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山東省青島第七中學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山東省青島第七中學坐落於老市區中心地帶的市南區德縣路27號,西臨中山路商業街,南瀕前海風景區,是一所有着80多年辦學歷史的老校,現有28個班級編制的初中學校,1996年學校被命名為青島市計算機特色學校,現為「青島市規範化學校」。近年來,學校在學生行為素質的培養、學習成績的提高等方面下了很大力氣。

目錄

學校歷史

青島的女子教育已有百年的歷史,在中國教育史上是誕生女子學校較早的城市。當外國軍艦的炮口轟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之後,清政府為形勢所迫,於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不得不實行「新政」,其中包括改革教育、振興女學,頒布了《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女子師範學堂章程》。封建統治下的中國向來崇尚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學校興起之路是緩慢而步履艱辛的。青島成為德國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後,外僑來青人數不斷增多,他們攜婦將雛、漂洋過海到青島從政或經商,對於子女教育尤為重視。於是延續歐洲教育制度的男女分校教育應運而生。據1924年《膠澳商埠教育彙刊》記載:青島最早的女學於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建立,稱天主教女子學校。當時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有教員12人都為天主教的修女,學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僑民之女,實行寄宿制,學費350餘元。其學費的昂貴在當時老百姓眼裡可稱得上是天文數字。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的教學以英國教育為標準。(提起英國天主教女子寄宿學校,令人想起十九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中小簡愛飽受虐待和歧視生活了十年的羅沃德學校。)其辦學宗旨是「以陶冶品性,養成適應他日社會各階級之婦人為宗旨」,所學科目有英語、數學、歷史、地理、德語外,還對家事教育特別注重,像家政學、裁縫、刺繡、繪圖、編織、烹飪、速記、音樂等科目都要學習,以培養歐洲式淑女作為教育模式[1]。1905年青島第一所女子中學———美懿書院設立。美懿書院又稱淑範女學,是德國和瑞士基督教同善會創立,最早附設於禮賢書院,1910年從禮賢書院遷出,獨立成為女子學堂。當時的教員僅4人,德籍和中國籍女教員各2名,學生20人。1915年停辦。日本占領青島後,於1916年4月創辦了青島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華高等學堂內,學制3年,相當於高中學歷。課程有修身、日本語、漢文、數學、物理、化學、圖畫、體操、家事、縫紉等,後遷址於若鶴山下(即今天的貯水山)。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最著名的女子中學有3所———公辦的青島女中、私立文德女中和私立聖功女中。這些女校培養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島市副市長、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茲心是文德女中學生,著名的微循環專家修瑞娟曾經是市立女中的學生。女校學生很多還是體壇驍將,成為青島體育界出類拔萃的女運動員。青島最早的女子排球隊和女子籃球隊都產生在這3所女子中學。女中任教的教師好多也是知名人物。1932年陳翔鶴來青島市立中學任語文教師,同時在市立女中兼課。1934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薭青在市立女中任教。1935年左聯創始人之一、作家孟超曾受聘於青島文德女子中學任初中國文教師。1932至1934年,許地山夫人之胞妹周銘洗任青島聖功女中校長。

當然,能夠上這3所女校的女學生都有優越的家庭和生活條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經過這3所學校培養的名媛淑女,婚姻上就有了攀龍附鳳的砝碼。還有的更是中學一畢業,就找個好人家嫁了,成為「幸福」的全職太太。建國後,市立女中改名為青島第二中學。1952年11月11日,青島私立中學由國家接收,聖功女中改為青島第七中學,文德女中改為青島第八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七中學學校校訓

厚德致善,廣學致精。

山東省青島第七中學辦學理念

青島七中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思想,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學校堅持「內抓質量、外樹形象」,紮實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在德育 方面,加強管理制度建設,突出學生行為規範和學習習慣[2]的養成,形成了良好的校風 和學風,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在教學方面,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實驗,提倡「激情教學」模式,促進了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在全市初中學校中名列前茅, 在2004年初中優秀生直推高中錄取中,該校錄取率為全市平均錄取率的200%。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