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龍
張俊龍 |
張俊龍,男,漢族,1963年6月生,山西吉縣人,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1],1986年7月參加工作,199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現任山西醫科大學黨委書記[2]。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1981.09--1986.07 山西醫學院中醫大學班中醫學專業學習
1986.07--1997.10 山西中醫學院基礎部教師(期間:1986.09--1989.07 山東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1994.09--1997.07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博士研究生)
1997.10--1998.12 山西中醫學院教務處副處長
1998.12--2000.06 山西中醫學院成教部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0.06--2001.12 山西中醫學院成教學院(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2001.12--2006.11 山西中醫學院副院長
2006.11--2009.12 山西中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正院級)
2009.12--2011.12 山西中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正院級)
2011.12--2016.09 山西中醫學院黨委書記
2016.09--2017.08 山西省教育廳黨組成員、省高校工委副書記(正廳長級)
2017.08-- 山西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學術兼職
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基礎理論分會副主任委員;山西省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帶頭人;山西省特色重點學科帶頭人;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山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
學術成果
論文
1.中醫同氣相求學說研究(一)、(二)、(三),山西中醫學院學報,1997年~1998年
2.從腎精虛動物模型揭示"腎在志為智"之本質,中國醫藥學報,2000年
3.從"腦主元神"論建立中醫藏象學說新體系的構想,中國醫藥學報,2001年
4.腦主感知與"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1年
5.中醫腦理論演進軌跡,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1年
6. Effects of Glucocorticoids on Age-Related Impairments of Hippocamp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Mice. Cell Mol Neurobiol. 2008. (SCI收錄)
7.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Bushen Decoction Against Glutamate- 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PC12 Cells.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5.(CA收錄)
8.基於臨床實踐的中醫學神的詮釋思路,中華中醫藥雜誌, 2011年
張俊龍 |
論著
1.中西醫結合專科病診療大系,總主編,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
2.高等醫學院校選用教材,總主編,科學出版社,2001年
3.中醫氣學導論(專著),科學出版社,2003年
4.中醫特色療法學,主編,科學出版社,2004年
4.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生教材),副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年
5.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叢書,副總主編,科學出版社,2009年
6.中醫基礎理論("十二五"規劃教材),副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科技獲獎
1.中西醫結合專科病診療大系(主持),山西省科技著作三等獎,1999年
2.中醫"腎生髓"理論實驗研究(主持),山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5年
3.中醫氣學導論(主持),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著作)獎優秀獎,2005年
4.中醫證候的系統辨識法研究(主持),山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010年
獎懲情況
兼職
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實驗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微循環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病理生理學會理事,山東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
血瘀證與活血化瘀治法研究;抗腫瘤轉移及機制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針刺對實驗動物軟腦膜微循環的影響及應用研究》1999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尚有五項課題獲得廳、校級獎勵。發表論文30餘篇。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6項課題在研。2000年度山東省青年科技獎,同年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001年度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榮立二等功;2003年度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8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聘為中西醫結合泰山學者崗位特聘教授。
參考來源
- ↑ 張俊龍 ,幹部培訓網, 2021-08-13
- ↑ 山西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張俊龍深入右玉縣調研 ,城市金融報(南京), 2021-12-27
- ↑ 張俊龍同志有關情況 ,教育部, 2012-12-25
- ↑ 山西中醫學院研究生導師簡介-1%20張俊龍 ,山西中醫藥大學, 2016-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