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山慈菇,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状,顶端渐突起,基部有须根痕。长1.8~3厘米,膨大部直径1~2厘米。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鳞片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略呈角质。气微,味淡、带粘性。[1]

目录

名 称

山慈菇

拼 音

Shān Cí Gu

英文名

Pseudobulb of Appendiculate Cremastra

类 别

根茎类

功效分类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别名

金灯花、鹿蹄草、山茨菇、慈姑、山慈姑、毛慈姑、泥冰子、算盘七、人头七、太白及、水球子、泥宾子、采配兰

入药部位

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的假鳞茎。

性味

甘、微辛,凉。

归经

归肝、脾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植物形态

1.杜鹃兰,陆生植物。假鳞茎聚生,近球形,粗1-3cm。顶生1叶,很少具2叶;叶片椭圆形,长达45cm,宽4-8cm,先端急尖,基部收窄为柄。花葶侧生于假鳞茎顶端,直立,粗壮,通常高出叶外,疏生2枚筒状鞘;总状花序疏生多数花;花偏向一侧,紫红色;花苞片狭披针形,等长于或短于花梗(连子房);花被片呈筒状,先端略开展;萼片和花瓣近相等,倒披针形,长3.5cm左右,中上部宽约4mm,先端急尖;唇瓣近匙形,与萼片近等长,基部浅囊状,两侧边缘略向上反折,前端扩大并为3裂,侧裂片狭小,中裂片长圆形,基部具1个紧贴或多少分离的附属物;合蕊柱纤细,略短于萼片。花期6-8月。
2.独蒜蒜兰,陆生植物,高15-25cm。假鳞茎狭卵形或长颈瓶状,长1-2cm,顶生1枚叶,叶落后1杯状齿环。叶和花同时出现,椭圆状披针形,长10-25cm,芝2-5cm,先端稍钝或渐尖,基部收狭成柄抱花葶。花葶顶生1朵花。花苞片长圆形,近急尖,等于或长于子房;花淡紫色或粉红色;萼片直立,狭披针形,长达4cm,宽5-7mm,先端急尖;唇瓣基部楔形,先端凹缺或几乎不凹缺,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内面有3-5条波状或近直立的褶片。花期4-5月,果期7月。[2]

產地分布

1.杜鹃兰:生于山坡及林下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2.独蒜蒜兰:生于海m的林下或沟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主治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咽痛喉痹;、虫咬伤。[3]

禁忌事项

正虚体弱者慎服。

采收炮制

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洗净,蒸后,晾至半干,再晒干。

除尽须根,洗净,清水浸泡2-4小时,取出润透,切片,晒干。捣碎用亦可。

药物鉴别

本品横切面;毛慈菇 外层为一层扁平的表皮细胞,其内有2~3列厚壁细胞,浅黄色,再向内为大的类圆形薄壁细胞,含黏液质,并含有淀粉粒。近表皮处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针晶束,长70~150μm。维管束散在,外韧型。

冰球子 表皮细胞切向延长,淀粉粒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维管束鞘纤维半月形,偶有两半月形。[4]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试验证实山慈菇含有的杜鹃兰素有降血压的作用。

化学成分

葡萄甘露聚糖、杜鹃兰素Ⅰ、杜鹃兰素Ⅱ、对羟基苯甲醛等成分。

臨床應用

①治皮肤皲裂:鲜杜鹃兰假鳞茎捣烂敷,或切开成两半擦患处。(《湖南药物志》)

②治瘿瘤:山慈菇、海石、昆布贝母各等分。为末。每服15克,白滚水调服,旬日可消。(《外科大成》消瘤神应散)

③治食道癌:山慈菇、公丁香各9克,柿蒂5个。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④治热咳:独蒜兰假鳞茎9~12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⑤治肺痨咳嗽:杜鹃兰鲜假球茎21~24g。切成薄片,水煎加白糖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⑥治疮疖肿毒,淋巴结结核,毒蛇咬伤:独蒜兰假鳞茎9~15g。水煎服。外用以适量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⑦治指头炎、疖肿:独蒜兰假球茎9~15g。水煎,连渣服;另取假球茎适量,加烧酒或醋捣烂,外敷局部。(《浙江药用植物志》)

⑧治毒蛇咬伤:鲜山慈菇适量捣烂,从伤口周围结肿的远端开始涂敷,逐渐近于伤处。(《山西中草药》)[5]

相關視頻

1.山慈菇,去热散结,可调理痛风[6]


2.山慈菇的功效与作用[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