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岩黃連
圖片來源

中文學名:岩黃連

別 稱:岩胡、岩連、菊花黃連、土黃連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罌粟目

科:罌粟科

屬:紫堇屬

種:石生黃堇

岩黃連,別名:岩胡岩連菊花黃連土黃連

為罌粟科植物石生黃連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C.thalictrifolia Franch.nonJameson ex Regel]

採收和儲藏:秋後採收,除去雜質,洗淨,曬乾。[1]

目錄

形態特徵

岩黃連 多年生草木,高15-40cm。主根發達。莖1-3條,叢生,軟弱。

葉具長柄;葉片輪廓三角狀卵武藝有,二回羽狀全裂,一回裂片5枚,具短柄,二回裂片常3枚,菱形或卵形,長2-5cm,寬1-3cm,先端尖,邊緣具粗齒。

總狀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長7-14cm;苞片橢圓形至披針形;

花梗與苞片等長或略短;花冠金微向下彎;柱頭2裂。蒴果圓柱狀,略彎曲。種子多數,圓形,種阜杯狀,包住種子一半。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山地林緣岩石隙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甘肅、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根類圓柱形或賀錐形,稍扭曲,下部有分枝,直徑0.5-2cm。表面淡黃色至棕黃色,具縱裂紋或縱溝,栓皮發達易剝落;質松,斷面不整齊,似朽木狀,皮部與木部界限不明顯,完整者二回羽狀分裂,一回裂片5枚,奇數對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氣微,味苦澀。

化學成份

全草含小檗鹼(berberine),消旋卡文定鹼(cavidine),去氫卡文定鹼(dehydrocavidine),消旋岩黃連鹼(thalictrifoline),左旋-13β羥基金罌粟鹼(13β-hydroxystylopine),右旋四氫掌葉防已鹼(tetrahydropalmatine),左旋四氫非洲防已鹼(tetrahydrocolumbamine),原阿片鹼(protopine),斯氏紫堇鹼(scoulerine),白屈菜紅鹼(chelerytrine)等生物鹼。

性味

苦;涼[2]

歸經

胃;大腸經

岩黃連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利濕;止痛止血。[3]

主肝炎;口舌糜爛;火眼;目翳;痢疾;腹瀉;腹痛;痔瘡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5g。

外用:適量,研末點患處。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岩黃連 ,寶芝林中藥網
  2. 岩黃連的功效與作用 ,黔農網
  3. 岩黃連,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