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巫家拳湖南省流傳較廣、群眾喜愛的一個有獨特風格的傳統拳種。拳創始人巫必達(1751一1812),又名巫黑,字有能,福建汀州人。少年習南少林拳,青年時期走南闖北,尋師學藝,深得武當內家拳法的精妙。

乾隆末年,定居於株洲雷打石鄉李大魁家,收徒授拳;後到湘潭馬家河授徒馮南山、馮連山兄弟。至今該拳已傳7代[1],門徒以萬計。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的黃興、「鑑湖女俠」秋瑾均先後練過巫家拳。現今,巫家拳作為武術的精華流傳了下來。

目錄

人物生平

該拳創始人巫必達少年習南少林拳,青年時期走南闖北,尋師學藝,深得武當內家拳法的精妙。清乾隆末年,定居於株洲雷打石鄉李大魁家,收徒授拳;後到湘潭馬家河授徒馮南山、馮連山兄弟。至今該拳已傳7代,門徒以萬計。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的黃興、「鑑湖女俠」秋瑾均先後練過巫家拳。傳人中的唐徽典,1931年獲湖南省第一屆國術考試冠軍。

戒律。湖南流傳的巫家拳的散手特點是近攻、短打、連擊,講究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柔克剛,後發制人。交手時要求精力高度中,動作輕快、穩定。「巫家拳」系連城姑田鎮洋地村巫必達所創。其祖父巫應壽精通少林拳術,於清雍正年間從寧化石壁遷此。必達自幼習武,精得少林武術,通過勤學苦練,達到武藝嫻熟、揮舞自如境界。青年時期,離家雲遊山川古寺,拜師訪友,虛心求教各名家拳師,去粗取精,將福建少林拳多種攻防剛勁手法與內家拳的藏精、蓄氣、培神之固本強骨法緊密結合,創編出「洋地巫家拳」。乾隆末年,巫必達到湖南株州中、湘潭等地傳授拳術。該拳在湖南湘潭、株州、長沙岳陽等地廣為流傳至今。

乾隆末,福建汀州有個拳師名叫巫必達,幼年闖蕩江湖,廣拜武林高手為師,經過幾十年的苦鑽苦練,將福建少林外家拳術的陽剛、勁健、強身、壯骨的特徵與湖北武當內家拳術的藏精、蓄氣、培神、固本的秘旨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外有行雲流水之柔、內有五嶽三江之剛的巫家拳。巫必達後來在湘潭教習李大魁,以後又傳與馮南山、馮連山兄弟,死後葬在湘潭,由李、馮兩家立碑。巫家拳廣為流傳在南方,但真正得其奧妙的是李、馮二家。巫家拳至湘潭,未三年,而湘潭原有龍門家之麒麟八卦等拳,全受淘汰,巫家拳亦陰勁中之一種,與江西字門拳,無優劣之可言也,龍門家拳流於湘潭,年代雖不可考,然已有百數十年之歷史,則信而有徵,湘潭之老幼男女,無不知拳術,有所謂龍門家者,其藝力可知矣,巫把勢竟能以猴胸短肋之陰勁拳,取而代之,未及十年,湘潭之人有不練,練必為巫家拳矣,王春林技不及巫,故遂同化,但巫家拳萬不可學,學久必成廢人,因巫得名於其足既斷之後(龍門家忌巫授,而無力以創之,遂設宴招巫,巫居隔河,宴畢龍門家父子五人,自操舟送之,及中流,群起撲巫,舟隘不能轉側,又不善泅,遂為所窘,斷其一足,巫哀求舁至家,龍門家父子,謂其足既廢,當不復有為,許之,才及陸,巫兩手俱發,舁手二人立倒地斃,舁足之一人亦重傷.餘二人疾逃始免,巫足雖廢,而授徒自若,所授技,轉較前毒辣)由靠丁步變喜鵲步,靠丁步已無益於體育,況無變換之喜鵲步哉,(昔年軍隊中用藤牌者,必喜鵲喜步,以左右足疊躍而前,故有變換)巫家拳之用靠丁步者,為初至湘時所傳,許八十一手,陰勁中不可多之拳式也。

特點

巫家拳是南拳流派之一。清乾隆末年,福建汀洲巫必達(又名巫黑,字有能)(1751-1812年)所創。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的黃興、「鑑湖女俠」秋瑾等習練過該拳。該拳既有少林拳術的各種攻防手法,又有武當內家拳法的特點。拳架緊湊,剛勁不外露,勢勢相連,環環相扣,無明顯停頓;套路多直線往返,無跌扑、翻滾和跳躍動作。巫家拳拳理為交手不離七孔,手打三分,腳追七分。乘空而進,見隙必攻。手進身進腳相隨,意動氣動勁亦動。其拳法套路有六肘、八拳、十二拳等十八種[2]

視頻

巫家拳 相關視頻

巫家拳宣傳片
巫家拳。年輕掌門人!

參考文獻

  1. 湖南巫家拳的源流與特點,武風武術網,2017-03-19
  2. 福建·大田巫家拳!!! ,搜狐,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