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西洛夫攻勢
布魯西洛夫攻勢(俄語:Брусиловский прорыв)是俄羅斯帝國在一次大戰期間最大的軍事勝利,亦是史上最大傷亡的戰爭之一,南佛羅里達大學教授格雷登·湯斯多將1916年的勃魯洛西夫攻勢稱為一次大戰以來奧匈帝國最大的危機及協約國陣營最大的勝仗。這場戰役發動於1916年6月4日,是一次針對東方戰線上同盟國軍隊的大型攻勢, 並持久至八月初。戰事爆發地點位於今日的烏克蘭,主要為利沃夫、科韋利及盧茨克幾個鄰近的城鎮。是次攻勢其後以主持位於俄國西南方戰線的主帥,阿列克謝·布魯西洛夫(亦為此戰指揮官)而命名。
目錄
背景
早於1916年,法國已開始呼籲俄國在東線展開一次針對德國的攻勢,希望藉德國調撥更多部隊應付東面俄國的攻撃,以助減輕凡爾登的軍事壓力。英國當時正準備發動索姆河戰役,與此同時意大利人與奧匈帝國鏖戰於伊松佐。俄國則通過在維爾奴地區發動一場慘重的納拉奇湖攻勢作回應,但此戰只為德國遭受不足俄國5份1的實際傷亡。而俄國將領布魯西洛夫便向俄國最高司令部呈達了他的計劃,他提議在西南部的加里西亞意圖向奧匈軍隊進利一次大規模的攻勢。布魯西洛夫行動的主要目的是移去部分英法聯軍、軍隊(位處法國)和那獨自面對伊松河戰線的意軍壓力,並儘可能在戰爭中徹底將奧匈撃敗[1]。
俄國的計劃
在此前的東線,俄國的西方面軍司令官阿列克謝·埃弗特上將一向奉行抵禦性戰略,並對布魯西洛夫採取的攻勢抱持反對。對此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5年向軍隊下達了個人指令。雖然埃弗特一直也是尼古拉甚至皇室的堅實支持者,不過最終沙皇還是堅持批准布魯西洛夫的計劃。攻勢目標便是在上一年失陷給同盟國陣營的兩個城市,科韋利和利沃夫。雖然沙俄大本營亦認可了布魯西洛夫的計劃,但同時他也被直接否決了鄰近戰線為攻勢提供支援的請求。
1916年3月17日,阿列克謝·布魯西洛夫就任西南方面軍司令官。
戰鬥過程
俄國的西南軍於6月8日奪取了盧茨克[2]。奧匈司令約瑟夫·斐迪南大公亦僅僅能在俄軍揮軍進城前撤出,足以證明俄軍推進速度之快。至奧匈全面撤軍的這一階段,俄軍已俘虜了近200,000名戰俘。此刻布魯西洛夫的大軍已顯得過度擴張,而他亦明確地指出,今次行動能進一步成功將取決於埃弗特會否展開他那一部分的攻擊。很可惜埃弗特卻繼續純粹地拖延,這給予了德國最高指揮部調派增兵到東線支援的寶貴時間。
在陸斯克淪陷的同一天,同盟國陣營舉行了軍事會晤,德國總參謀長埃里希·馮·法爾肯海因成功說服了其奧匈代表赫岑多夫把南線的軍隊由意大利撤至加里西亞以對付俄軍。在東部(Oberkommando-Ost),德軍總司令興登堡陸軍元帥再一次能利用完善的鐵路網絡將德國後援輸送到前線。
終於在7月18日,埃弗特領軍開展了一次鬆散又準備不足的攻勢。至7月24日,亞歷山大·馮·林辛根在科韋爾南部向俄軍策動的反擊總算暫時遏止了敵軍的攻勢。布魯西洛夫亦在7月28日恢復了行軍攻勢,在缺乏補給的條件下其大軍仍成功截至9月20日兵抵喀爾巴阡山脈。 俄國最高指揮部開始將部隊由埃弗特的前線轉往支援布魯西洛夫,這調動卻受到布魯西洛夫本人強烈的反對,因為他判斷更多的部隊只會招致其前線變得凌亂。所有涉及今次行動的部隊也快到達了疲憊的極限,這輪攻勢最終亦不得不於九月底正式停止。縱然如此,結束後的俄軍仍需轉移到近東協助羅馬尼亞,而這亦是奧匈與德國兩軍所此料不及的。
視頻
布魯西洛夫攻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沙皇俄國最後的輝煌,1916年布魯西洛夫攻勢,60萬大軍橫掃德奧 ,搜狐,2019-07-02
- ↑ 「布魯西洛夫攻勢」重創奧匈帝國 ,搜狐,201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