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鼠
山鼠
中文學名:走馬胎
拉丁學名:Rhizoma Ardisiae
Gigantifoliae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科:紫金牛科
屬:紫金牛屬
走馬胎,本品為紫金牛科植物走馬胎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的乾燥根。
走馬胎為常綠、直立灌木,通常高1~3米;根粗壯,外皮黃棕色,內皮黃色。
多生于山谷、溪旁的林下潮濕處。
分布於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1]
全年可采,以秋季采者質佳。挖取根部,除去鬚根及泥土,洗淨,曬乾。
目錄
植物特性
葉通常集生於枝頂,互生,紙質,闊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0~45厘米,寬8~20厘米,
頂端漸尖,基部漸狹而成一短柄,邊緣有整齊的細鋸齒,背面通常紫紅色,有時淡綠色。
春夏開花。圓錐花序頂生,長20~30厘米;花白色或淡紫紅色;
萼5裂,裂片近三角形,長約1.5毫米;花冠5深裂,裂片卵狀長圓形,
長3~4毫米;雄蕊5枚,着生於花冠裂片的基部並與其對生;
子房上位,花柱線形。 果球形,成熟時紅色,具細長的柄。
藥材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有分枝,多彎曲,常結節狀或念珠狀腫脹,
長20~50厘米或過之,直徑2~4厘米,腫脹處更粗壯,灰褐色或棕褐色,
有明顯的皺縮橫紋;皮部可剝離,略厚,用刀刮開皮層,可見血紅色小點;
質堅硬,難折斷,斷面不平坦,木質部發達,帶粉質,白色或微帶紅,
射線清晰,放射狀排列,髓部小,淡紅色。氣無,味微苦。
以根條粗壯、有膨大結節、表面橫皺紋明顯、斷面白色帶粉性、射線清晰者為佳。
藥用價值
功效與作用
可止痛,消腫,解毒,祛風濕,壯筋骨,活血祛瘀;用於風濕筋骨疼痛,
跌打損傷,感冒頭痛,小兒感冒,發熱惡寒,四肢酸痛,腳氣痛,癰疽潰瘍等症。
主治
風濕搏痛、跌打腫痛、產後血疲、癰疽潰瘍等。
用藥禁忌
辨證屬濕熱者不宜用。孕婦、兒童忌用。
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干品18.5~35g,鮮品35~110g,水煎服。
附方
1、婦女崩漏組成:走馬胎葉孔5克 咸豐草563克用法:水煎服。
2、婦女產後關節痛組成:走馬胎75.0克 艾納香根75.0克用法:水煎洗患部。並以上面2藥鮮品各等量,共搗爛,酒炒熱後外敷患處。
3、婦女頭風痛組成:走馬胎75.0克 雞蛋1~2個 米酒適量用法:走馬胎和雞蛋加水共煲,沖米酒服。
4、頭痛組成:鮮走馬胎葉37.5~75.0克 酒18.8~37.5克用法:水煎去渣,加酒服。
5、跌打腫痛,風濕骨痛組成:鮮走馬胎葉37.5~75.0克 酒少許用法:將鮮葉搗爛,加酒炒熱,外敷傷處。
6、便秘組成:鼠麴草37.5克 黃肉三七30.0克用法:水煎,分2次服。
7、心悸,失眠組成:夜交藤37.5克 酸棗仁15.0克 茯神11.3克 柏子仁11.3克用法:水煎服。
8、神經衰弱,心煩組成:夜交藤37.5克 生地15.0克 合歡皮11.3克 丹參11.3克 五味子15克 炙甘草5.1克用法:水煎,下午及臨睡前各服1次。
9、失眠組成:蓮子37.5克 百合18.8克 五味子11.3克用法:水煎服。
10、白帶組成:鳳仙花、根37.5克(花可用15.0克)墨魚37.5克用法:加水煎服。
11、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走馬胎根二兩,大羅傘、小羅傘各三兩,
五指牛奶、土牛膝各四兩。浸好酒三斤,三天可用。
每日早晚各服二兩。兼用藥酒外擦患處。
主要價值
走馬胎始見於《生草藥性備要》,書中僅提及其功效,未言及產地、形態。
而《本草綱目拾遺》中曰:「走馬胎,出粵東龍門縣南困(昆)山中……形如柴根,干者內白,
嗅之清香,研之細膩如粉,噴座幽香,頗甜淨襲人。」
走馬胎為中國民間常用的跌打藥,中國廣東地區有「兩腳行不開,不離走馬胎」之說,
可見其對恢復疲勞,活血、行血等方面的功效,
根莖及全株用於祛風補血、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外敷治癰癤潰爛。亦作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