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洲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煙洲鎮 |
中文名 : 煙洲鎮 所屬地區:常寧市 |
煙洲鎮位於常寧市東北邊陲,距市城28公里,東隔舂陵河與耒陽市相望,西與逢塘鄉毗連,南下經蔭田,北上過松柏。始建於乾隆年間,因此地盛產煙、酒,加之舂陵水中有一沙洲,故得名煙洲。
1995年5月撤區並鄉後,由原新力鄉、親仁鄉、煙洲鎮的兩鄉一鎮合併為煙洲鎮。全鎮總人口36416人(2017年),下轄35個村,1個居委會,396個組,10001戶。區位得天獨厚,與耒陽、衡南隔水相望,距市區38公里,南下經蔭田,北上過松柏。地域廣闊,總面積106.99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3.1萬畝,林地7.8萬畝。資源相對豐富,烤煙近2000畝,油茶林4萬畝,有"常寧油庫"的美譽。親仁水電站座落鎮內。[1]
介紹
煙洲鎮歷史悠久,煙洲集鎮和煙洲碼頭始建於乾隆年間,自古水運繁榮。區位得天獨厚,與耒陽市、衡南縣隔舂陵河相望,距市區38公里,西進經蓬塘鄉,南下經蔭田鎮,北上過水口山鎮。
地域較廣闊,總面積106.99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3.1萬畝,林地7.8萬畝。境內丘陵起伏,盛產油茶,油茶林發展到4萬畝,是全市重點油茶基地之一。舂陵河沿岸地勢平坦、田土肥沃,農副產品主要有稻穀、油菜、芝麻、煙葉、柑桔、西瓜、花生、湘蓮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錳、鉛、鋅、金、銀、錫、礦硅、石灰石等。
親仁水電站坐落於鎮政府駐地北1公里處的舂陵江上,20世紀70年代由原水口山區人民自籌資金、自出勞力修建,至今在灌溉和發電方面仍發揮着重要作用。
十八大以來煙洲鎮圍繞建設「小康煙洲,和諧煙洲,魅力煙洲」的總體目標,以發展經濟為主題,以維護穩定為主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經濟發展
煙洲鎮是典型的農業大鎮,據統計,2013年實現財政總收入684萬元,較上年增長12%,連續保持三年小幅增加,其中煙葉稅收收入超過100萬元。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10元,增長25%。
地域較廣,土地和水利資源豐厚,山頭和田地分布相對較集中的煙洲鎮,農業結構漸趨合理,集約化進程紮實推進。堅持在夯實農業基礎的前提下,大力推動"兩油一煙"產業發展。夯實農業基礎,確保耕地紅線不退:2014年集中育秧達70畝,發展種糧大戶130餘人,農作物覆蓋率達90%以上,杜絕了連片拋荒現象;鞏固煙葉生產,逐漸提高煙葉利潤:2014年全鎮交售煙葉5260擔,超額完成市政府下達任務的9.5%,均價為11.6元/斤,煙質和煙價在全市排名靠前;紮實抓好油茶開發,加快荒山綠化進度:成功引進鳴天公司、中聯公司、大博油茶、松林公司、博紅公司、茂順農場和雲南同來公司,共新造油茶林15000畝;落實萬畝油菜種植,打造煙洲亮點景點:完成了舂陵河沿岸萬畝油菜種植示範點建設,並規劃在新力片再造一個萬畝油菜種植示範點。
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發展環境切實改善 。水利方面:共投入180萬餘萬元用於水利設施建設,特別是青山、新陽等村,項目大、標準高;電力方面,完成了煙洲電網改造工程,實現1萬伏線路全覆蓋,改變了煙洲鎮電網落後現狀;交通方面,完成煙龍、煙蔭線路面擴寬改造,情理、石泉等村的斷頭路維修陸續啟動,晴天風吹沙,雨天泥裹腿的狀況基本消除;社會事業方面,新建的煙洲小學正緊張施工中,擬建的煙洲敬老院也完成了用地、規劃等手續,即將進行施工;政風建設方面,建成了政務中心,集國土、林業、民政、財政等開始窗口辦公,除市政府規定的收費,其他收費項目一律取消,服務水平進一步優化。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面貌更新。統籌兼顧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突出發展教育事業,加大對教育工作的投入,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爭取市財政投入640萬元對煙洲中學、新力完小、中心小學、親仁完小實施校舍安全工程合格學校標準化建設。投資260萬元將對煙洲小學進行整體搬遷。落實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對拒不交納社會撫養費的依法申請法院非訴立案2起。加大鎮級財政投入,添置了節育手術器械,啟動國策樓維修、服務所標準化建設。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醫療衛生事業穩步發展,開展65歲以上老人農村免費體檢,免費體檢2120人次。投入180餘萬元完成煙洲衛生院辦公大樓建設搬遷,有效緩解了群眾住院難,環境差的問題。推進"文化興鎮"戰略,引導群眾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支持開展老幹部活動,關愛機關老同志、村組老幹部。郵政、電信、金融、工會、共青團、婦聯、武裝、檔案等工作有新進步。
堅持民生優先原則,着力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2014年共爭取安居工程指標33戶,投入30餘萬元實施危房改造。認真落實農村低保、五保政策,共解決低保、五保1400餘人,切實解決困難群體生活問題。年內對鎮敬老院進行提檔升級,年前將啟動新敬老院建設。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各項惠農資金實行打卡發放到戶,全年共打卡發放惠農補貼資金48萬元,糧食直補415萬元,一事一議獎補資金髮放48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2013年全鎮共有31385人參合,參合率達95%。新農保參保17556人,群眾受益面越來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