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丝绸之路的鼻祖张骞(侯文君)
作品欣赏
开拓丝绸之路的鼻祖张骞
汉武帝所迁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堪称今古传奇,其义无反顾的豪壮足可跟今天的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媲美,甚至更具传奇,因为当时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及现今的高度发达。可是张骞敢于探险,敢于研究,敢于发现,敢于创新的壮举的确非同凡响。他为什么能够成功?主要在于他的使命感浓厚、意志力坚强、忠诚度笃真,具备了此三种精神,他才十年功夫磨一剑,最终笑傲朝野。
需要一提的是张骞何许人也?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其品格既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又能诚信待人,这是其能够战胜种种艰难险阻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其历史舞台的活动场境同样不能忽视。文景之治后,政治统一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给家足,国力充沛,但北方的匈奴则不时纷扰边境,致使翘楚俊杰张骞脱颖而出,以此施展宏图,建功立业。
而汉人宿敌北方的匈奴呢?此时老上单于却杀掉了大月氏国王并将其头颅做成酒器,月氏人对此自然恨之入骨,虽已西迁,但时刻期盼复仇,并很想有人帮助,这是归降的匈奴人所言。汉武帝对此兴趣非凡,诏令选拔人才出使西域。而西域狭义而言,是指新疆一带,人口总计三十多万,匈奴已经征服天山南路诸国,税收诸国粮食羊马。军臣单于俘获张骞所率百余人使团,将其扣留软禁,理由是匈奴不许汉使通过自己地域,以此张骞留居匈奴多达十年,并且还给张骞婚配了匈奴女子,且生儿育女;其随从还剩翻译堂邑父等人,其余皆都分散离居。但他没有丧失节操,矢志不渝,就缘于其三种精神的支柱支配。
一是使命感浓厚。他深知自己是汉朝廷的使节,自己的使命是联合大月氏,共同出击匈奴。羁留期间,其不辱使命的责任教诲仍时时回荡耳畔,始终没有忘记自己遵从武帝所给予的使命。瞅准匈奴放松警惕的机会,他跟堂邑父逃离了匈奴,辗转乌孙、大宛、康居等国进入大月氏国境,但此时大月氏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的大月氏已经进入咸水附近另建家园,那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不再想到复仇。
二是意志力坚强。行军路上,戈壁荒漠,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匮乏。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有时水米不沾,只得靠善射的堂邑父猎杀禽兽充饥,饥寒交迫的随从或倒毙路途,或身陷冰窟,或葬身黄沙,那是九死一生的难熬折磨,即使交通发达的现在,走趟新疆的辛苦难度大家也当可想而知。
三是忠诚度笃真。在大宛,张骞向大宛国王说明自己出使大月氏的使命和沿途遭遇以及希望并护送出使大月氏的请求,表示如能返回汉朝,定当送厚礼酬谢。大宛王原本风闻汉朝的富庶,早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他喜出望外。张骞的话更撩拨了他的心弦,于是满口答应,并热情款待,派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归国途经天山南路,但不料却在羌地又被匈奴扣留年余,后趁匈奴内乱,他带着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才千辛万苦逃回长安。
他的心中使命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汉廷和武帝就是自己心中的太阳。虽然最终没有说服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但张骞抵达了包括回国途径的大夏、莎车、于阗、鄯善等诸国,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陆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详细了解了西域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这些基本内容为《史记·大宛传》所保存,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此一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其后,张骞第二次奉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此为“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意见被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汉朝所派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使者还受到安息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武帝还把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解忧死后,汉又以楚王孙女嫁给乌孙王。解忧的侍者冯镣深知诗文事理,作为公主使者常持汉节行赏赐于诸国,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称为冯夫人。从此,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进而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它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和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的 “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 “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起了重大作用。
直到今天,国家所倡导的一带一路仍然是在借鉴丝绸之路的模式,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经济联系,前人张骞能披荆斩棘走通的路,我们肯定会走得更好,因为张骞已经有了成功之路,我们走得会更宽更远!所以才成了“带”。[1]
作者简介
侯文君,山东沂源人,中学退休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