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屯區位於大肚山台地及臺中盆地之間,氣候加上土壤的優勢,讓西屯區擁有畜牧、農耕、及休閒農業…等多項產物,結合了休閒農業,發展出乘坐牛車、焢窯、地瓜特餐等多項可以讓民眾體驗的活動。[1]

歷史沿革

西屯區原為平埔族拍宰海族(Pazehe)居住之平曠草地,相傳清康熙四十年(西元1701年)已有王成楚率一百七十人由犁頭店(今南屯)來此開墾水田。五十五年岸裡社總土官阿莫向當時諸羅縣知縣周鐘瑄請墾荒埔「東至大山,西至沙轆地界大山,北至大溪,東南至阿里史,西南至梀加頭地。」其中大姑婆為今西屯區之上下石牌,其地本為姑婆芋茂生處,後因岸裡社獲准開墾南界設立石碑標示而得名;梀加頭位在大肚山麓一帶,居民多張、廖二姓。而介於犁頭店與壩雅(今大雅區)間之聚落,於道光年間形成街市,稱西大墩街。另筏子溪岸之馬龍潭(或稱馬璘潭、馬鳴潭),早在康熙末年已有人入墾,據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稱乾隆中葉馬龍潭與其北之水崛頭,已形成聚落。由此可知在道光年間,西大墩、水崛頭、馬龍潭、港尾、上石牌、下石牌等地均已先後開發,形成聚落。而西屯對外的交通路線也分別在道光及光緒年間先後形成,先是道光年間由彰化經烏日、南屯、西屯、大雅間之南北向交通路線形成,即是今天的光明路。光緒年間從東大墩北門也有路通往西大墩、大肚、沙鹿,即今之西屯路。兩路交接的地方,自然形成了商業中心,這是西屯最早的街市。        

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率軍登陸臺灣,置一府二縣,西屯區屬天興縣管轄,永曆十六年,鄭成功病逝,其子鄭經繼立,十八年天興縣改為天興州,本區屬之。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鄭氏降清,翌年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改天興州為諸羅縣,本區隸屬諸羅縣之貓霧梀社管轄。雍正元年增設彰化縣,本區改隸彰化縣貓霧梀堡管轄。光緒十三年,重新調整行政區域,本區屬臺灣縣梀東下堡。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本區改隸臺中縣西大墩區梀東下堡,日明治34年(1901)改臺中縣為臺中廳,日大正九年(1920),廢廳置州,十月一日改為西屯莊。隸臺中州大屯郡,此時在日本殖民政策壓榨下,交通、水利等建設雖大有進展,但民生依然窮困。        

二戰後於民國三十四年底本區屬臺中縣大屯區西屯鄉,至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一日擴大市區版圖,本區編入臺中市轄治改稱西屯區迄今。

地理環境

  • 自然環境

西屯區位於台中市心臟地帶,北與大雅區之橫山里為鄰,西以大肚山台地與沙鹿區、龍井區、大肚區接壤,東、南二面與本市北屯區、北區、西區、南屯區為界,面積約39.8平方公里,人口數約22.9萬人。

  • 地形

橫跨大肚山台地與台中盆地,以筏子溪為界,西半部為大肚山台地東側緩坡,稱「溪西」;東半部為台中盆地西側斜面,稱「溪東」。溪西地區包括林厝、永安、福安、福雅、福林、福瑞、福聯、福和、福中、福恩、協和等11里;溪東地區包括何南、何成、何明、何厝、何安、何福、何德、何仁、何源、惠來、大福、大鵬、大河、大石、鵬程、逢福、逢甲、上德、上安、上石、潮洋、龍潭、至善、西安、西平、西墩、港尾、廣福等28里。

  • 氣侯

以台中市氣象觀測站的資料來看,年均溫約攝氏23.3度,最冷月均溫16.1度,最高月均溫29.4度(民國85年),但受地形影響,大肚山台地區的晝夜溫差變化比台中盆地大。年雨量1460.2毫米(民國85年),較台灣西部各大都市少雨,但雨季與高溫季節一致,對農耕上的二期稻作有良好的影響。[2]

觀光景點

國家歌劇院 秋紅谷 逢甲商圈
  • 國家歌劇院:被譽為世界九大新地標的臺中國家歌劇院,於2014年11月23日正式落成。
  • 逢甲商圈:逢甲大學、僑光逢甲商圈:科技大學及西屯老街範圍內西屯路、逢甲路、福星路及文華路等商圈自然成形,物美價廉,帶動地方繁榮。
  • 臺中都會公園:位於大肚山臺地,面積八十八公頃,是具有休閒遊憩、環境保育及環境教育等多功能的大型都市森林公園。
  • 秋紅谷: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屯區的大型滯洪池公園,變成藍水綠地、遍植紅樹的生態水池公園。
  • 張家祖廟古蹟:為第三級古蹟臺中張家祖廟為清同治九年(西年一八七0年)早期來台張姓墾民奉祀入閩開基祖張文通公之宗祠。
  • 路思義教堂:是一座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基督教禮拜堂,為東海大學的校園象徵,為著名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與臺灣建築師陳其寬之作,建於1962年9月至1963年11月。
  • 台中世界貿易中心:位於福和里天保街六十號,配合民間企業團體各項活動資訊展覽、表演,提供優質休閒服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