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屏東糖廠文物館文物一館照片來自台糖通訊

屏東糖廠位於台灣屏東縣屏東市。屏東糖廠建於西元1908年12月1日(阿緱工場始業式舉行),日本佔據時期屬於台灣製糖株式會社,1998年1月結束製糖業務。2005年10月1日成立台糖公司屏東區處,並著手辦理文化性資產清查與保存工作;迄2019年4月止登錄了1,121件文物(含調撥橋頭博物館42件),參觀人數超過34,900人次,對提升台糖企業形象發揮了實質助益,豐碩的糖業文物展陳相當具可看性。[1]民國99年6月「屏東糖廠文物館」文物一館成立,約28坪,規劃「老舊照片」、「書畫、篆刻、水墨」、「文獻史料」、「文物機具」、「樂器、服飾」、「甘蔗、土壤、昆蟲標本」、「奬牌、奬杯」及「影音觀賞」等主題區。101年12月「屏東糖廠文館」文物二館完工,約39坪,增設「屏東紙漿廠」、「林邊力力溪河川荒地開發」等展示區,充分利用空間,俾便參訪者以不同面向瞭解台灣糖業發展的過程及歷史。為接通一、二館,於兩館之間闢設寛1.6公尺,長6.2公尺的室內廊道(約3坪),擬利用廊道的空間不定期展陳社區、學校及文史團體藝文作品,予在地素人或藝文創作者展現才華的平台。[2]

目錄

沿革介紹

 
目前陳列歷史公園內的炸彈魚照片來自台糖通訊

屏東糖廠在日治時期稱為阿緱製糖所,1907年由台灣製糖會社設立,於1909年開工製糖,位於高雄州屏東郡屏東街,為現今之屏東縣屏東郡。屏東平原第一間新式製糖工場,為1904年由蘇雲梯成立之南昌製糖會社於公館莊(今屏東市公館)新式製糖廠,但因設備經常故障且操作不熟練等原因,因產量持續不如預期,於1906年12月由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掌控之大東製糖會社收購,並於隔年5月(1907年)隨大東製糖併入台灣製糖會社(持續製糖至1910年),6月時選定於歸來莊建設阿緱製糖所,8月開始興建阿緱製糖所至九曲堂之鐵道,11月開始興建阿緱製糖所,1908年12月完工,1909年初正式開始製糖作業,壓榨能力為1200公噸。1910年進行廠區擴建,將壓榨能力提升至3600公噸,並增設酒精工場,曾號稱東洋最大規模新式製糖製糖工廠。光復後,屬台灣糖業公司第二區分公司,改名為屏東糖廠。因遭受猛烈轟炸攻擊,台糖戰後損害統計中被列為「大破」,直至1948年才復舊完成、恢復製糖。1950年,行總廠制,改名為屏東總廠,下轄屏東、高雄、小港、南州(恆春糖廠併入)、旗山糖廠;1955年原隸於新營總廠的台東、花蓮糖廠改隸屏東總廠。1968年,行大廠制,轄有屏東、南州和旗山糖廠,1975年高雄總廠撤銷後,高雄和仁德糖廠改由屏東總廠管轄。1977年屏東紙漿廠設立,於1985年1月改由屏東總廠管轄;同年6月台糖取消督導制度,原總廠區內之糖廠改由公司直屬管理,屏東總廠名稱仍保留不變。1988年紙漿廠改組為屏東副產品加工廠,脫離屏東總廠管轄。1994年屏東副產品加工廠停閉,1997年10月屏東總廠製糖工場停閉,改制為屏東糖廠。1998年1月屏東糖廠改制為屏東廠, 2004年1月改為資產管理中心屏東區營運處,2005年10月改為台灣糖業公司屏東區處,轄有南州廠。現廠區內部分土地為屏東市公所所用。[3]

充滿歷史意義的學生壁畫圍牆將被打通

 
學生壁畫圍牆將被拆除照片來自自由時報

台糖屏東糖廠具有34年歷史綿延200公尺的圍牆,是民國75年由屏東縣政府、扶輪社、糖廠邀集勝利國小等學生繪製,內容敘述北伐、抗日等事蹟,是目前屏東僅有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壁畫。而在2020年屏東縣政府進行台糖縣民公園整建工程,擬將打通和生路及復興路的通道,方便民眾進入公園,而主要停車位置也將設在和生路,因此拆除了一小部分的糖廠圍牆,整個工程預定今年底完成。因此屏東糖廠這批早期的學生壁畫恐怕也會消失,未來這片壁畫將會走入歷史,只能供後人從回憶中追尋舊有歷史紀錄。[4]


打造糖廠公園綠地成城市新興地標

 
打造糖廠公園綠地成城市新興地標照片來自自由時報

屏東糖廠內的煙囪、圍牆、老火車,是屏東市民對於糖廠的共同記憶。而台糖園區約有86公頃,區內綠樹成蔭、環境優美,除承載日據時期繁盛製糖的工業歷史,也挾帶屏東市民的共同記憶。但隨著糖業、紙業生產在80年代逐步沒落,為活化閒置空間,屏東縣政府與台糖公司合作,提供9公頃的市區土地打造彷如美國紐約中央公園般的綠地,除將周邊規畫為公園綠地,更爭取中央補助,邀請工研院團隊進駐,進行屏東食遊體驗暨農工整合創新的場域設置。其中更以循環經濟為概念,於台糖縣民公園內啟動「農工循環基地」,成為城市新興地標。待公園落成後,將成為民眾假日休閒及闔家旅遊的好去處。[5]


視頻

【台糖興衰篇: 二十一(屏東糖廠)】

【最後一班小火車 台糖 屏東糖廠 糖業鐵道 紀錄影片 All】

【1958屏東糖廠製糖實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