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玉
张伯玉 |
本 名:张伯玉 所处时代:宋真宗咸平六年 出生日期:1003年 逝世日期:1068年 字 号:字公达 |
张伯玉(1003~约1068年),字公达,建安(今建瓯县)人。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以后又登书判拔萃科。庆历元年(1041年),出任吴郡从事兼郡学教授;接着以秘书丞为太谷令。他爱民勤政,广兴水利。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以其敢言清节,荐于朝廷任职。皇祐元年(1049年)官侍御史。当时陈执中为相,伯玉说:“天下未治,未得真宰相故也。”因而得罪陈执中,出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仁宗皇帝惋惜伯玉,离京前,赐银钱五万。至和年间(1054~1056年),伯玉任严州副知州。嘉祐八年(1063年),以度支郎中知越州(今浙江绍兴)。伯玉兴学育才,作出很大成绩。治平二年(1065年),伯玉移知福州,即令编户浚沟七尺,植榕绿化。数年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伯玉植榕声名盛极一时。伯玉多学而博识,文章为曾巩叹服。他嗜酒善诗,有“张百杯”、“张百篇”之号。官终检校司封郎中。著有《蓬莱诗》2卷,已佚。 [1]
目录
张伯玉人物简介
张伯玉(1003~约1070年),字公达,福建建安(今建瓯)人,北宋官员。早年举进士,又举书判拔萃科。仁宗庆历初以秘书丞知并州太谷县时,范仲淹推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范文正集》卷一八《兴趣张伯玉应制科元》)。至和中通判睦州,时年三十,后迁知福州,移越州、睦州。有《蓬莱集》二卷(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八),已佚。
张伯玉不但娴熟吏治,而且擅长文学。张伯玉诗,据《严陵集》、《会稽掇英总集》等书所录,编为二卷。 张伯玉在任期间,号召百姓按户种植榕树,福州出现“绿阴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象。所以福州别名榕城。
张伯玉生平事略
张伯玉于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生于福建建安(今建瓯)。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以后又登书判拔萃科。庆历初(约1041年)出任吴郡从事兼郡学教授。他刚介有守,文艺甚高,继胡瑗、王逢、张刍之后主持儒学,进一步发展了以前的规模,士子们受其教泽而经明行修的很多,连续不断登上科第。后来,他又以秘书丞出知并州太谷县事。他勤政爱民,广兴水利,办了许多好事。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以其敢言清节,向朝廷推荐,他得举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六年,应诒中高选。皇佑初(1049年)官侍御史。这时陈执中为相,伯玉直言:“天下未治,未得真宰相故也。”因而得罪了执中,出知太平州。仁宗皇帝惋惜他,密使小黄门表示慰劳说:“闻卿病,无虑,朕当为卿治装。”翌日,中旨三司赏赐银钱五万。执中认为没有成例,坚持不可,仁宗最后还是赐给张伯玉,可见对他看重的地步。
张伯玉不但娴熟吏治,而且擅长文学。当时,州司户曾巩很负时望,他自己也感到文章可以。伯玉命他撰写《六经阁记》,写了好几稿,伯玉都不满意,只好自己动笔。一开头几句就说:“六经阁者,诸子百家皆在焉,不书尊经也。”到这时,曾巩才大大叹服。
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5),张伯玉任严州副知州。嘉祐八年(1063年)四月,以度支郎中知越州。越州是个大州,甄贤育才兴学的任务尤为紧迫。起先由于约择地兴建学舍,接着沈遘继续,最后章岷完成。张伯玉到越州在沈之后章之前,虽然赶不上落成,但他在任二年,悉心经营,功绩也是很大的。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张伯玉移知福州。福州地处南方,入夏酷热,中暑生病的人很多。他到任后,经过调查,下令编户植榕,及至熙宁以后,福州绿阴满城,暑不张盖,行人都感德他。至今在福州西门外的西河公园还有张伯玉的塑像。
张伯玉多学而博识,能诗善饮,常饮百杯,赋诗百篇,所以称为“张百杯”,也有人称他“张百篇”的。有一个士子闻其名,想跟他比一比,持书去见张伯玉,张伯玉高兴地说:“君果多闻邪,又能敌吾饮,吾老矣,久无对;不意君之肯辱吾也。”就命备酒与他对饮。往复干杯不计其数,那位士子雄辩锋起,要想挫败张伯玉,他毫不在意,过一会,那位士子已经不胜酒力了,而他却站起来连举几十觥,像是未曾饮过酒似的。那个士子自料敌不过他,想辞去。张伯玉阻止他说:“吾室中仅四柜书,任抽取何册,举某句,当为子接续诵之。”那位士子按他的话去做,张伯玉立即背诵,没有一字讹脱。他的博览强记过人达到这等程度。
治平年间(1064—1067),郑獬曾向皇帝举荐张伯玉代替他任知制诰,可惜未得皇帝批准。张伯玉最终官至司封郎中。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病卒,年近70岁,著有《蓬莱集》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