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性
應激性是指生物體能接受外界刺激產生合目的的反應,使生物體能趨利避害和趨吉避凶。應激性與活動性是生物對自然信息的本能反應。
生物體內或體外物理或化學變化,如溫度、壓力的變化,光線的顏色和強度的變化,土壤、水中化學成分的變化等,都可能對生物產生影響。生物體能感受這些變化(刺激)並做出有利於保持其體內穩態,維持生命活動的應答,稱為應激性。生物界有多種多樣感受刺激和做出反應的機制。 ;[1]
應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對外界各種刺激(如光、溫度、聲音、食物、化學物質、機械運動、地心引力等)所發生的反應。應激性是一種動態反應,是細胞對刺激發生反應的特性。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應激性的結果是使生物適應環境,可見它是生物適應性的一種表現形式。
- 中文名:應激性
- 外文名:irritability
- 別 名:興奮性
- 類 別:動態反應,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完成
目錄
範疇
植物的向性、動物的趨性、高等動物和人的反射等。
植物的根能夠向地生長,是植物對重力的刺激的反應。如果把植物放到失重環境,則根不會出現向下生長,而是向四面八方生長。
反射是指多細胞高等動物通過神經系統對各種刺激發生的反應。由此可以說明,反射是應激性的一種表現形式,隸屬於應激性的範疇。反射是通過反射弧結構來完成的。反射分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
應激性是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的的反應,是生物的基本特徵之一,我們可以將反射看作是應激性的一種高級形式,兩者主要區別在於是否有神經系統參與
實質
非可興奮組織細胞在刺激作用下能發生反應的能力。現在有將體內組織細胞分成可興奮組織細胞(神經、肌肉、腺體等)和非可興奮組織細胞(除神經、肌肉、腺體以外的其他組織細胞)兩類,把可興奮組織細胞對刺激發生反應的特性稱興奮性,而將非可興奮組織細胞的這一特性稱為應激性。可興奮細胞在刺激作用下引起膜電位下降,可產生動作電位,而非可興奮細胞在刺激作用下也可表現膜電位下降,但不能產生動作電位。[2]
應激性心肌
心肌細胞的生理特性之一。即心肌細胞對生理的或人為的閾上刺激所發生的反應。所有心肌細胞都有這種反應,但對不到閾值水平的刺激無此作用。所謂閾值(threshold)是指引起心肌細胞反應的最低電流強度的刺激值,又稱閾電位(thresholdpotential)。心肌細胞的應激性隨閾電位高低而改變,如心動周期的不同時相、體液電解質的變化和某些藥物的作用,都可改變心肌細胞的刺激閾值而使其應激性發生改變。從電生理角度看,在使靜息膜電位降低(負值多)、dv/dt上升快、〔0〕相振幅升高,以及閾電位降低(負值多)等,均可增強應激性;反之,則減弱。低血鉀、高血鈣、交感神經緊張性增強,以及使用擬交感神經藥物等,亦可使應激性增強;反之,低血鉀、低血鈣、交感神經緊張性降低,以及心肌缺血缺氧和使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藥物,則使應激性降低。[3]
區別應激性
二者有相似處:1、應激性和適應性都是維持生物個體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特徵。2、各種生物所具有的應激性和適應性都是通過遺傳積累下來的,都是由遺傳性決定的。
應激性表現在生物的生命過程和功能上,是生理學術語;適應性表現在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上,是生態學術語。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環境是相互聯繫的。生物因為有了應激性,便能對周圍的刺激發生反應,從而使生物體與外界環境協調一致,形成了適應性。應激性是適應性的生理基礎,生物只有在應激性的基礎上,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及生理行為,以適應環境的變化。生物應激性,在生態學上表現為適應,應激性也可以看成是生物適應性的一種結果。
應激性與適應性是相互聯繫的,應激性包括在適應性之中,但不等於適應性,是生物適應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另外,應激性是生物體對環境中某一刺激做出的反應,不同生物對同一刺激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應激性反應與施激對象是因果關係。適應性是其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環境大體相適應,不同生物對同一環境的適應表現不一樣。
應激性是一種動態反應,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適應性是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需要很長時間形成的。應激性的結果是使生物適應環境,可見它是生物適應性的一種表現形式。但生物體的有些適應特徵(如北極熊的白色、綠草地中蚱蜢呈綠色等等)是通過遺傳傳給子代的。並非生物體接受某種刺激後才能產生,這與應激性是不同的。
視頻
骨科常見應激性因素及應激性潰瘍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