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岸里社(Lahodoboo,台罗:Huānn-lāi-siā[1]),为18世纪台湾平埔族巴则海族当中,人数与势力最大的群落,社址在今台中市神冈区

史献记载,当时台湾十万人口中,该社(归化之巴则海族)就占有428户共3368口,而活动范围最广时,曾从台中丰原一带扩展到今日台中市西屯北屯大雅神冈潭子丰原石冈新社东势后里以及苗栗县三义铜锣卓兰等区。日后,仍有学者称这范围为岸里地域。

会达到如此大势力范围,起因于1699年该社帮助清官府平定吞霄社动乱。而巴则海族更因岸里社的汉化与推展,成为当时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知名人士有潘敦仔

岸里社虽坐拥大片的青埔林地,却少参予土地的拓垦,其原因除了汉人移民大量进入该岸里地域外,也因清官府赋予该社太多劳役与公差[2]。加上汉人文化强势入侵,让岸里社人数迅速萎缩。到了1893年时,自我认知为巴则海族人只剩下300户,1611人,而其中只有不到4分之1为岸里社[3]。而到了20世纪中已经全部汉化,保有原本文化岸里社的巴则海族或平埔族已几近为零。但当时岸里社头目潘家在今台中市神冈区岸里里尚有岸里潘家古厝。

目录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参考 地名详细资料(岸里里). 内政部. [失效链接]
  2. 施添福,《清代岸里地域的族群转换》
  3. 张耀焜,1939年,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