格的教堂。北歐的哥特建築風格不講究立面上的水平劃分,注重垂直劃分,因此更密更突出。拱的樣式非常儉樸。 這座教堂在外形上樸實無華,外壁極少雕飾物。突出了哥特式的尖拱屋頂,為了減輕屋頂的重量採用鐵皮蓋。加厚了牆壁,減少了層疊的窗戶,以此適應了哈爾濱氣候寒冷的特點。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沉重的雕花大門,各種花格組成的窗戶,當陽光由彩色花窗射進教堂時,變幻閃爍的色彩,產生強烈的裝飾效果和恍惚,神秘的氣氛。 這座教堂1967年關閉,1980年修復,同年12月25日重新開放。
參考文獻
- ↑ 教堂彩色花窗存在的含義,光影交融下的美妙靈魂,搜狐,2021-08-19
- ↑ 圖解歐洲建築之一:羅曼式建築及斯拜亞皇帝教堂,搜狐,2018-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