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屏東縣民公園

屏東縣民公園就位在台糖量販的更深處裡面,以前只會到糖廠這裡吃和買東西,沒想到裡面深藏著這麼好玩的地方。一進公園就聽到許多小朋友嬉鬧玩樂的聲音,有許多互動的裝置藝術和遊樂設施,就夠小朋友玩到不行了。

在草皮上的兩座金字塔,夜間點上燈光,變成全場最耀眼的藝術。

在殺蛇溪畔也佈置了七彩燈光,在燈光照射下,殺蛇溪變的不再是一條單純溪流,變成景觀水道了。

地坑遺址非常特別,是屏東縣政府在整治過程中意外發現的遺址,這裡可以拍出一些廢墟的美感。[1]

1909年屏東糖廠設廠營運,帶動殺蛇溪北岸土地產業啟動,經縣府打造,將部分台糖園區土地更新為「台糖縣民公園」,並於107年10月15日開放9公頃土地予民眾使用,園區有紙漿廠的古蹟、趣味的特色遊戲場、糖業年輪水景、大樹廣場以及大草原等休憩空間。

為顯現台糖之於屏東的意義,縣府於特色遊戲場建置時,利用早年糖廠種植甘蔗製糖,瓢蟲能夠抵禦害蟲的概念,結合山丘上的甘蔗地景,設立為數不少的瓢蟲,打造活潑生動的遊戲場域,且瓢蟲又象徵傳遞追求夢想的勇氣與無窮希望,讓遊戲場包含歷史文化意義的傳承外,也傳遞勇於接受挑戰的概念。另配合2019台灣燈會在屏東之後續典藏計畫,園區內移入多座燈會期間之燈組,再次點亮於縣民公園。

現今,為提供更舒適且有趣的休憩空間給縣民使用,耗時長達5年多,總經費3.9億的「屏東縣民公園」已於110年2月5日正式啟用。縣府將荒廢27年的台糖舊紙漿廠遺構活化再生,融入全新的殺蛇溪水岸藍帶與綠帶,打造台灣第一處以工業遺構為核心,複合水岸廊道的園區,園區總占地20公頃的地景,複合歷史、人文、生態、景觀、水岸等特質;獨特的設計,創造了銜古接今的全新地景,讓舊工業遺址以多元生態的休閒體驗樣貌再生。[2]

目錄

整治殺蛇溪,建造複合歷史遺跡的水岸公園

屏東在日治時期曾有著東洋產能最高的糖廠,建設與民生因而繁榮,有著「糖都」的稱號;隨著用紙需求增加,製糖產生的蔗渣可作造紙原料,台糖在 60 年代建立了屏東紙漿廠;而隨著時代與產業變遷、城市發展,紙漿廠也在 1994 年關廠。

縣民公園第一期工程在2018年完工,作為台灣設計展展場之一;第二期工程則歷經 5 年多時間,屏東縣政府與台糖協商取得用地,將荒廢 27 年的台糖舊紙漿廠遺構活化再生,打造台灣第一個以工業遺構為核心、複合殺蛇溪水岸廊道的園區,共 20 公頃的「屏東縣民公園」正式完工啟用。

挖出紙漿廠遺構,決議保存並活化利用

最初,屏東縣政府是為了整治污染嚴重的殺蛇溪,卻在工程中意外挖出舊紙漿廠備料的地坑與廢水沉澱池,此番發現既是驚喜也是驚嚇,時程與預算都得重新規劃,但縣府仍決定保留並活化,讓屬於屏東的歷史以現代方式轉譯、走入生活中。

景觀設計師李如儀率領團隊,爬梳了全區的歷史紋理,從台糖舊倉庫、五分車路徑、廢水沉澱池、鐵軌、紙漿廠地坑區、紙漿廠倉庫,建構一條清晰的糖業發展路徑,逐一解決排水、積水與防洪等問題後,最大的挑戰是地坑與水池的活化再利用。

坑與水池探索

屏東縣民公園 2.0 啟用!50 年台糖紙漿廠遺址變身,漫遊殺蛇溪河岸、走入地坑與水池探索。

屏東糖廠在多數人記憶中是吃冰好去處,但鄰近的紙漿廠荒廢多年,就像是神秘的隱藏地帶。日前「屏東縣民公園」正式啟用,可以沿著殺蛇溪走入活化後的紙漿廠遺跡。

整治殺蛇溪,建造複合歷史遺跡的水岸公園

屏東在日治時期曾有著東洋產能最高的糖廠,建設與民生因而繁榮,有著「糖都」的稱號;隨著用紙需求增加,製糖產生的蔗渣可作造紙原料,台糖在 60 年代建立了屏東紙漿廠;而隨著時代與產業變遷、城市發展,紙漿廠也在 1994 年關廠。

縣民公園第一期工程在2018年完工,作為台灣設計展展場之一;第二期工程則歷經 5 年多時間,屏東縣政府與台糖協商取得用地,將荒廢 27 年的台糖舊紙漿廠遺構活化再生,打造台灣第一個以工業遺構為核心、複合殺蛇溪水岸廊道的園區,共 20 公頃的「屏東縣民公園」正式完工啟用。

挖出紙漿廠遺構,決議保存並活化利用

最初,屏東縣政府是為了整治污染嚴重的殺蛇溪,卻在工程中意外挖出舊紙漿廠備料的地坑與廢水沉澱池,此番發現既是驚喜也是驚嚇,時程與預算都得重新規劃,但縣府仍決定保留並活化,讓屬於屏東的歷史以現代方式轉譯、走入生活中。

景觀設計師李如儀率領團隊,爬梳了全區的歷史紋理,從台糖舊倉庫、五分車路徑、廢水沉澱池、鐵軌、紙漿廠地坑區、紙漿廠倉庫,建構一條清晰的糖業發展路徑,逐一解決排水、積水與防洪等問題後,最大的挑戰是地坑與水池的活化再利用。

地坑,走入地下感受歷史

地坑深達 6 公尺,過去是紙漿廠備料區,留下了蔗渣儲存、卸渣等處理工程的結構物。設計團隊將地坑打造為占地 0.15 公頃的可近式地下空間,刻意保留地基的斑駁牆面,還可見牆上模糊的標語,展現工業遺構的時間感與歷史感。

另一方面,以降挖周圍地形的方式,全新塑造了連動的地坑,創造高低起伏錯落的行走動線,增加地貌的多樣性與層次感,讓來者可以在地坑中探索與休憩。新舊之間以耐厚鋼板繡蝕面,做為空間的界定,在場域內搭配舊糖廠與紙漿廠的模型,讓人置身其中,與過往歷史遙遙呼應。

水池變身沙坑、瞭望台、互動式地景、劇場等5處遊憩點

地面上5個去汙的過濾池,則視每個水池的狀態、斜度與尺寸等差異,在不破壞原有面積與結構等前提下,修復破損,設置排水與照明,加強安全功能,導入遊憩、展演、舞台等活動機能,讓水池長出各自的樣貌,有如俄羅斯畫家瓦里西・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筆下的《Deepened Impulse》,在地面上開出流動的幾何圓點。

1 號與 2 號水池名為「雙園遊憩」,其中 2 號水池的斜度較陡,刻意保留讓人坐在垂直面上休息的可能,以沙坑結合斜面鋼構造型,正面斜坡是景觀瞭望平台,背面則為涼亭遮蔭空間,底下沙坑空間可以玩耍。

3 號水池「秘境花園」,正好處於 5 個圓的中心點,地表沒有明顯地標與地形變化,於是搭建全鏡面反射的圓型頂蓋,以竹林作為樑柱結構,中庭為穿越性的集合空間,構成一處有如祕密花園的休憩所。

4 號水池「在水一方」,是以紙廠漿廠時代的水池樣貌為設計概念,打造一條不斷抬升到水面的特殊路徑,走入其中有如漸漸踩上水面,能感受四周風景倒映在水面的風景。從池外往內看,更有一種漫步水面的視覺感。

5 號水池「地景劇場」是一個複合式圓形空間,可作為溜冰、滑板、跳舞、露天電影、戶外表演劇場等多功能用途,更可與旁邊的「地標塔」觀景平台,結合為多層次的大地劇場。

設計團隊在地坑與水池間,建立了新與舊之間的秩序,屏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處長李怡德說,為了強化工業遺構的風味,保留了舊鐵軌,並找來鐵道路燈與新增景觀燈搭配,讓整合後的空間新舊交迭,並可向上延伸至天際線。

高壓電地下化、設置污水處理廠

縣民公園完工的同時,殺蛇溪沿岸高壓電地下化工程也正在進行中,預計消除屏東市建南路到縱貫鐵路變電站間約 2.5 公里的 46 座高壓電塔。另外將在屏東工業區設置汙水處理廠,從源頭改善廢水問題。整合多方單位,讓屏東城鄉再造的面貌更扎實完整。[3]

阿猴1909綠水園區

有一種進入童話世界的感覺,大片的綠意點綴幾抹鮮豔色彩,可愛的大小瓢蟲裝置點亮公園新樣貌,遊戲場空間結合地景土丘與草原,鋪上人工草皮地墊,讓自然與地景融合,高低起伏的地形與大面積的草地滿足孩子自由跑跳、盡情放電。

是一座充滿樂趣與挑戰性的遊戲場,8大遊具有各自不同的玩法,啟發孩子各種能力! [4]

視頻

去過屏東縣民公園的你,一定要看這部片!

屏東縣民公園 走進地坑遺址賞夕陽|華視新聞 20210207

舊紙漿廠活化再生 屏東縣民公園啟用-民視新聞

屏東縣民公園啟用不滿2週 矮牆慘遭塗鴉

舊遺址注新活水!屏東縣民公園蛻變啟用|三立新聞網 SETN.com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 聯合報
  2. [2] 屏東有影
  3. [3] shoppingdesign
  4. [4] yoyoman822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