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希爾達·杜利特爾

希爾達·杜利特爾(英語:Hilda DoolittleH.D.,1886年9月10日-1961年9月27日),美國詩人、小說家,文學史家公認的最典型的意象派詩人。[1]

目錄

簡介

希爾達•杜利特爾(Hilda Doolittle,1886-1961),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伯利恆市,以姓名縮寫H.D.為筆名發表作品。25歲時,前往倫敦,成為[[歐洲\\意象派詩歌的主要成員,榮獲包括美國文學院金質獎章在內的多項獎項。主要作品有:《海上花園》(Sea Garden,1916);《希神》(Hymen,1921);三部曲:《不倒的牆》(Walls Do Not Fall,1944);《向天使致敬》(Tribute to the Angels,1945);《開花的節杖》(Flowering of the Rod,1946));《詩選集:1912-1944》(Collected Poems 1912-1944,1983)等。[2]

早年生活

希爾達·杜利特爾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利哈伊谷伯利恆摩拉維亞社區。她的父親查爾斯杜利特爾利哈伊大學的天文學教授,她的母親海倫(沃勒)是一位對音樂有濃厚興趣的摩拉維亞人。1896年,查爾斯·杜利特爾(Charles Doolittle)被任命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天文學教授,他的家人搬到費城郊區的富爾比(Upper Darby)的一所房子裡。她於1905年畢業於費城的朋友中央高中,第十五屆和賽馬街。1901年,她遇到並結識了埃茲拉龐德,後者在她的私人生活和作家的出現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905年,龐德在集體名稱希爾達的書下向她贈送了一連串愛情詩[3]

情路坎坷

 
理查德·奧爾丁頓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   

1886年,H.D.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伯利恆市,父親是一名古板的天文學家。H.D.家的家教甚嚴,反而滋長了她叛逆的性格。1904年,H.D.被送進布林莫爾學院讀書,也正是在布林莫爾,H.D.邂逅了她的初戀埃茲拉·龐德

這段戀情遭到H.D.父母的強烈反對,婚約被取消後,H.D.在1911年的倫敦與龐德重逢。這位前男友變身為H.D.的創作導師,在他的提攜下,H.D.的詩作亮相美國新詩運動的核心刊物《詩刊》,並署名「意象派H.D.」。

1913年,H.D.嫁給《自我主義》(Egoist)雜誌的主編理查德·奧爾丁頓。一戰後,意象派星散,H.D.本人也經歷了流產、患病、情變。與奧爾丁頓離婚後,H.D.多次深陷情網,差點命喪產後流感。

奧爾丁頓.jpg理查德·奧爾丁頓(1892-1962)意象派創始人之一。1916年,他參加陸軍步兵部隊,因在戰鬥中大腦受炮彈震盪而回國。此後他主要居住在法國和意大利。他和H.D.於1937年離婚。

陪伴H.D.走到人生盡頭的伴侶,是一位同性戀人布賴爾。富家女布賴爾曾兩度離異,因仰慕H.D.的詩集《海園》而鍾情於女詩人,給予了她無微不至的呵護與關愛。[4]

人物傳記[5]

希爾達•杜利特爾,出生於美國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名天文學家,性格刻板單調,杜利特爾從小在遵從摩拉維亞傳統的母親家族中長大,受管制甚嚴。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家庭背景,杜利特爾暗暗滋生着叛逆的性格,她喜歡閱讀希臘神話,這些神話給予了她自由的狂想,後來這些神話反覆出現在她的詩歌之中。

1904年杜利特爾被送進布林莫爾學院讀書,與女詩人瑪麗安•摩爾成為同學,她們之間的交往並不多,但是當杜利特爾日後讀到這位特立獨行的女同學的詩歌之後,她和自己的同性情人布賴爾在摩爾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挑選了摩爾的24首詩結集出版,以一種直接的方式遙遙地向摩爾表達了她的讚賞。

在布林莫爾學院讀書期間,杜利特爾結識了意象派詩人龐德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深受其影響。她和龐德相戀,兩人曾經打算訂婚,但是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不久另一個女人格雷格走進他們兩人之間,形成了一種痛苦的三角關係,為了擺脫情感的折磨,她於1911年和格雷格一起前往歐洲旅行,此後定居歐洲,主要居住在英國和瑞士,再也沒有回到美國。

龐德是她詩歌的推薦人,她發表的第一首詩歌正是由龐德送到《詩歌雜誌》,以她的名字縮寫H.D.為筆名發表,龐德選編的意象派詩集中也收錄了她的其他一些詩歌。但是杜利特爾自己清醒地認識到,龐德可能會毀滅她。他對她的詩歌提出修改意見,並且限制她的情感表達方式,事實上,在龐德推薦她的詩歌時,她已經是一名的成熟的詩人,有自己的寫作路線。最終她離開龐德,除了情感上的決裂之外,也表明了一種詩歌態度,她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繼續寫作。

1913年她嫁給《自我主義》(Egoist)雜誌的主編理查德•奧爾丁頓,1916—1917年,她代替丈夫奧爾丁頓成為《自我主義》(Egoist)雜誌的文學編輯(之後接任這個雜誌的編輯是艾略特),正是在這期間她讀到了摩爾的詩歌。在倫敦的文學圈子中,杜利特爾不斷發表詩歌,並且以意象派詩人的身份而聞名,但事實上,杜利特爾始終在努力擺脫這個身份,她的寫作很快超越了意象派的原則,吸納了古希臘神話的大量元素,以更個性化的情感和語言創作詩歌。

應該說,愛情始終是杜利特爾現實生命與詩歌中的重要事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她的雙性戀取向,或許這將成為女性主義研究的經典案例。在和奧爾丁頓離婚之後,她不斷墮入和男性的情愛糾紛中,後來還為一個男人生下孩子,差點死於產後流感。但與此同時,她非常幸運地獲得了來自同性戀人布賴爾持久而溫情的愛,她多次說過,布賴爾是她的拯救者,不僅在她生產與患病期間悉心照料她,而且終其一生,她們的內心都彼此相伴。布賴爾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家庭,迫於家庭的壓力,曾兩度步入異性婚姻,但是她的內心,始終不離不棄地愛着杜利特爾,她的愛,給了杜利特爾男性所無法給予的寧靜、包容與無私。

出於這種親身感受,杜利特爾的詩歌對異性戀與同性戀反覆進行了對比,在她的筆下,異性之愛總是充滿了欲望與痛苦、折磨與背板,深陷其中的女性總是面臨着喪失主體身份帶來的種種矛盾和掙扎。相反,同性之愛則帶來心靈的柔情與寧靜。在她生活的年代,同性戀並不能得到社會的理解,她只能低調地處理這種情感,也只能以一種含蓄的方式,大多時候是通過希臘神話的變形方式表現出來。

從三十多歲起,杜利特爾即受到嚴重的精神疾病的折磨,曾經接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療,這種精神疾病加重了她詩歌中的跳躍性和神秘性。或許是受到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她在創作中傾向於審視「超意識」,再現這個超意識空間的流動性與透明性,而在杜利特爾看來,這個不確定的空間直接與女性的身體感受,尤其是與母性的子宮意識和生育意識相連。和她對同性之愛的肯定和讚美一樣,她對女性的這種超越性的身體意識,也表現了強烈的讚美和認同,認為它「孕育了所有的戲劇,理念,音樂,科學或歌曲」,將「改變整個人類思想的潮流,能指引電光石火燒毀這個死氣沉沉、黑暗的世界」,為世界帶來全部的美和完整。

杜利特爾在創作上還追求實驗性,探索全新的語言和音韻,將詩句的音樂性、哲學思辨與自我體驗溶於一體,創造了一種散漫、碎片似的而非連續一致的詩歌文本,既有一種明確、決斷的主體立場,表現出鮮明的現代主義風格,又有強烈的情感指向,意象細膩、生動,迴旋的空間很大。

杜利特爾一生是一個勤奮而焦慮的寫作者,她出版了大量的詩歌、小說和自傳性散文,1961年9月27日因中風去世,身邊陪伴她的仍然是忠誠的伴侶布賴爾。[6]


希爾達·杜利特爾的作品

詩歌

  • 「Eurydice」
  • 「海玫瑰」
  • 「花園」
  • 「 午間」 「 赫爾姆斯的方式」
  • 「舵手」
  • 「海倫」
  • 「恐懼」
  • 「熱」

詩集

  • 海洋花園(1916)
  • 神(1917年) )
  • 翻譯(1920)
  • 處女膜(1921年)
  • Heliodora和其他詩歌(1924年)
  • Hippolytus Temporizes(1927年)
  • 青銅紅玫瑰(1932年)
  • 牆壁不落(1944年)
  • 向天使致敬(1945年)
  • 三部曲(1946年)
  • 開花Rod(1946)
  • By Avon River(1949)
  • Helen in Egypt, 新方向(1961年)
  • 密封定義,新方向(1972年)
  • 關於思想與異象的散文札記(1919年)
  • 今日繪畫(1921年寫成,1992年出版)
  • Asphodel(1921年至22年,1992年出版)
  • Palimpsest(1926)
  • Kora and Ka(1930)
  • Nights(1935)
  • The Hedgehog(1936)
  • 致敬Freud(1956)
  • Bid Me to Live(1960)
  • End to Torment:A
  • Memra of Ezra Pound,New Directions(1979) HERmione,New Directions(1981)
  • The Gift,New Directions(1982)
  • Majic Ring(1943-44,寫作,已發表) 2009年
  • 「劍出海」(1946年至1947年,2007年出版)「
  • 白玫瑰與紅」(1948年出版,2009年出版)
  • 「神秘」(1948年至1951年,2009年出版)


視頻

5 Poems by H. D. (Hilda Doolittle)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