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开皇之治

别名: 开皇盛世

朝代: 隋朝

起讫时间: 581-600年

在位帝王: 隋文帝杨坚

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

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逐步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士,恢复汉姓。另外,隋朝在选官上,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在官僚制度上,采用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被唐朝所仿效。隋文帝建立了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并且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 [1]

目录

介绍

北周建德六年(577),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开皇之治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北周大象三年(581)二月甲子日,杨坚受北周静帝宇文阐禅让,即皇帝位,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

政治方面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着力于统一大业。开皇九年(589),隋朝灭了南陈,统一了全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杨坚为圣人天可汗,表示愿为藩属永世归顺,千万世为圣朝典牛马。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了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为巩固统一,杨坚厘定了一套新的体制,对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立并发展了诸多意义深远的制度,开创了一代新局面。

在中央官僚制度上,首创了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原来北周的官僚体制,是依《周礼》而定,名多而繁乱。杨坚则参酌汉魏时期的体制,有所损益,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六部、二台、九寺、十二府。掌握政权的是五省,三师是荣誉称号,没有实权,授给有功劳的文武官。三公也仅仅是顾问性的机构,没有实权,不直接参与国家政务,也不常设。执掌国家政务实权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以上二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制。三省的设置,能互相牵制,避免了丞相一人专权的局面,把权力集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在选官制度上,隋文帝还废止了自曹魏以来中国实行了300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制度。

地方行政机构方面,隋文帝鉴于魏晋南北朝政区划分毫无标准,地方行政混乱,支出庞大,杨坚遂于开皇三年(583),尽罢诸郡,即由过去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同时,将一些郡县合并,借以节省开支、精兵简政。简化了地方行政组织,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钱穆说:开皇之治的成功,简化地方行政机构是一个基本因素。这不仅节省国家开支,还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据统计,隋初中央政府开支减省三分之二,地方政府之开支减省四分之三,全国于行政之经费,仅及南北朝时代开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国库之丰积,不无原因。

在澄清吏治方面,杨坚得国以来,励精图治,兼且天资刻薄,自不容贪污枉法之行为存在。杨坚命柳盛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吏治之整肃,不仅上裕国库,下纾民困,隋高祖在位时之隆盛,此亦为要因。

此外,为确保隋朝长治久安,开皇三年(583),隋文帝还命刑部尚书苏威、礼部尚书牛弘等制成《开皇律》。《开皇律》废除了一些酷刑,并规定人民若有枉屈,可以依级上告直至中央。而且各地判决死罪也必须经过中央决定,地方不得擅自处理。显然,《开皇律》要比秦以来的法律开明得多。隋文帝有时却有法不依,以权代法,法律能否得到认真的实就又要依赖于贤臣的忠心辅佐了。如:隋文帝曾经禁止使用不合标准的钱币,可是有人竟违其禁令,拿次币换好币。隋文帝得知后勃然大怒,急令斩之,刑部侍郎赵绰进谏:"此人当坐杖,杀之非法"。隋文帝仍坚持己见,治书侍御史柳或复上奏劝谏,终于使隋文帝依法撤销其杀人的旨令。在隋文帝统治前期,请如此类事例甚多。这些智囊人物"同心协,政刑大小,帝无不与之谋议,然后行之。故革命数年,天下称平"。

隋文帝对社会各个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

经济方面

隋文帝杨坚自立国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在开皇五年(585),即大索貌阅,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

隋文帝在经济上也实行了一些极为有利的措施。首先是革除弊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士家大族垄断了一切,他们隐匿了大量的户口,既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赋税收入。针对这些,隋文帝进行了户籍整理,并采纳了贤相高颎提出的"输(租赋)籍(户籍)之法"。即由政府制作"输籍定样",令州县依样确定户等上下,每年检查一次,百姓按其规定的数额来纳税,有效地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经济力量和政治特权,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唐代理财家杜佑,曾给予此项措施以高度的评价:"隋代之盛,其由于斯。"

其次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开皇初,面对南北朝以来赋税有增无已的状况,民部尚书苏威提出应"减赋役,务从轻典"。隋文帝便下今采纳北朝时赋役最轻的北齐法。在此基础上,隋文帝又曾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同时,隋文帝还下令将服役年龄由十八岁推迟到二十一岁,每年服役期限由一个月减为二十天,调绢由一匹改为两丈,并规定不服役者可以纳庸代役,丁男五十可免役收庸。隋文帝的此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再次是兴修水利事业。继战乱之后建立起来的隋初是水利荒废,漕运堵塞。开皇初,都官尚书元晖"奏请开引杜阳水灌溉三畤原",隋文帝欣然采纳,于是"卤之地数千顷,民赖其利"。工部尚书于仲文又提出:"请决渭水,开漕渠"。隋文帝便让他负责此项工程,以后又曾命太子左庶宇文恺继任此事,到开皇四年(584)"自大兴城东至渔关三百余里,名曰'通',漕运通利,关内赖之"。灌溉的推广、漕运的硫通,给隋朝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保障和生机。最后是厉行节俭。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宫的生活日渐奢侈。苏成见宫中以银为慢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隋文帝便然下令,"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并身体力行,"居处服玩,务存节俭"。隋文帝的行动可以影响整个官僚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铺张浪费,增加了国库积蓄。

影响及评价

主要影响

隋文帝开皇时期的一系列措施:三省六部制、开皇律、州县两级制、均田制、大运河、科举制度、长安城、洛阳城、义仓的创立,对后世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

隋文帝建立的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新阶段,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朝。隋文帝对政治体制包括法制的改革,对于唐朝的体制有着直接的影响。还有度量衡统一的影响,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唐承隋制,基本以此为准,唐以后虽稍有变动,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隋朝首都大兴城乃当时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以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

评价

开皇之治,是长期分裂后出现的短期繁荣,它是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一致努力得来的。而继任者不察民情,不恤政事,横征暴敛,开皇之治就只能成为过眼云烟,不可能长久维系。

《隋书》评价"开皇之治":"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