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黃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土黃連

中文名稱:土黃連

別名:雞足黃連、三顆針

屬性:草本植物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性味歸經:味苦,性大寒。入心、肝

土黃連中藥名。為小檗科小檗屬植物九蓮小檗BerberisjulianaeSchneid.或湖北小檗BerberisgagnepainiiSchneid.的根或莖葉。植物九蓮小檗,分布於我國湖北、四川、貴州、湖南、廣西;植物湖北小檗,分布於湖北、雲南、四川、貴州。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之功效。主治熱瀉,赤痢,火眼赤痛,齒齦腫痛,痄腮,丹毒,熱淋,濕疹。

形態特徵

1、九蓮小檗,別名豪豬刺,常綠灌木,高1~3米。老枝黃褐色或灰褐色,幼枝淡黃色,具條棱和稀疏黑色疣點;莖刺粗壯,三分叉,腹面具槽,與枝同色,長1~4厘米。葉革質,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3~10厘米,寬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中脈凹陷,側脈微顯,背面淡綠色,中脈隆起,側脈微隆起或不顯,兩面網脈不顯,不被白粉,葉緣平展,每邊具10~20刺齒;葉柄長1~4毫米。花10~25朵簇生;花梗長8~15毫米;花黃色;小苞片卵形,長約2.5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急尖;萼片2輪,外萼片卵形,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急尖,內萼片長圓狀橢圓形,長約7毫米,寬約4毫米,先端圓鈍;花瓣長圓狀橢圓形,長約6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缺裂,基部縊縮呈爪,具2枚長圓形腺體;胚珠單生。漿果長圓形藍黑色,長7~8毫米,直徑3.5~4毫米,頂端具明顯宿存花柱,被白粉。花期3月,果期5~11月。

2、湖北小檗,常綠灌木,高1~2米。莖圓柱形,老枝暗灰色,幼枝禾杆黃色,具條棱和稀疏細小疣點;莖刺長1~4厘米,腹面下部扁平或具槽,與枝同色,老枝無刺。葉披針形,長3.5~14厘米,寬0.4~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綠色,有時灰綠色,中脈微凹陷,側脈和網脈顯著,背面黃綠色,中脈明顯隆起,側脈微隆起,網脈不顯,不被白粉,葉緣有時微波狀,每邊具6~20刺齒;近無柄。花2~8朵簇生,有時可達15朵;花梗長(4~)10~20毫米,棕褐色,無毛;花淡黃色;小苞片長圓狀卵形,長約3毫米;萼片3輪,外萼片長圓狀卵形,長約4.5毫米,寬約4毫米,先端急尖,中萼片橢圓形至卵形,長6.5毫米,寬5.5毫米,內萼片倒卵形,長8毫米,寬7毫米;花瓣倒卵形,長約7毫米,寬約6毫米,先端缺裂或微凹,裂片先端圓形,基部楔形,具2枚分離的腺體;胚珠4~5枚。漿果紅色長圓狀卵形,長8~10毫米,直徑約6毫米,頂端無明顯宿存花柱,微被藍粉。花期5~6月,果期6~10月。[1]

植物種屬

小檗科小檗屬植物九蓮小檗或湖北小檗。

分布區域

1、九蓮小檗,分布於我國湖北、四川、貴州、湖南、廣西。2、湖北小檗,分布於湖北、雲南、四川、貴州。

生長環境

1、九蓮小檗,生于山坡、溝邊、林中、林緣、灌叢中或竹林中,海拔1100~2100米。2、湖北小檗,山地灌叢中、石山岩旁、雲杉林下或林緣,海拔700~2600米。

藥用價值

一、

功能: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主治:熱瀉,赤痢,火眼赤痛,齒齦腫痛,痄腮,丹毒,熱淋,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根6~9g,莖葉30~60g。外用:適量,乳汁泡點眼或研末敷。

藥理作用

1、抑制痢疾桿菌作用。

2、促進吞噬細胞吞噬能力作用。

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瀉小腸經實火,胃中實火,利小便。止熱淋疼痛,牙根腫疼。咽喉痛,小兒乳蛾,痄腮。」

2、《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勞傷吐血,咽喉腫痛,腹瀉,齒痛,耳心痛。跌打損傷紅腫。」

相關配伍

1、治肝癌,土黃連、半枝蓮、太子參各15g,半邊蓮18g,積雪草、茯苓各12g,鬱金、車前子、黃芪、生曬參各10g。水煎服。(《抗癌植物藥及其驗方》)

2、治腸癌、急性白血病等,土黃連、苦參、白頭翁各15g,重樓25g,鬼箭羽、野菊花、白英各30g。水煎服。(《腫瘤臨證備要》)

採收加工:秋季採挖根部,全年采葉,曬乾或烘乾備用。

藥材性狀

本品粗壯,彎曲,有分枝,長30~50㎝,直徑2~4㎝。表面棕黃色或土黃色。具縱皺溝紋,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麵皮部棕黃色,木部邊緣淡黃色,具明顯的放射紋理。新鮮時多切成厚約0.5~1㎝片或砍成1~2㎝厚片。氣微,味極苦。[2]

二、

【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Tǔ Huánɡ Lián

【別名】雞足黃連(《昆明藥植調查報告》),三顆針(《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九蓮小檗或湖北小檗的根或莖葉。

【原形態】

①九蓮小檗,又名:石妹刺(《滇南本草》),蚝豬刺。

常綠灌木,高至2米。小枝微有棱,幼時帶黃色,次年黃灰色或黃褐色。小枝具刺,刺堅硬,3分叉,長1~3厘米。葉簇生;硬革質,窄橢圓形至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3~8厘米,寬1~2厘米,先端銳尖或鈍,基部楔形,邊緣有刺狀鋸齒,多少反卷,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網脈不顯。花鮮黃色,15~30朵,簇生,花梗長5~20毫米;小苞片3,卵形或披針形;萼片6,2輪,外輪披針形,內輪卵圓形,較花瓣長;花瓣6,卵圓形,先端微凹;雄蕊6,與花瓣對生;雌蕊1,卵狀矩圓形,子房上位,柱頭無柄.漿果,卵狀矩圓形,長約7~8毫米,藍黑色,表面被白粉,有短而明顯的宿存花柱。

生於低山丘陵地帶。分布湖北、雲南,貴州、四川等地。

②湖北小檗

葉窄披針形,長2~3厘米,寬8~11毫米,有波狀刺鋸齒。花3~10朵簇生。漿果卵圓形,長8~10毫米,柱頭幾無柄。

生于山地灌叢中。分布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性味】《滇南本草》:"味苦,性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小便。治腹瀉,赤痢,火眼赤痛,齒齦腫痛,咽喉炎,熱淋,痄腮,丹毒,濕疹。

①《滇南本草》:"瀉小腸經實火,胃中實火,利小便。止熱淋疼痛,牙根腫疼,咽喉痛,小兒乳蛾,痄腮。"

②《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亦痢,勞傷吐血,咽喉腫痛,腹瀉,齒痛,耳心痛,跌打損傷紅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根2~3錢,莖葉1~2兩。外用:乳汁泡點眼或研末調敷。

【附方】

①治暴亦火眼,腫脹疼痛:土黃連為太,泡人乳點之。(《滇南永草》)

②治急性腸胃炎,口腔咽喉炎,眼結膜炎:三顆針莖葉2兩,煎水代茶飲。(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無名腫毒,丹毒,濕疹,燙傷,跌打瘀腫:三顆針根、莖適量,刮去租皮,切片焙乾,研細末,水調敷;或用麻油、凡士林調成30%軟膏,涼一薄層於紗布上,敷貼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3]

參考資料

  1. 土黃連,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土黃連,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土黃連,中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