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世傑
張世傑
出生 涿州范陽
逝世 公元1279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太傅,樞密副使

目錄

個人資料

張世傑(?-公元1279年),涿州范陽(今屬河北范陽)人。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與文天祥陸秀夫並稱為宋末三傑。

早年隨呂文德征戰四方,歷任諸軍都統制、知高郵軍等職。不久後因形勢危急,張世傑升任保康軍承宣使,帶兵抵抗元軍入侵,期間互有勝負。隨後又先後擔任制置副使、保康軍節度使、檢校少保等重要職務。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軍逼近臨安。張世傑奉益王、衛王南逃組織小朝廷抵抗元軍南下。後任簽書樞密院事。成為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南下途中,元軍多次派人招降,張世傑堅決拒絕。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軍攻打雷州,數次皆未獲勝。張世傑因功升任少傅、樞密副使。同年四月,宋端宗駕崩,張世傑主持立衛王為帝。並將朝廷轉移到崖山。不久後,陸秀夫背衛王趙昺投海自殺。南宋滅亡。張世傑也在同年死於平章山下[1]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張世傑,范陽人。少時隨從張柔戍守杞州,有犯法的行為,於是奔逃到宋州,隸籍淮兵中,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阮思聰見到他認為他是奇才,告訴了呂文德,呂文德徵召他為小校。多次立功升到黃州武定諸軍都統制。攻打安東州,戰鬥猛烈,與高達援救鄂州有功,遷調官職十階。不久隨從賈似道進入黃州,戰於鬃草坪,奪回敵人所俘獲的東西,加官環衛官,歷任知高郵軍、安東州。

駐守鄂州 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元軍修築鹿門堡,呂文德向朝廷請求增兵,調張世傑與夏貴前往。等到呂文煥帶着襄陽投降元軍,朝廷命令張世傑率領五千人駐守鄂州。張世傑用鐵索封鎖兩城,夾以火炮、弓弩,其顯要之地都散布木樁,設置攻打器具。元軍攻破新城,長驅而下,張世傑奮力戰鬥,使元軍不能前進,元軍派人招降他,張世傑不順從。元丞相伯顏陽明着攻打嚴山隘,暗中從唐港以水軍衝鋒陷陣進入漢水,東攻鄂州,鄂州投降。

入朝勤王 張世傑率領所部軍隊入衛臨安,又經過饒州,才入朝廷。當時正危急,召諸將救援朝廷大多沒有到達,只有張世傑來到,宋度宗嘆息驚異。張世傑從和州防禦使不到幾個月多次加官到保康軍承宣使,總都督府兵。

派遣將領四處出擊,取得浙西各郡,收復平江、安吉、廣德、溧陽諸城,軍勢頗為振奮。七月,與劉師勇等將領大規模出師焦山,命令用十條船結為並船,下碇停泊在江中,沒有命令不得啟碇,表示以必死的決心。元主帥阿術載着張滿弓弩的士兵用火箭攻打並船,張世傑軍隊亂了陣腳,沒人敢啟碇,投江而死的有一萬多人。張世傑大敗,奔逃圌山。向朝廷上奏疏請求救援的軍隊,沒有得到答覆。不久提升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十月,升任沿江招討使,改任制置副使、兼知江陰軍。不久元軍到獨松關,朝廷召文天祥入衛,以張世傑為保康軍節度使,知平江。不久也被徵召入衛朝廷,加官檢校少保。

移兵海上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軍迫近臨安,張世傑請轉移皇帝、皇后、太后三宮進入海上,而與文天祥合兵背城一戰,丞相陳宜中正派人向元軍請和,張世傑不同意,報告太皇太后阻止。沒有多久,和議也終止。元兵到達皋亭山,張世傑於是領兵進入定海。石國英派都統卞彪勸說張世傑投降,張世傑以為卞彪是來隨從自己一起南下,用椎殺牛讓他享用,酒吃到一半,卞彪從容說話,張世傑大怒,割斷他的舌頭,在巾子山把他裂屍。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四月,張世傑隨二王進入福州。五月,與陳宜中尊奉趙昰為君主,張世傑被任命為簽書樞密院事。王世強引導元軍攻打南宋,張世傑於是侍奉益王進入海上,而自己率領陳吊眼、許夫人等畲族軍隊攻蒲壽庚,沒有攻克。十月,元軍主帥唆都率領軍隊來支援泉州,宋軍於是撤兵退去。不久唆都派人招降益王,又派經歷孫安甫勸說張世傑,張世傑把孫安甫拘留在軍中不讓他回去。元軍招討劉深攻打淺灣,張世傑戰敗,把益王移居井澳,劉深又來攻打井澳,張世傑擊退了劉深,因而遷到硇州。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軍派大將王用攻打雷州,王用戰敗。四月,南宋益王死,衛王趙昺被立為皇帝,拜張世傑為少傅、樞密副使。五月,元派瓊州安撫張應科攻雷州,三戰都不順利。六月,再次決戰於雷州城下,張應科戰死。張世傑認為硇州已不能久居,將趙昺轉移到新會的崖山。八月,張世傑被封為越國公。朝廷散發瓊州的糧食供給軍隊。十月,南宋派凌震、王道夫襲擊廣州,凌震戰敗。

兵敗崖山 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元軍主帥張弘范等人的軍隊到達崖山,有人對張世傑說:"北兵用水軍堵住海口,

我軍就不能進退了,為什麼不先占據海口。僥倖取勝,這是國家的福份;不能取勝,仍然可以向西撤退。"張世傑擔心軍隊長時間在海上有離散之心,就說:"連年航行在海上,什麼時候是個了呢?現在應該與敵人決一勝負。"全部燒毀了皇帝臨時駐地的集市,將一千多艘大船連結起來做成水寨,以為死守之計,人人都感到形勢危險。 不久,張弘范的兵開到,占據海口,打柴、汲水的道路全被堵死,宋軍啃乾糧啃了十多天,口渴了,向下捧海水來喝,海水味咸,喝了就嘔吐泄肚,宋軍極度睏乏。

張世傑率領蘇劉義、方興每天大戰。張弘范得到張世傑一個姓韓的外甥,給他官做,三次派他前去招降張世傑,張世傑歷數古代的君臣說:"我知道投降了,不僅能生存而且能富貴,但是我為皇帝死的志向是不能動搖的。"二月二十日,張弘范等人攻打崖山,張世傑戰敗,退保衛王所乘坐的船。元軍接近宋軍的中軍,張世傑才割斷拴船的繩子,帶着十一艘大船衝出港口,其餘的人收軍回到崖山。元軍的劉自立擊敗了他們,降服了他們的將領方遇龍、葉秀榮、章文秀等四十多人。

墜海溺亡 張世傑還想侍奉楊太后尋求趙氏的後代而立位,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趙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颶風忽大作,將士勸張世傑登岸,張世傑說了句:"不必了。"然後登上柁樓,露香祝道:"我為趙氏,能做的事都做盡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現在又亡。我還沒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敵兵退,再另立趙氏以存祀啊。現在到了這個地步,豈非天意啊!" 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歷史評價

文天祥:閩之再造,實賴世傑之力。然其人無遠志,擁重兵厚資,惟務遠遁。自三山登極,世傑遣兵戰邵武,大捷,然不為守國計,即治海船,聞警遽浮海南去,天下事遂不可為。又咎其厓山之戰,不守山門而作一字陣,於是船皆幫縛不可動,不能攻人而專受攻,惜乎其不知變而徒守法。

周密:世傑死,其部曲張霸收其遺資,放舟回永嘉,途次為周文英所害。周得世傑所愛二美人,盡知供軍金帛數,凡數十船,悉掩有之。則世傑固貪財好色者耶?然金帛供軍,非私財也。中土無家,眷屬隨軍,亦非好色也。厓山之戰,恐軍士易散,故連艦相貫,所以示士卒以必死也。忠臣義士,當危難時,固有各行己見而不必相合者。

趙文濂:瞻、廣、秀夫、世傑事跡,焜耀史策。後之論者,莫不仰其風,高其志,想見其為人。

趙翼:其後德佑國亡時能戰之將,尤推張世傑。

蔡東藩:及文、張、陸三人之奔波海陸,百折不回,尤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爭之一隅,城守不能而爭之海島,明知無益事,翻作有情痴,後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時局至此,已萬無可存之理,文、張、陸三忠,亦不過吾盡吾心已耳。讀諸葛武侯《後出師表》,結末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千古忠臣義士,大都如此,於文、張、陸何尤乎?宋亡而綱常不亡,故胡運不及百年而又歸於明,是為一代計,固足悲,而為百世計,則猶足幸也。

熊逸:那些理學名儒,如許衡、吳澄輩,皆俯首稱臣。只有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謝疊山不肯臣元,都死了節。

後世紀念

祠堂 張世傑祠堂,位於天台縣城民主路,為紀念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張張世傑而建。該祠坐東朝西,四合院布局,前面為五開間硬山頂的正門,南、北為單坡屋面的廂房,東側是三開間的正祠。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世傑死後,在戰亂中他的妻子和幼子曾輾轉至天台避難,因此他的後代在天台定居下來。天台百姓在他殉國後為他建起祠堂,供奉牌位,從此這裡便成了張家的宗祠。

解放後祠堂曾被天台縣糧管局接管,並被改造成糧庫,七十年代後又成為職工宿舍。現經整修,作為縣糧食局老人活動中心。

正祠的平面為三開間兩進深,屋頂為鈎連搭結構,即前後有兩個兩坡屋頂,前屋脊略低於後屋脊,脊長也略短於後脊,兩屋頂相對的兩坡交接於同一根檁條上,在兩屋頂東西向的中軸線上,第三個屋頂垂直搭接於兩坡之間,並與前屋脊同高,使正祠整體形成"工"字形脊,六個坡面的相交線呈菱形,形態十分優美。

祠堂的雕刻工藝也相當純熟,五朝門上的牛腿花拳和正祠前廊上的月梁花飾都十分飽滿圓滑,鳥獸造型被巧妙地象徵化卻依舊生動。

墓地 張世傑墓,位於斗門縣井岸鎮黃楊村。墓座西朝東,占地616平方米,三重回嶺,兩道曲折的左右擺手,三級拜台,金井,一對墓表,前有兜士。墓為灰沙所造,墓碑用青石,碑文:"宋太傅樞密副使越國張公諱張世傑之墓"。

參考文獻

Template:Eeflist

  1. [3],歷代名人網, 201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