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
厦门,别称鹭岛,简称鹭或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2018年厦门市市区建成区388.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1万人。
厦门为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海沧港区域和两岸贸易中心核心区也被纳入到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厦门片区。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厦门经济特区也是中国大陆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和五个开发开放类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即“新特区”)。
厦门市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4791.41亿元人民币,增长7.7%,居福建省第3位,居中国大陆第46位,在大陆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5位,单位面积地方级财政收入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2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3.3%,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4位。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8,015元人民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48元人民币,居福建省第1位。厦门的主要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商贸服务业,会展旅游业,金融业,机械制造,航空维修和电子产品制造。厦门为全世界最大的LED晶片生产封装基地之一,并且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大型客车生产基地与全亚洲最大的航空维修基地之一。
目录
人文历史
-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
-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
-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辖域包括现在的厦门市全部、金门县及龙海市东北部
- 宋太平兴国年间,因岛上产稻“一茎数穗”,故得名“嘉禾屿”。
- 1276年元兵南下,宋幼帝赵昰曾逃避于此。元末设嘉禾千户所。
-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嘉禾里西南端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立闽海关厦门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同安县嘉禾屿等地置厦门厅,治所在今福建省厦门市。属泉州府。辖今厦门岛。
- 清道光《厦门志》 卷2引 《鹭江志》: “昔岛上多白鹭栖息,又有鹭屿、鹭岛之称。”,故厦门岛又称“鹭岛”。
- 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英军攻陷厦门,霸占道署,1845年将其拆毁,改建为英国驻厦门领事馆。1863年(同治二年),清朝收回道署旧址。
- 鸦片战争后,厦门港成为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口岸城市之一,来自周边泉州、漳州等地的民众开始涌入厦门,融合了泉州话和漳州话特点的厦门话于此时开始形成。1852年,在厦门设英租界。1902年鼓浪屿成为公共租界。
- 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民国元年(1912年)4月15日,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岛)和翔风里的大小金门岛、大嶝岛、小嶝岛和角屿置思明县,此时,厦门与金门一同从同安县独立为“思明县”。
- 民国27年(1938年)5月13日,日军攻占厦门,厦门全岛沦陷。
-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收回鼓浪屿,恢复厦门市政府建制。民国34年(1945年)10月4日重建厦门市政府,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
- 1949年9月19日,同安县被解放军攻占。10月15日,解放军开始攻打厦门岛,17日占领厦门岛和鼓浪屿。10月21日成立厦门市人民政府,属于省辖市,辖境为厦门岛、鼓浪屿及其周边岛屿。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1958年改为郊区)共五个区。
- 1980年10月厦门市部分区域成立厦门经济特区
地理位置
厦门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中部、福建省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处北纬24°23'~24°54'、东经117°53'~118°26',隔海与龙海市及中华民国的金门县相望,陆地与南安市、安溪县、长泰县、龙海市接壤。[1]
经济
厦门的主要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商贸服务业,会展旅游业,金融业,机械制造,航空维修和电子产品制造。 厦门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大型客车生产基地与全亚洲最大的航空维修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