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常寧市湖南省縣級市,衡陽市代管。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析耒陽縣舂陵水以西置新寧、新平二縣。東晉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並新平入新寧,始奠定今市之基廓。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常寧縣。1996年11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常寧縣設立常寧市。

常寧市位於湖南省南部,衡陽市西南部,湘江中游右岸。全市面積2046.6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1%。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由於受域內大氣候影響,加之境內地形複雜,各年度降水量、氣溫、日照等氣象要素變化無常。

常寧自古享有「魚米之鄉」、「油茶之鄉」、「有色金屬之鄉」、「世界鉛都」、「版畫之鄉」等美譽。[1]

目錄

建制沿革

常寧歷史悠久,據清同治《常寧縣誌》記載:

周朝以前屬荊,戰國時屬楚,秦漢時屬耒陽縣,三國吳孫亮析耒陽西南地置新寧、新平二縣,東晉太元二十年(396年)並新平於新寧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新寧為常寧,屬衡州。

五代及宋屬衡州。元十九年(1282年)升為州,無領地,屬湖廣行省領北湖南道。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降為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衡州府。清屬湖南衡永郴桂道衡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屬衡陽道。民國11年(1922年)廢道,直屬湖南省。民國26年(1937年)屬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12日常寧和平解放,人民政府建立,屬湖南省衡陽專區。1952年4月改屬湖南行政區。1954年7月仍屬衡陽專區。1983年7月屬衡陽市。

1996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常寧縣,設立常寧市,由衡陽市代管。

行政區劃

新中國成立後,常寧設10區174鄉。1952年12月設11區、2鎮、172鄉。1956年6月撤區並鄉,全縣設2鎮45鄉。1958年撤鄉,實行政社合一,全縣設15個人民公社。1961年9月,恢復區建制,設9區2鎮。1985年5月,撤銷蔭田、湖亭、板橋3鄉,設立蔭田、鹽湖、板橋3鎮。8月,將塔山鄉置蒲竹瑤族鄉。12月撤銷洋泉鎮,大市鄉改名為大市坪鄉。1986年12月,撤銷官嶺、新洲2鄉,設立官嶺、新河2鎮。1990年,全縣共設9個區,3個區級鎮,7個鄉級鎮,51個鄉,1個瑤族鄉。

1995年5月,常寧縣開展撤區並鄉工作。根據省民政廳5月3日湘民行發53號《關於常寧縣撤區並鄉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縣委縣政府於5月19日宣布,撤銷宜陽、柏枋、水口山、蔭田、羅橋、板橋、官嶺、洋泉、新洲9個區公所,保留鹽湖鎮行政建制,將城關鎮改名為宜陽鎮,將其餘的61個鄉鎮撤併調整為23個鄉鎮(13個鎮、9個鄉、1個民族鄉),即宜陽鎮、松柏鎮、白沙鎮、官嶺鎮洋泉鎮柏坊鎮、蔭田鎮、鹽湖鎮、羅橋鎮、新河鎮、板橋鎮、三角塘鎮、煙洲鎮西嶺鎮、勝橋鄉、廟前鄉、宜潭鄉、蘭江鄉、彌泉鄉、蓬塘鄉、大堡鄉、江河鄉、塔山瑤族鄉,下轄706個村,52個居民委員會,7155個村民小組,233個居民小組。

1996年,西嶺、廟前、勝橋先後撤鄉設鎮,並各增設1個居民委員會。是年未,全縣下轄7個鄉、16個鎮:宜陽鎮、三角塘鎮、白沙鎮、松柏鎮、羅橋鎮、板橋鎮、官嶺鎮、柏坊鎮、洋泉鎮、鹽湖鎮、煙洲鎮、蔭田鎮、新河鎮、西嶺鎮、廟前鎮、勝橋鎮、大堡鄉、蘭江鄉、江河鄉、宜潭鄉、彌泉鄉、蓬塘鄉、蒲竹瑤族鄉。村、組、居民小組無變動。

2000年,常寧市轄16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79522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宜陽鎮67354柏坊鎮58246松柏鎮70352煙洲鎮33714蔭田鎮33285白沙鎮28668西嶺鎮30072鹽湖鎮22583三角塘鎮28631洋泉鎮62182廟前鎮15163羅橋鎮32883板橋鎮38649勝橋鎮41280官嶺鎮39075新河鎮29666宜潭鄉38842蓬塘鄉41684蘭江鄉31768大堡鄉27734江河鄉13741彌泉鄉1766蒲竹瑤族鄉7885

2004年,常寧市轄16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寧市轄16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宜陽鎮、柏坊鎮、松柏鎮、煙洲鎮、蔭田鎮、白沙鎮、西嶺鎮、鹽湖鎮、三角塘鎮、洋泉鎮、廟前鎮、羅橋鎮、板橋鎮、勝橋鎮、官嶺鎮、新河鎮、宜潭鄉、蓬塘鄉、蘭江鄉、大堡鄉、江河鄉、彌泉鄉、塔山瑤族鄉。

2007年,湖南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號)批准:撤銷常寧市宜陽鎮,設立宜陽、泉峰、培元三個街道辦事處。宜陽街道辦事處轄4個社區居委會、5個建制村,總面積14.45平方千米,總人口2.33萬人,辦事處機關駐龍家小區40號;泉峰街道辦事處轄6個社區居委會、7個建制村,總面積16.84平方千米,總人口4.35萬人,辦事處機關駐群英東路82號;培元街道辦事處轄3個社區居委會、7個建制村,總面積16.59平方千米,總人口1.89萬人,辦事處機關駐泉峰西路203號。行政區劃調整後,常寧市轄15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和3個街道辦事處。

2010年,常寧市轄15個鎮7個鄉5個辦事處。15個鎮分別是:柏坊鎮、松柏鎮、煙洲鎮、蔭田鎮、白沙鎮、西嶺鎮、鹽湖鎮、三角塘鎮、羅橋鎮、廟前鎮、板橋鎮、勝橋鎮、洋泉鎮、官嶺鎮、新河鎮。7個鄉分別是:宜譚鄉、蓬塘鄉、蘭江鄉、大堡鄉、江河鄉、彌泉鄉、塔山瑤族鄉。5個辦事處分別是:宜陽、泉峰、培元、水口山、天堂山。

2015年行政區劃調整:常寧市下轄水口山、柏坊、煙洲、蔭田、白沙、西嶺、三角塘、洋泉、廟前、羅橋、板橋、勝橋、官嶺、新河14個鎮;蓬塘、蘭江、大堡、塔山瑤族鄉4個鄉;宜陽、泉峰、培元3個街道。[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常寧市位於湖南省南部,衡陽市西南部,湘江中游南岸。為全國第二批商務綜合行政執法試點縣級城市。東隔舂陵水與耒陽市為界,南與桂陽縣相連,西與祁陽縣接壤,北瀕湘江與祁東、衡南二縣相望。地處北緯26°07』-26°36』,東經112°07』-112°41』。市區中心位於北緯26°24』,東經112°23』。全市面積2046.6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1%,為全省縣與縣級市中的第52位,衡陽市7縣(市)中的第5位。

土壤環境

全市土壤分為地帶性土壤和非地帶性土壤,共9個土類,22個土屬,233個土種。地帶性土壤主要有山地草甸土,黃棕壤、黃壤、紅壤。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黑色石灰土、紅色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河潮土。全市以水稻土、紅壤土、紫色土、黃壤土面積較大,分布甚廣,利用率最高。

地質地貌

境內地質地層複雜,自古生界的寒武繫到新生界的第四系,除新生界第三系外,均有出露。岩石以沉積岩為主,約占80%,出露於古生界至新生界的不同地質時期,火成岩分布較小,有數十個岩體出露,面積約428平方公里,以花崗岩為主,伴有中偏酸性的花崗閃長岩和少量基性煌斑岩,玄武質珍岩等。大地構造,屬於華南加里東褶皺區,即華南褶皺系湘南耒(陽)——臨(武)南北褶皺帶的北端,衡陽斷陷盆地的南緣,分為加里東構造層、海西一印支構造層、燕山構造層。

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大致呈兩級階梯形分布,南部是南嶺山簇余脈的塔山和大義山,分別呈北東、南北走向,兩山之間夾有廟前——西湖的低平谷地,成為常(寧)、桂(陽)市縣的交通孔道,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1000米以下至100米的山峰63座,群峰巍峨,構成南部的天然屏障,為第一級階梯。北部的平原,丘陵交錯,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形起伏,為第二階梯。境內地勢類型分山地、丘陵、平原三種,其中山地面積、丘陵面積、平原面積分別占全市總面積的37.6%、26%和37.4%。氣候,因地處南嶺南北側,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但因塔山、大義山綿亘南部,中部低盆,有利空氣滯留,春秋天氣多變。各年度降水量、氣溫、日照等氣象要素變化無常。

水文環境

常寧市水系完整,河網稠密。河川徑流量主要由雨水補給,汛期降水較集中,非汛期降水偏少,豐枯流量懸殊,年水位變幅大,一般高水位出現於4—7月,低水位出現在10月至次年2月。湘江幹流水位變幅達11.00—15.51米,約平均流量為1370秒立方米,最大流量為18100秒立方米,最小流量為30秒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為487.4億立方米,徑流時空分布總趨勢與降水量分布相同,徑流量多集中在春夏兩季,4—7月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60%以上,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為0.1--0.5kg/m3,幹流低於支流。境內湘江段及其支流宜水,潭水、浯水、舂陵水等天然水質好,PH值大都在7.2左右。

氣候環境

常寧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由於受域內大氣候影響,加之境內地形複雜,各年度降水量、氣溫、日照等氣象要素變化無常。[3]

交通狀況

1978年,常寧縣公路運輸通車裡程8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62公里,縣社公路718公里,專用公路45公里。已社社通公路。年底縣內實有汽車157輛,其中貨車149輛,客車5輛,特種車3輛,有機動車駕駛員314人;水運交通工具有運輸船舶315艘,載貨量5060噸。客貨車運輸量水運完成運量13.62萬人,周轉量353.03萬人公里,貨運37.2萬噸,周轉量2319.5萬噸公里,公路貨運量5.07萬噸,周轉量286.42萬噸公里。1981年後,縣公路建設按照國務院確定的有關方針政策,重點是改建拓寬公路。1983年全縣有8個鄉通柏油路,706個村中有486個村通公路。公路總長925公里,其中幹線公路62公里,縣鄉公路818公里,專用公路45公里,年末實有汽車330輛,其中貨車311輛,客車11輛,特種車8輛,水上運輸船舶300艘,其中機動船61艘,載貨量1251噸,客位318馬力1698匹,駁船228艘,載貨量3945噸,輔助船11艘,公路客運運量335.44萬人(全部為湘運)周轉量7602.45萬人公里,貨運運量202.22萬噸,其中湘運185.02萬噸,縣汽車隊7.7萬噸;周轉量1772.51萬噸公里,其中湘運1263.51萬噸公里,縣汽車隊336.5萬噸公里。水運客運運量25.56萬噸,周轉量2873萬噸公里。1990年底,全縣有公路113條,1055.61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條,127.75公里;支線公路(縣道、鄉道)186條594.66公里,廠礦專用公路24條,97.2公里,村級簡易公路236公里。共有公路涵洞5889道。

1992年12月,松柏湘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結束常寧北向出境依靠輪渡的歷史。並建成松柏港300噸級綜合碼頭,湘江航運燈標設至松柏港。1994年末,全縣公路總里程1002公里,其中省道127.75公里,縣道354.91公里,鄉道519.34公里,有油路127.76公里。好路率達88.9%。公路旅客發送量200萬人次,比1990年增長14.3%;客運周轉量3400萬人公里,比1990年增長11.2%;公路貨運發送量24萬噸,比1990年增長12.7%。貨運周轉量960萬噸公里,比1990年增長13.66%;水運旅客發送量16萬人公里,比1990年下降0.21%,客運周轉量發送量416萬人次,比1990年下降2%;水路貨運量22.51萬噸,比1990年增長4.2%,貨運周轉量3432萬噸公里,比1990年增長3.4%。全年交通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98萬元,比1990年增長40.9%。年內公路運輸百萬車公里死亡率為零,百萬車公里肇事率為2.4次;水運船舶交通事故發生率1‰,事故損失在3‰以內。1995年全市各類民用車輛擁有量達0.38萬輛,比1990年增長46.2%。全年客運量達745萬人次,客運周轉量3.24億人公里;貨運量達6.57萬噸,貨運周轉量達2.88億噸公里,分別為1990年的1.9、4.5、3.1和2.9倍,年均增長分別為13.4%、34.9%、25.5%和23.6%。

1996年至2000年第九個五年計劃期間,交通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省道1807線城區至松柏段完成水泥路面硬化,省道1807線城區至車田段形成過渡式路面改造,常寧至洋泉鎮、至板橋鎮、至新河鎮以及五坳至勝橋、富貴至大堡等公路實現路改油路,曲潭橋建成並投入使用。2000年共實現增加值16848萬元,是1995年的2.3倍平均每年增長25.8%。鄉級以上公路通車裡程達728公里,各類民用營運車輛2492輛。比1995年增加1019輛,全年公路客運量達326萬人次。比1995年增長38.8%。平均每年增長6.8%。客運周轉量達1.63億人公里,比1995年增長50.9%。平均每看增長8.6%;貨運量340萬噸次,比1995年增長61.9%,平均每年增長10.1%;貨運周轉量170億噸公里,比1995年增老式72.8%,平均每年增長11.6%。

2001年全市繼續加強公路設施建設。常寧至白沙公路西嶺段砂改油工程按期竣工。縣鄉公路好路率達63%。全年交通運輸實現增加值18369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4%。鄉級以上公路通車裡程達728公里,各類民用營運車輛達3492輛,比上年增加1010輛,全年公路客運量達37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8%,客運周轉量達1.85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4.9%。貨運量340萬噸次,比上年增長14.8%。貨運周轉量195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5.8%。2002年交通公路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省道214線松柏段大修,城區至車田段砂改油路工程已經完成,泉峰車站竣工並投入使用,鄉級以上公路通車達到800公里,市鄉公路好路率63%。全年交通運輸實一雕塑加值19994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3%。各類民運營運車輛達0.4萬輛。比上年增加0.1萬輛,全年公路客運量達42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5%,客運周轉量達2.2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8.9%;貨運量380萬噸次,比上年增長17.6%,貨運周轉量2.3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7.9%。2003年衡棗高速公路常寧連接線建成通車,省道320線常寧東段改造一期工程和鄉鄉通油路三灣至白沙線砂改油路工程相繼竣工,全市擁有公路總長度800公里,各類民用營運車輛達0.42萬輛,比上年增長0.02萬輛。全年公路客運量達46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7%,客運周轉量達2.63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9.5%;貨運量439萬噸次,比上年增長15%,貨運周轉量2.69億公里,比上年增長17%。2004年公路運輸貨物周轉量達3.16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3.3%。2005年,客貨周轉量807923萬噸公里。2006年,客貨周轉量876596萬噸公里。2008年公路運輸貨物周轉量達86114萬噸公里,客運周轉量115236萬人公里,郵電業務總量39655萬元,共完成運輸、郵電通信業增加值9257萬元。[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常寧市土地面積2046.6平方公里,折合204660公頃,占總面積的2178%;平原520平方公里,折5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5.41%;丘陵348平方公里,折3.48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7.01%;水面86.8平方公里,折8680公頃,占總面積的4.24%。按土地自然屬性分:宜農耕地37910公頃,占總面積的18.52%;宜林地面積91950公頃,占總面積的44.1%;內陸水域14440公頃,占總面積7.05%;園地面積4180公頃,占總面積的2.06%。全市土壤分為地帶性土壤和非地帶性土壤,共10個土類,22個亞類,233個土種,地帶性土壤主要有山地草甸土,黃棕壤、黃壤、紅壤;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黑色石灰土、紅色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河潮土、全市以水稻土、紅壤土、紫色土、黃壤土面積較大、分布甚廣,利用率最高。土壤的地域分布具體是:水稻土呈樹枝展布於海拔200米以下的崗平河谷地帶;分布在境內各地,約占土壤總面積的20.84%;紅壤土呈帶狀或斑狀分布,廣泛分布海拔750米以下的山、丘、崗、平地,是市內主要土類,約占土壤總面積的56.54%;其中紅壤亞類約占紅壤土類的四分之一,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地,土壤呈棕紅色;黃紅壤亞類分布在海拔500—750米之間,土壤呈黃紅色,紫色土類集中分布在境內西北丘陵地帶,約占全市土壤面積的14.24%;黃壤土類主要分布在海拔750—1000米之間的山地,約占全市土壤面積的5.36%;黑色石灰土土類,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山頂部位的岩隙低處,約占全市土壤面積1.2%;黃棕壤土類主要分布於在境西南山區海拔1000—2000米之間的山地,占全市土壤面積的0.98%;河潮土土類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台階地,占全市土壤面積的0.51%;紅色石灰岩土土類主要分布在境東南石灰山麓坡地、谷地或剝蝕階地,面積約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0.25%;山地草甸土土類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頂開闊部位,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0.08%。

水資源

境內多年平均地表水總量約為162.11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15.36億立方米,還原水量1.63億立方米,容水量145.12立方米。地下水主要有鬆散岩類孔隙水和紅層孔隙裂水,前者賦存於河流臨岸階地沙卵層中,受季節影響變化較大,一般厚度1—5米,均以散流或下降的形式向河谷等地排泄,後者賦存於紫色頁岩中,以裂隙水為主,水量貧乏。境內水資源受地形大氣環流等因素影響,地區分布不均勻,且水資源年際年內變化大,一般枯水年徑流量只及年徑量40%左右;年內降水多集中於4——6月,這3個月降水量一般占全年水總量一半左右,同期河川徑流量一般占年徑流量一半以上。境內水能資源理論藏量(含境內湘江幹流一段)共計105610千瓦,除湘江幹流由省統一開發外,屬市內可開發的小水電蘊藏量30860千瓦,其中舂陵水、宜水、潭水、浯水共29156千瓦,占94.5%;其他水系1704千瓦,占5.5%。已開發16045千瓦,占可開發總量52%,卻還有48%的水能理論藏量有結開發利用。

植物資源

境內樹木,有樹種75科,750種。用材林主要有杉木、檫木、樟樹、木荷、楓香、泡桐、常綠楮栲;經濟林主要有油茶、油桐、烏椿、板栗、棕櫚、桃、李、柑桔、山蒼子等;雜樹主要有馬尾松、桎木、刺槐、白礫、黃荊等;稀有珍貴樹種有銀杏、金葉白蘭、南雲紅豆杉、三尖杉、滇楸、山拐李、青檀、閩楠、半楓荷以及引種栽培的杜仲、鵝掌楸、凹葉厚朴等,竹類主要有南竹(毛竹)其次有青皮竹、闊葉箬竹、箬竹、變形竹、剛竹、水竹、淡竹、金竹(黃杆竹)、黃皮剛竹、苦竹、茶杆竹、箭竹、麻竹、綠竹、紫竹等16種。藥用植物有150餘種,其中實用價值高、藥源較豐富的有80多種,如丹皮、白芍、尾參、七葉一枝花、白芨、山姜射干、黃獨、天門冬、百合、黃精、土茯苓、天南星、石菖蒲、半夏、香附、苡米、淡竹葉、蘆根、澤瀉、蒼朮、牛膝、石胡、澤蘭、一枝黃花、蒲公英、蒼耳、桔梗、梔子、鈎藤、玄參、夏枯草、薄荷、大青、首烏、防風、木芙蓉、冬青、黃蛇藤、黃柏、地榆、杜仲、烏藥、虎杖皮、細辛、貫眾,海金沙、石葦、魚腥草、青木香等。植被覆蓋率達 %.。

動物資源

境內山區及半山區有野生動物豹、狼、野豬、野山羊、山牛、穿山甲、野兔、灌(狗灌、豬灌),豪豬、麂、獐、狐狸、香狸、果子狸(花面狸),小靈貓、大靈貓、水鹿、斑羚、竹鼠、黃鼠狼等。禽類主要有翠鳥、白鷺、鷹、綠頭鴨、天鵝、紅腳隼、紅腹錦雞、雉斑鳩、杜鵑、畫眉、百靈鳥、黃眉柳鶯、啄木鳥、喜鵲、烏鴉、大山雀、麻雀、夜鶯、長耳鶚、短耳鶚、原鴿、原雞、燕雞、貓頭鷹、鷓鴣、鴛鴦、八哥、猴面鷹、白鴿、竹雞、環鴿雉、董雞、黑水雞等。兩棲動物主要有青蛙、泥蛙、山蛙、虎紋蛙、金錢蛙、蟾蜍等。爬行動物主要有烏龜、鷹嘴龜、鱉和蟒蛇、眼睛蛇、黃褐蛇、五步蛇、竹葉青。銀環蛇、烏梢蛇、水蛇以及晰蜴,壁虎等。軟體動物主要有螺、蚌、蝸牛等。環節動物主要有蚯蚓、水蛭等,魚類,境內有80餘種,分為7目、63屬,以鯉科為大宗,約占62%,鰭科次之,主要有青、草、鰱、鱅、鯉、鯽、鰣、鯿、鰭、鯝、鲶、鱖、泥鰍、黃鱔等,境內湘江干、支流既有江湖回遊性魚類,也有山溪定居性魚類。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探明煤炭藏量21688萬噸(系2000年有關部門統計數字),含煤點28處,其中礦點22處,礦床6處,主要分布在境東部地區,其次北部、西部及中部亦有部分蘊藏。其中鹽湖、午家橋、五層、斗嶺、黃泥塘、四丘四六個礦區(不含境外礦區)儲量為7074.3萬噸,其中保有儲量為6562.8萬噸。有色金屬有鉛、鋅、金、銀、銅、錫、鎢、銻、汞等9個礦種,有礦點89處,鉛、鋅、金、銀、銅、鈾多種金屬,礦床、礦點22處,共獲工業加遠景兼儲量鉛88萬噸,鋅120萬噸,金55噸,銀1678噸,銅6.3萬噸,鈾11.7噸。硫920萬噸,以及伴生的鍺、鎵、硒、碲、鉈、鎘、鉍等稀有分散元素儲量,已知銅鈾多金屬礦礦點20處,獲工業加遠景儲量銅15萬噸,鈾520噸,伴生銀124噸,錫鎢礦床礦點31處,共獲工業加遠素儲量13.6萬噸,鎢5242噸,伴生有鈦鐵礦,獨居石、黃玉等。還有銻礦4處,汞礦點3處,黑色金屬已知鐵礦床點儲量的750萬噸,大多品位低,礦體厚度不夠開採,工業價值不大而未開採,錳礦藏主要分布在境東、北部、探明儲量173.8萬噸,品位大都在20%至30%之間,非金屬礦主要有硼礦、硅灰石礦、高嶺土礦、耐火土礦、石灰岩礦、白雲岩礦、水晶礦、黃鐵礦、毒砂礦、冰洲石、鉀長石、螢石、花崗石、雄黃、雌黃等16種,其中主要有硼、高嶺土、螢石、粘土礦,硼礦已樣明儲量達5000萬噸,高嶺土礦儲量達1億噸。

區域人口

2017年,全市年末戶籍人口(公安)總戶數28.95萬戶,總人口96.13萬人;常住人口82.36萬人,其中:農村42.12萬人,城鎮40.24萬人。城鎮化率48.9%。據市衛計局統計,全市共上報出生12488人,出生率為12.88‰,其中政策內出生11459人,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7.8%,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8:100。

少數民族有瑤、回、苗、壯、彝、滿、侗、白、黎、佤、土家、蒙古、維吾爾、布依、拉祜、納西等,均散居於全市各地。[5]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30.9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增長8.7%,增幅居七縣市第二位,高于衡陽市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高於上年同期0.9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完成53.22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完成122.59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完成155.15億元,增長11.5%。一、二、三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6.3%、34.9%、58.8%,分別拉動GDP增長0.6、3.0、5.1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9995元,增長9.4%。全市三次產業比為16.1:37.0:46.9。與上年相比,二產業占比下降1.5個百分點,三產業占比提高2.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支撐行業。占經濟總量比重達為46.9%,對GDP貢獻率達58.8%,直接拉動GDP增長5.1個百分點。新增「四上」企業42個,其中:規模工業企業20個,資質建築業、房地產、投資企業5個,限上貿易企業13個,規模服務業企業4個。

2017年全市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新增城鎮就業6968人,完成全年任務的100%;失業人員再就業3548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1198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200人,帶動城鄉就業4325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030個;「零就業家庭」動態援助率100%。全面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大力推進全民創業工作。開展創業培訓762人,新增各類創業主體2681個,完成全年任務的107.2%;組織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培訓3850人。

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193戶,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8500人,特困移民解困避險搬遷安置712人,農村公路提質改造158.4公里、安保設施建設89公里,棚戶區改造1567套,農村適齡女兩癌免費檢查10003人,新增養老服務床位84張,新增社會治安視頻監控攝像頭100個,農村寬帶網絡升級改造218個行政村,行政村配電網改造8個,孕產婦產前免費篩查5089人,法律援助319件。

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14.3億元,較去年減少2.54億元,下降15.1%。稅收收入完成10.34億元,較上年增加1.06億元,增長11.4%。地方收入稅占比為58.8%,財政總收入稅占比為72.3%。其中:國稅完成5.87億元,增長57.2%;地稅4.79億元,下降17.3%。全市全年公共財政支出57.7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67億元,增長6.78%,其中:民生重點支出45.47萬元,較上年增加6.05萬元,增長15.3%。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達78.7%,較上年提高了12.4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88.82億元,增長3.5%。其中,農業產值29.75億元,林業產值9.72億元,牧業產值41.4億元,漁業產值5.68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26億元。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4.53億元,增長3.5%。2017年,全市糧食播種總面積118.2萬畝,總產突破48.3萬噸,其中早稻面積48.6萬畝;中稻面積8.2萬畝;晚稻面積49.4萬畝,旱糧12萬畝。全市新發展種植水稻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1370戶、家庭農場12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6個。全市夏收油菜面積共40.5萬畝,較上年增加0.5萬畝;總產5.07萬噸,較去年增加0.21萬噸。實現冬種油菜41.5萬畝。新增有機茶園3200畝。全市共有35家企業被評定為衡陽市級龍頭企業,已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6700畝。全市共有11家休閒農莊獲評省星級休閒農莊,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4家、三星級6家。出欄生豬115.6萬頭,牛3.08萬頭,羊13.9萬隻,出籠家禽1717萬羽,水產品總量3.71萬噸,期末存欄生豬61.49萬頭,牛4.41萬頭,羊9.56萬隻,存籠家禽1281.59萬羽。完成造林4.0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4.5%。

第二產業

全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17.28億元,增長8.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累計增長9.0%,高于衡陽市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高於上年同期1.8個百分點,在衡陽市七縣市中排名第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58.99億元,增長31.7%,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增長7.1%,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含集中區)增長43.2%。從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長8.8%,重工業增長36.2%。從經濟類型來看,外商和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2.3%。規模工業的重點行業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增長28.2%;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29.8%;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32.6%。

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工業銷售產值258.26億元,增長32.9%,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9.7%。

全力壯大工業經濟,突出園區平台建設。加快調規擴園,將宜陽工業園納入水口山經開區管理,「一區兩園」規劃面積從4.99平方公里擴至11.43平方公里,拓展了工業發展空間。加快園區配套設施建設。雙園路竣工,市場路、五礦路完成路基工程,工業污水深度處理及中水循環利用項目完成管網鋪設。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深圳正威集團,建設水口山有色金屬產業鏈服務平台。加快園區重點項目建設,銅鉛鋅產業基地、銅杆項目開工,金翼鉛業建成試產,華興冶化、志輝冶化、宏興化工、大宇鋅業相繼投產。宜陽工業園入園企業32家,投產19家。

全市共有質資建築業企業15家,其中,二級質資建築業企業2家。全市建築業完成總產值12.18億元,增長11.2%;全市建築業實現增加值5.31億元,增長5.0%。

第三產業

全市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91億元億元,增長10.9%,增幅居七縣市第一位。從地域看,城鎮零售總額為84.25億元,增長11.2%,其中:城區為72.74億元,增長11.7%;鄉村為14.66億元,增長10%。限額以上法人企業零售額為4.04億元(不包括石油公司和煙草公司的數據),增長16.2%,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1%。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14.5%、家用電器和音響類增長21.9%、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7.1%、汽車類增長17.2%、金銀珠寶類增長28.2%、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8.1%、通訊器材類增長26.5%、服裝鞋帽針紡絲品類增長13.8%、化妝品類增長23.1%、五金電料類增長14.9%、書報雜誌類增長50.7%,日用品類、中西藥品類、其他類運行平穩。

全市進出總額37433萬美元,增長21.9%。其中:出口總額4023萬美元,增長70.1%;進口總額33410萬美元,增長17.5%。共引進項目51個,引進資金47.49億元;其中,引進內資項目41個,實際到位資金39.67億元;引進外商再投資項目10個,引進資金12033萬美元。全年有業績的外貿進出口企業有9家,其中新增破零進出口企業4家,倍增進出口企業2家,外貿進出口在衡陽市縣市排位第一。

全市實現旅遊總收入8.29億元,增長24.5%,接待遊客282萬人次,增長23.8%;年末全市共有等級旅遊區(點)10個。編制全域旅遊發展規劃,與北京東方園林公司簽訂框架協議,對全市旅遊資源整體提質和全域開發。廟前景區創建國家4A級景區有序推進,水口山工人運動紀念園、工人運動陳列館新館完成選址,天堂山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投入使用,大義山至印山旅遊專線完成前期工作。實施「旅遊+」工程,加快農旅、文旅等融合發展。羅橋百萬櫻花園即將開園。天堂山國家森林公園成功申報「中國森林氧吧」、省森林康養示範基地。

全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64億元,增長4.3%,較上年提升了2.7個百分點。全市民用車輛保有量達到10.01萬輛。完成貨物周轉量34.84億噸公里,增長8.2%;完成客運周轉量29.21億人公里,增長5.5%。國道356(宜陽至官嶺段)完成路基工程。常寧—洋泉(蘭江段)、縣道075(田尾至蓬塘段)、塔山風車口至獅園村公路正在改造。完成車站路等6條主次幹道油化,印山大道提質改造紮實推進,改造背街小巷13條。

全市郵電業務總量(按不變價計算)5.84億元,增長15.7%,其中:電信業務總量5.16億元,增長15.9%;郵政業務總量0.73億元,增長21.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9.04萬戶,下降7.6%。移動電話用戶75.24萬戶,增長13.9%。年末互聯網寬帶用戶數17.61萬戶,增長14.3%。[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全市目前有學校215所,在校學生12.75人,普高、職高、初中、小學在校學生分別為15506,5559、33889、72556人,在崗教師7260人。全市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100%,小學、初中鞏固率分別達到100%、98.6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5.1%。爭取全市計劃教師招聘計劃470名(含特崗),實際到崗418人,其中,特崗教師105人,回常任教免費師範生69人,本級招考244人。完成免費師範生定向培養190人。爭取偏遠學校教師崗位津貼200萬元。下發全市教師第14個月獎勵性績效工資。落實了教師體檢費和班主任崗位津貼869萬元。完成了431套教師周轉房建設,改善鄉村教師住房條件。2017年,「國培」「省培」送培人數達2500人,爭取上級投入國培資金260萬元。進一步加大本級教師培訓力度,全年培訓教師2800人,投入培訓資金180萬元,有效提高了全市教師整體素質。大力推動城區學校擴容提質工程建設,蓮花小學已於今年秋季開學投入使用,虎溪小學主體已經完工,學牆小學完成了圍牆和護坡,六中綜合樓完成了招標,市二中新校區已完成了招標前的準備工作。南市小學、萬壽小學、嵩塘小學、茶箭小學、宜水小學、進修附小、桃江小學等幾所等幾所學校建設的前期工作正在抓緊進行。進一步加大農村學校建設力度,勝橋完小完成了整體搬遷,洋泉小學等農村學校建設正抓緊進行。年內22所合格學校(園)建設初步驗收,已投入資金460萬元。規劃3個「全面改薄」項目,已完成投資3000萬元。

科學技術

2017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17家,比上年增加2家。高新技術產值達94.61億元,增長21.3%,高新技術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42%。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0.45億元,占GDP比重為9.2%,較上年提升了4個百分點。列入省科技計劃項目2個,衡陽市科技計劃項目7個,全年專利申請186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6件,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長24.1%,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6件,有效發明專利增幅71.4%。

文化事業

全市擁有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登記在冊的可移動文物8261件。人均擁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5.12平方米。全年共發表各類稿件2600餘篇,國家級新聞媒體發稿20餘篇,省級媒體發稿300餘篇,各類網絡媒體上稿2000餘篇。《常寧:發展異地商會老鄉回鄉投資興業》榮獲2017年度衡陽新聞獎二等獎。

全市有電視台1個,廣播電台1個。新增有線電視基本客戶4783戶;淨增寬帶客戶5862戶;新建寬帶專網5條;淨增無線數字電視5450戶。

醫療衛生

全市擁有各級各類衛生機構871所,其中二級醫療機構7所,包括二級綜合醫院2所、中醫院1所、婦幼保健院1所、二級專科民營醫院3所,鄉鎮衛生院2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所、村級衛生室367個、民辦診所50所、其他各類醫療機構81所(包括分院、一級民營醫院、廠礦醫務室等)。衛生技術人員4198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933人,註冊護士1509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總床位3997張。全市全年活產數為8628人,產婦數8526人;孕產婦系統管理8179人,系統管理率91.26%,住院分娩8626人,住院分娩率99.98%。7歲和3歲以下兒童分別為62097人、28609人,保健管理率分別為95.2%、90.79%。

城市建設

硯池山公園一期建成開園,青陽廣場完成提質改造,華歲國際商貿城主體完工,青市車站建成啟用。南門湖公園、城區第二水廠、城北變電站、二中搬遷、人民醫院擴建等重點民生項目穩步推進。城區自來水管網日益完善,新建供水管網18公里,宜陽工業園、城市一環自來水管網全線拉通。鋪設燃氣管網29.1公里。完成地下管網普查,改造主要路段雨污分流10餘公里,仙嶺垃圾填埋場污水管網建設完工。完成城市總規修改和17個鄉鎮總規修編,編制5個「美麗鄉村」示範片和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規劃。加大「控違拆違」力度,規範城鄉開發建設行為。大力整治渣土撒漏、「牛皮癬」等城市頑疾,城市環衛、交通秩序持續好轉。

環境保護

重拳整治環境突出問題,關閉停產92家環境違法企業,環保掛牌督辦問題全部完成整改銷號,水口山區域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全面推行「河長制」,落實湘江流域保護和治理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圓滿完成大漁村廢渣治理、康家溪Ⅲ號地塊、楊家灣重金屬污染場地治理等年度治理任務。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穩步實施。強力整治非法採礦企業,亂采亂挖現象得到遏制。完成85個村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強飲用水源地及水域功能區環境質量監測,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強化全市固體廢物監管能力,全年共受理危險廢物轉移備案106批91731噸,跨省轉移審批12批11100噸,有效防止了一般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人民生活

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73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18元,增長9.5%。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收入比為193.1:100,較上年縮小了2.1個百分點。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服務支出2397元,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為17.0%,較上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人均住房使用面積62.6平方米。

社會保障

基本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不斷提高,參保人數和基金征繳穩中有增。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在職參保20467人,征繳養老保險基金25332萬元,為7901名離退休人員發放待遇28784萬元。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1928人,共征繳基金21956萬元,為31291名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53563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85707人,征繳社會養老保險基金2971萬元,為11.4萬人發放待遇9721.7萬元。被征地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128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100%,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8488人,征繳基金11129萬元,為15612人發放待遇7589萬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3.6萬人,征繳基金43804萬元,享受待遇182795人次,待遇支出32341.17萬元。生育保險參保人數33412人,征繳基金381萬元,為1001人發放待遇499萬元。失業保險參保人數55010人,征繳基金782.21萬元。工傷保險參保人數57377人,征繳基金2405萬元,為647名工傷職工支付待遇934萬元。

低保與扶貧標準實現「兩線合一」,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市7865名機關幹部與15339戶貧困戶結成對子,對47個貧困村和224個貧困人口在100人以上的村派駐工作隊,大力開展結對幫扶、駐村幫扶、定點幫扶,形成了「萬名幹部齊上陣、三級聯動抓脫貧」的強大合力,圓滿完成「25個貧困村脫貧退出、10927名貧困人口脫貧、3500人易地搬遷、2193戶貧困戶危房改造」四大年度目標任務。整合涉農資金1億元,幫助成立扶貧合作社121個,流轉土地19000多畝,大力發展油茶、烤煙、光伏發電等富民產業。7944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建立完善貧困人口健康檔案,對農村貧困人口醫保個人繳費部分全部由財政補帖。發放精準扶貧貸款9876萬元。兜底救助992戶2360人。整合近2億元資金,用於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和改造村組道路181.4公里,完成6個貧困村的安全飲水工程,維修山塘水渠131處,新建村部34個,新建小學1所,實施貧困村農網改造57處,貧困村光纖網絡和4G信號實現全覆蓋。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270元/月。五保戶分散和集中供養標準分別達到340元/月、550元/月。[7]

歷史文化

常寧文化

常寧,位於湘江中游南岸,地處五嶺山系,自唐天寶元年置縣,至今已有1264年。自古享有「魚米之鄉」、「油茶之鄉」、「有色金屬之鄉」、「世界鉛都」、「版畫之鄉」等美譽。

常寧版畫

常寧版畫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發展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培植了版畫作者300餘人,以教師、工人、農民為主,不少作品在各項比賽中獲獎並出國展出。常寧版畫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質樸的藝術風格,一度被譽為「紮根鄉土的花朵」。常寧也因版畫創作群體大、作品多、影響廣,而被譽為「版畫之鄉」。

常寧版畫是湘南大地絢麗的藝術奇葩,其拙樸、自然、精巧的藝術手法,多角度刻畫出當地的自然風貌、民族風情、鄉村變化與勞動者的憂樂,帶給我們遠離鄉土的城市人多少意外的驚喜。那是山澗清亮活潑的溪淙,是林間悠遠而親切的牧歌,是紅色原野上滄桑與生機的交織,是平凡英雄和偉大時代的雕像,鄉土藝術家協力搭建起一座輝煌的藝術殿堂。

常寧的洞腔聞名全省,剪紙花燈聞名全國,版畫飲譽東南亞。常寧民間文藝形成六大特點:(一)歷史源遠流長。民間花燈、馬燈、皮影戲已相傳幾百年,新興版畫藝術是20世紀30年代從國外引進的,流傳到常寧是50年代,至今已有60年的歷史;剪紙藝術是明末清初流傳到常寧的,迄今已有400年的歷史。(二)群眾參與廣泛。全市20多個鄉鎮、70多個村、7個居委會都有群眾參與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攝影創作、表演活動。(三)內容豐富多彩。有表現地方特色的人龍、棉花龍、板凳龍、花燈,有以洞腔為基調的山歌。有表現瑤鄉風土人情的歌謠、長鼓舞和服飾,有瑤族特有的曲藝談笑,有表現農民戰天鬥地致富奔小康的版畫、剪紙藝術等。(四)文藝形式多樣。有民間歌曲、舞蹈、器樂、曲藝、戲曲、歌謠、故事等。(五)成果豐碩。戲劇《那山那水》進京演出,舂陵河畔的舂陵劇團赴省城參加全省第三屆「映山紅」藝術節獲獎,常寧版畫有10xxxx件作品先後在全國獲金、銀、銅獎,《版畫鄉情》獲中國電視短片一等獎,在美國熊貓電視台播放。常寧板橋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廟前鎮被省廳命名為「花燈藝術之鄉」。(六)影響深遠。通過藝術形式,塑造了一種奮發向上、艱苦奮鬥的常寧精神。民間文藝對常寧的兩個文明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版畫是視覺藝術的高級形式,能在常寧相對偏遠之地生根茁長、蓬勃興旺,成為人們關注的文化現象,追根溯源,不能忘記當年省會藝術家以辦點方式給予的啟蒙和傳授,不能忘記吳國威、肖健等一批本土藝術家的示範與推動,常寧人民慧心巧手、深厚的文化蘊含與充沛的生命激情,更是其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8]

名優特產

主要有「常寧八寶」系列的塔山山嵐茶、苦丁茶、瑤鄉臘肉、西江河魚、豆油、茶油、干筍、干蕨以及蘭江柒醋、涼粉、黃花菜、無渣生薑等。

工藝品有常寧版畫、肖形印章。

風景名勝

西江漂流

西江漂流起於常寧市塔山瑤族鄉西江村萬木園,止於蒲竹村蒲竹園,途經攔財坡、西江口、蛇形灣、撿寶山各景點,全程約10公里,歷時兩個多小時,有「中華瑤鄉第一漂」之譽。漂流河段,灘險灣急,落差高達100米,共有險灘16個,急灣20多處。沿途風光配上轉動的筒車,古老的瑤寨,動聽的瑤歌,美妙的傳說,構成了一幅古樸、濃郁、獨特的瑤鄉風情漂流畫卷。

天堂湖

天堂湖坐落在常寧市洋泉鎮,距離市區30分鐘車程。天堂湖是衡陽市面積最大的人工湖。庫容300萬方,水面寬3700畝,是一座集灌溉、防洪、攔沙、發電、養魚和觀光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大型水庫。主要景點有寨子嶺、回歸島、跑馬坪、慈母峰、觀魚舫、品茶園、臥龍崗、鰲魚頭、田螺形等。與天堂湖遙遙相望的是泉峰山佛教文化勝地----泉峰三寺,即靈峰寺、彌峰寺、泉峰寺。

天堂湖位於湖南常寧市西南部天堂山風景區內,坐落在常寧市第二大鎮----洋泉,與桂陽、郴州毗鄰,距離市區30分鐘車程,與衡陽市區相距85公里,距省會長沙280公里。

天堂湖是衡陽市面積最大的人工湖。她匯納天堂山八方溪水,庫容300萬方,水面寬3700畝,一般水深達10-15米,最深處45米,東西水面最寬2公里,南北水面最長7.5公里,是一座集灌溉、防洪、攔沙、發電、養魚和觀光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大型水庫。湖中大小島嶼11座,半島37處,坐落有致,山水相映,綠樹千重,風帆點點,美不勝收,不愧為常寧的一顆璀璨的明珠。1996年,常寧市委、市政府在經過專家等多方論證的基礎上,作出了對天堂湖進行旅遊開發的戰略決策。1997年,市旅遊局制定了天堂湖風景區的總體規劃,並以天堂湖為重點投入資金100多萬元,進行了實質性的旅遊開發。目前,天堂湖設立了天堂湖遊樂公司,建成了四個旅遊項目:天堂湖水上樂園、瑤池山莊、天堂湖旅遊接待處和天堂湖賓館,食、宿、游、購、娛等旅遊服務功能配套,成為集水上娛樂、垂釣、度假和觀光為一體的休閒旅遊勝地。天堂湖——時時擁有春天般的魅力,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

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使得天堂湖年平均氣溫在17度左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豐富純淨的水資源,帶來了適宜的氣候,清新的空氣。以湖中的回歸島為界,北面的湖面姿態凝然,清幽神秘,南面湖中有島,島中有湖,島上茂林修竹鬱鬱蔥蔥,沙鷗、白鷺翔集,魚躍水面,湖光山色,相映成趣。開闊處煙波浩渺,水天一色;幽深處群峰蔽日,樹影婆婆。

天堂湖的主要景點有寨子嶺、回歸島、跑馬坪、慈母峰、觀魚舫、品茶園、臥龍崗、鰲魚頭、田螺形等。寨子嶺上有着許多神話傳說,相傳明代奉滿虎扎茅練兵,準備反朝廷,在即將成功時,其母因送飯誤闖寨子嶺,破了法術,終於功虧一簣。四周有和尚腦、仙人橋、出米岩等名勝古蹟,塔山的西江漂流項目,谷深、灘險、彎急,刺激絕倫。天堂湖旁邊泉峰山上的佛教文化勝地----泉峰三寺,即靈峰寺、彌峰寺、泉峰寺,引無數善男信女競折腰。相傳宋仁宗與其妹升國公主經過天堂山下的塔山,升國公主喜愛此地風景留下修道,現有公主廟、漿衣寺等遺址存在。1654年,為逃避清政府的搜捕,明末大思想家王船山隱居于洋泉西莊源,著書立說,至今遺址尚存。著名的歷史遺蹟,古樸的山鄉村莊,純厚的民風民俗令人留戀不舍。

中國印山

中國印山位於廟前溶洞及石刻景觀區的桂花園,距市區約39公里。中國印山由中國書法城、中國名人名章城、中國紀念印章城組成「一山三城」。它以摩岩的形式,把我國數千年的書法、印章精品篆刻於一山,共計印章4300枚,書法石刻作品700餘件,規模達1000畝,堪稱「中華一絕」。篆刻欣賞是一種綜合美的藝術享受。目前,中國印山推出的印章有200多枚,其中亞禽氏、瞿甲、子亘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殷商三印。此外,印山境內珍稀植物眾多,大理石群峰「石態萬千」,自然景觀有麒麟望月、眾仙聚寶、孔雀迎賓、劍劈犀牛、馬牛相及,還有情人谷、印象石、印山龍、人面石,也有登仙岩、補天石、神龜三代等優美的傳說。藝術的享受、人文的教化、性情的陶冶——走進「中國印山」就是走進中國篆刻藝術的殿堂!

中國印山始創於2003年,創建期為5年(2003年—2007年),於2003年8月份開始啟動,占地面積為1500畝,目前正在進行第一期的創建過程中。整個景區為「一山三城」,即名人名章城、書法精品城、紀念印章城,以摩岩的形式,把我國數千年的名人名章、書法精品篆刻於一山。紀念印章城又稱「百姓印章城」,即為所有華人而創立,每個華夏子孫均可自願在此以實物留名於千古,讓後人世世代代留章傳世,成為一部傳世家譜。而在三城之間又具有互動關係,名人名章城、精品書法城為紀念印章城提高品位,紀念印章城則為名人名章城、精品書法城提供資金,中國印山的創建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以這種特殊的形式將印章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在我國更是尚屬首創。

廟前中田古民居

經湖南省古建築學家考證,認定古民居始建於永樂二年(1404年),迄今600多年。雖經歷數百年的風雨剝蝕,目前仍保留舊宅100多幢,天井200多個,巷道108條,建築面積達14000平方米。民居既有江南民居的建築特色,又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是我省目前保存較完好、規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築之一。

財神洞

堪稱「地下藝術寶庫」,正處於「常桂百里畫廊」的中心地段,全長約1000多米,主要有財神迎賓、神龍擺渡、玉龍守珠、翡翠懸塔、瑤池仙橋等九大景點。財神洞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基本囊括了溶洞景觀的石筍、石柱、石鐘乳、石幔等各種栩栩如生的形態,被譽為一方「擴大的仙山,縮小的盆景」。

培元塔

培元塔,位於常寧市城西北兩公里宜水河畔,現為城中唯存古蹟,人文景觀標誌,省市文物保護單位。

塔建成於清同治五年(1866)。塔七級八棱,高36米,基圍67米,石爪鐵頂,結構精嚴,規制雄偉。

相傳,唐訓方統領「訓字營」湘軍時,升帥旗斷,覺徵兆不妙,便船載軍餉回鄉,籌建培元塔。培元塔建成後,消息傳到京城,有人奏了唐訓方一本:「建塔二萬兩,唐訓方貪污將士俸銀。」同治帝聞奏大怒,派彭玉麟查驗。彭玉麟化裝成算命先生來到唐府。進門見唐訓方小兒子便問,你父親可在家?唐訓方在屋內聽到有人說話,從門隙一瞥,認出彭玉麟,趕緊換上農衣,手拿糞耙子、糞筐從後門溜出,在田裡踩了一腳爛泥,再轉悠到前門,故作驚訝:「雪琴兄(彭玉麟字號)大駕光臨,有失遠迎!我剛從外面拾糞回來,恕罪恕罪!」弄得彭玉麟一臉尷尬。寒暄後,彭玉麟直言問道:「有人告你貪污軍餉,可有此事?」唐訓方一臉無奈:「學琴兄,我們是出生入死的兄弟,你還不知道我的為人?同治七年回鄉後,我潛心學問,閒暇之餘,做些農活,種點蔬菜。建塔鎮水是造福一方的善事,所用之款是鄉親們捐的,我帶頭捐出來那些銀子,是賣了祖上幾擔田湊的,請大人詳察。」彭玉麟與唐訓方都屬湘軍中「書院派」的著名人物,又同為「水師」出身,這次「查處」,不過做做樣子,後以查無實據上奏同治帝,不了了之。於是,唐訓方「撿狗屎」巧對彭玉麟在民間傳為佳話,也戲寓此塔是「賠銀元之塔」。[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