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屈而不信這則故事中,孟子用一則小事件,寥寥數語,就生動又略帶嘲諷地批評了那些「心不若人,則不知惡」的人。[1]

目錄

人物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漢族,東周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市為孔子和孟子的誕生地)人,東周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人認為鄒國是魯國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國人。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2]

原文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伸,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譯文

孟子說:「現在有(個人),(他的)無名指彎了,不能伸直,並不疼痛礙事。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這個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為遠(而去求治),這為的是一個手指頭不如別人。(一個)手指頭不如別人,就知道厭惡它;內心不如別人,竟不知道厭惡(它),這就叫做不知輕重主次。」(選自《孟子·告子上》)

注釋

1. 信:通「伸」。[3]

2. 則(第一個):就。

3. 不遠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國去楚國的路途為遠。遠,意動用法,以……為遠。

4. 則(第二個):竟然,卻。

5. 惡:厭惡。

6. 此之謂:這就叫作。

7. 不知類:不知輕重主次。類,類推。

※無名指:中指與小指之間的指頭,人類最不靈活的手指.

閱讀練習

1、找出文中通假字,並解釋。

2、下列句中,「則」的用法不同於其他的一項是( )

A.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

B.指不若人,則如惡之

C.心不若人,則不知惡

D.學而不思則罔

3、指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並解釋。

(1)如有能信之者

(2)則不遠秦、楚之路

4、翻譯句子。

(1)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

(2)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5、「此之謂不知類也」「此」指代什麼?「不知類」應該怎樣理解

答案:

1.「信」通「伸」,伸直。

2.C。

3.(1)信—通「伸」,使……伸直

(2)遠—以……為遠

4.(1).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這個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為遠(而去求治),這為的是一個手指頭不如別人。

(2).(一個)手指頭不如別人,就知道厭惡它;內心不如別人,竟不知道厭惡,這就叫做不知輕重主次。

5.「此」指代「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不知類」的意思是「不知輕重主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