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喀爾巴阡山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喀爾巴阡山脈(Kalpacien Mountains)屬於歐洲中部山脈,在多瑙河中游以北。西起奧地利與斯洛伐克邊界多瑙河峽谷,向東呈弧形延伸,經波蘭、烏克蘭邊境至羅馬尼亞西南的多瑙河谷的鐵門峽谷。全長1450千米。人們習慣上將呈弧狀分布的山脈分為西、南、東三部分。多數山峰一般在海拔2000米以下,最高點是西喀爾巴阡的格爾拉赫峰,海拔2655米,冰川地貌僅限於少數高聳山峰。 [1]

生態資源

喀爾巴阡山脈多為斷塊山地,地表有受流水侵蝕的明顯特徵。由多列平行延伸的山嶺所組成。地勢不高。主要可分3條地質構造帶。外帶是由頁岩、砂岩組成,為山頂渾圓、山坡平緩的中山地貌;中帶由結晶岩和變質岩構成,地勢較高,多呈塊狀山;內帶為火山岩構成的山脈。河流主要屬黑海水系,主要是多瑙河及其支流。山脈主幹是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分水嶺,山區氣候也兼具西歐與東歐之間的過渡型特點。

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夏季降水較多。外側山麓地帶分布石油、天然氣、岩鹽。礦藏有鐵、銅、金、銀、鉀鹽褐煤等。

山間林木茂密,植被分布隨高度而變化。分草地、矮松、雲杉、山毛櫸、櫟樹榆樹5個分布帶。高山區(海拔1725-2544米)段是高山草地為特徵,亞高山區段是矮松樹為特徵,上森林區段的特徵是雲杉,而下森林區段的特徵是山毛櫸(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喀爾巴阡山脈的10處原始山毛櫸林區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區)。前沿地區(海拔550-850米)段以櫟和榆而著稱。自然植被區段是與經濟上土地利用的階段相互配合的。前沿地種植小麥和馬鈴薯,下森林區段種植燕麥和馬鈴薯(高達1000米),上森林區段和亞高山區段用以放牧。

喀爾巴阡山脈——尤其是在第四紀氣候涼爽的影響不甚明顯的東南部——有許多獨特的植物品種。迄今喀爾巴阡山脈東部的森林保護得最好;這裡有熊、狼、山貓、鹿和野豬,在最高處的塔特拉山還有岩羚羊和旱獺。氣候宜人,風景優美,一些礦泉產區為著名的療養]勝地。喀爾巴阡山區民族成分複雜。有捷克人、波蘭人、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烏克蘭人、羅馬尼亞人、塞爾維亞人。[2]

地質概貌

喀爾巴阡山脈是阿爾卑斯山脈向東繼續延伸部分。它始於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Blatislava)附近的多瑙河峽谷,止於羅馬尼亞奧爾紹瓦(Olsova,位於多瑙河河谷的鐵門地段)附近,形成了長約1450千米的大寬弧。

喀爾巴阡山脈與阿爾卑斯山脈大不相同,它的結構較鬆散,被盆地分割成許多山塊。喀爾巴阡山脈最高峰格拉赫峰(Gel'lachovsky Stit 〔Gel'lach〕)高2655米,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4789米,兩者海拔高低懸殊;喀爾巴阡山脈並非連續不斷,而是分成了幾個山群。它僅有少數山峰高於2500米,沒有常年積雪的山峰。多瑙河是阿爾卑斯山和喀爾巴阡山的分界,也是喀爾巴阡山同巴爾幹山區的分界。奧德河與摩拉瓦河谷地將其同西里西亞及摩拉維亞分開。喀爾巴阡山也是黑海和北部諸海的分水嶺。

氣候特徵

喀爾巴阡山脈地處東、西歐的分界線上,冬季氣候受來自東方和東北方的極地-大陸性氣團的控制,而其他各季受來自西方的海洋性氣團所主宰。在有些低洼地區,明顯地是在特蘭西瓦尼亞高原,年總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在海拔800米的山區降水量約為1143毫米,在最高的山上降水量可達1651-1778毫米。年和月的平均氣溫根據當地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且沒有一定的變化比率。

旅遊業

喀爾巴阡山脈是人們喜愛的旅遊、休憩勝地,尤其對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人民更是如此。雖然有許多地方在招徠外國遊客,但從其他國家來此旅遊的業務還不甚發達。喀爾巴阡山脈以其有許多礦泉而著稱,最著名的溫泉療養地有:波蘭的克雷尼察(Klynica)、斯洛伐克的皮耶什佳尼(Piest'any)以及羅馬尼亞的博爾塞克(Bolsek)、伯伊萊海爾庫拉內(Baile Herculane)和圖什納德(Tusnad)。

交通業

在19世紀後半期和20世紀初期,當喀爾巴阡山脈大部分地區仍處在奧匈帝國統治之下時,山中便建有鐵路網。當時的鐵路交通樞紐就是位於喀爾巴阡山脈弧的中心的布達佩斯。 布達佩斯-維也納之間的鐵路線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電氣化,其他最重要的喀爾巴阡鐵路線也已電氣化。波蘭和斯洛伐克之間鐵路線已在客、貨運輸上喪失了大部分重要性,而穿過杜克拉(Dukla,500米)、亞布翁科夫(Jablonkov)及其他山口的卡車公路在波蘭和喀爾巴阡山脈以南各國之間的貨物運輸上已很重要。[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