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奇文
張奇文 (1935年 - ) 男, 主任醫師、教授。山東壽光人,中共黨員。1957年畢業於昌濰醫校。1958年參加首屆西醫學習中醫班。歷任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所長、山東中醫學院黨委書記,山東省衛生廳副廳長(正廳級)等職。現為中國中醫藥學會兒科學會會長,山東省醫學學會會長,山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澳洲全國中醫藥針灸學會聯合會學術顧問、名譽會長,澳洲中醫學院客座教授、學術顧問。
1960年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1978年出席全國科技大會,兩次被評為全國勞模。為省政協四、五、六屆委員。
[1]
目錄
基本信息
姓名 | 張奇文 | 民族 | 漢族 |
出生日期 | 1935年 | 畢業院校 | 昌濰醫校 |
出生地 | 山東濰坊 | 職業 | 教授 |
國籍 | 中國 | 出版著作 | 實用中醫兒科學兒科醫籍輯要 |
人物生平
張奇文,主任醫師,教授。上口鎮北半截河村人,歷任濰坊市中醫院院長、濰坊市衛生局局長、山東中醫學院中醫系主任、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所長、山東中醫學院黨委書記、山東省衛生廳副廳長等職。他是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學會創始人之一,先後作為學科帶頭人主持全國兒科學會工作達 18年之久,為中國中醫兒科學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懸壺濟世的「李老爺」,他一生崇拜。張奇文一生受壽光歷史上的名中醫「李老爺」影響很深,看病行醫一切以生命為重。[2]
在張奇文診所的門外,貼着這樣的警示句:大人物、小人物,性命不分大小;有錢的、沒錢的,治病不以錢量。張奇文說,他以這種要求來約束自己和員工,他的這種思想的產生和當年「李老爺」的治病精神有相通之處。[3]
在和記者的聊天中,張奇文首先講到的就是清朝雍正年間的名中醫「李老爺」——— 李莪華。「李老爺」是李家官莊村人,對於他的事跡,張奇文從小就十分了解。「『李老爺』看病十里以內不勞車馬,看過一次後便主動上門複診,且自帶乾糧燒餅,自帶燒酒,禦寒防飢,決不食病人家酒飯。」張奇文說:「此舉曾被人恥笑,但他認為『此吾性之所嗜也』。」「李老爺」死後,鄉親們為他建廟立碑,並在他的忌日農曆四月十三開始舉行三天廟會。張奇文小時候總愛到廟會上去,瞻仰那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李老爺」,並立志要做他那樣的醫生。
「在行醫後,才真正體會到『李老爺』的偉大。」張奇文說,醫療機構以利益為重,醫生很少考慮患者的感受,有的人甚至吃喝拿要。他認為,這違背了從醫之道,與他的做人原則也是不符的。他一生以「李老爺」為榜樣,濟世救人,首重醫德。兩次獲得「全國勞模」「急病家之所急,痛患兒之所痛。他人子女猶如親生嬌兒。」這是張奇文作為兒科醫生的治病準則。
1957年,張奇文從昌濰醫校(濰坊醫學院前身)畢業後,來到昌濰地區人民醫院中醫科工作。為了提高醫術,張奇文拜晚清秀才儒醫郄秋浦、名醫曹同文為師。「那時,我真正把中醫的命運和前途與自己緊緊聯繫在一起,時刻鞭策自己做一個無愧於祖宗的中國人,對得起病人的稱職醫生。」不是豪言壯語,這是張奇文發自內心的獨白。
看病時,他視救死扶傷為天職,不遺余力為病人醫治。病號出院後,仍主動上門為其複診。碰到困難的家庭,拿出工資為其墊付醫藥費。那時,張奇文因醫德醫術兼具而受到老百姓的愛戴。1960年6月,經過層層推選,張奇文被選為「全國勞模」,出席全國文教衛生「群英會」。
此後,張奇文對自己要求更高,刻苦鑽研中醫知識。到1978年已在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再次因為突出貢獻而被評為「全國勞模」,作為全國醫藥科技大會代表團成員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勞模」的精神發揮至今。
「看到家庭困難的病號,診費、藥費全免,有時一樓的藥店一天能接到十幾張免費藥單。」張奇文的徒弟王家俊描述。「我每月有七八千元的退休金,兒女們也都十分出息,我不缺錢,診所夠支付員工們的工資就行。」張奇文說。畢生精力傳播中醫之道「作為一名老中醫,我感覺肩上有沉甸甸的責任,那便是將國粹精華繼續傳授下去。」張奇文說。
1981年—1985年,張奇文牽頭與周鳳梧等人主編了《名老中醫之路》一書,共三輯,刊載了近現代97位名老中醫的治學與成才之路。出版後,該書印刷萬餘冊,很快被搶購一空,不得不再版。20多年過去了,張奇文認為又湧現出新一輪全國名老中醫,於是,張奇文決定再編輯《名老中醫之路續編》,擬於2010年出版完成。[4]
作出這個決定看似簡單,而張奇文卻要為此付出太多,「責任心使然」,這是老先生的解釋。很多業內人士感嘆於他的奉獻精神。
著名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93歲的鄧鐵濤教授稱該書「是一部20世紀當代名醫的『成才史』,是歷史的新分支;是一部世界獨有的中醫教育史;也是一本20世紀中醫傳奇文學,十分有價值。「 開創中醫高等教育改革辦學之先河 「培養中醫人才,要從少年抓起。」張奇文大膽提出這樣的言論。
他說,他在整理名老中醫的成才之路時,悟出這樣一個道理:中醫學習要從少年抓起。「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扭轉中醫後繼乏人和從業人員素質下降的局面。」張奇文說,他決定辦一個中醫專業少年班。要辦一個中醫少年班?這個黨委書記(那時他任山東中醫學院黨委書記)是不是在胡搞?當時所有人的心中都打了個大大的問號。山東省委、教育廳、衛生廳經過反覆論證,最終決定:辦!
第一屆少年班於1985年開始招生。學員從14歲—16歲的應屆初中畢業生中選拔,學制8年,預科三年,本科五年;預科階段中,趁年輕背誦中醫啟蒙著作和四大經典選讀,外加中醫文化課;本科階段,系統學習高等中醫教育教材,臨床帶教,早定向跟師。據了解,張奇文創辦的中醫少年班在全國尚屬首例。3屆學生畢業後,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成了碩士生、博士生,成為可靠的中醫事業接班人。他的試驗成功了。
有專家認為,學員從少年時期就確定牢固的專業思想,培養其對中國醫藥學濃厚的興趣,使其儘早樹立從醫的志向,這對振興中醫是十分有效的。目前,這一培養模式在國內醫藥院校仍被採用。已有五屆「洋中醫」畢業 「中醫治病確有很好的療效,中國人代代相傳,有着豐富的與疾病抗爭的經驗和醫學文獻傳世,理應發揚光大。」張奇文說。
在此之前,中醫在國外的地位是尷尬的。在很多西方人的眼裡,中醫與封建政府腐敗無能等量齊觀,不屑一顧,把早已傳到國外的中醫中藥看成是江湖騙子賣藝者。「這一點讓我們這些老中醫覺得心痛。」張奇文說,心痛之餘,他要採取一些行動。從1989年,張奇文擔任山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始,至今他已先後六次應邀去澳大利亞講學訪問。
「此行,讓澳大利亞人開始對中醫療效有所了解,增進了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張奇文說,之後澳大利亞教育部經過反覆論證,批准在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ET)和墨爾本大學分別設立中醫系和生物醫學院,這成為西方國家第一個將中醫藥納入正規教育的國家。張奇文還擔任主編編寫了《漢英中醫辭典》,並寫論文分析澳大利亞中醫現狀,提出八條建議,均被採納。據了解,目前已有五屆「洋中醫」畢業。
2000年,維多利亞正式通過立法,成立了維州政府中醫醫管局,與西醫醫管局有着平等的地位。此消息一公布,轟動了整個澳大利亞乃至全世界,數以萬計的海外僑民無不歡欣鼓舞。《中國中醫藥報》報道,張奇文是「澳洲中醫立法的有功之人」。他為中醫走向世界作出了貢獻。張奇文被選為澳洲中醫學院特聘資深教授及澳洲全國中醫藥針灸學會聯合會名譽會長、學術顧問,幾次被挽留定居澳洲,但均被婉拒。張奇文說:「我的理想在國內。」
「廳級郎中」樂為百姓消病滅災,11月28日,記者一行到達張奇文的診所時剛過8時30分,門口的病人已排起了長隊。看病熱情、實惠、醫術高超,這位「廳級郎中」、「平民大夫」早已名聲在外。[5]
胡女士6歲的女兒得了一種頑疾,她每周帶着女兒從濟南遠道而來看病。「每次過來張教授都給予照顧,不用掛號,先給我們看,這樣不會耽誤返回的客車。」胡女士說。「我們是從德州來,在這看病好得快,張教授人又好,上次帶的錢不夠他也照樣給我們拿藥。」一位農民模樣的中年男子說。王家俊告訴記者,隨着張教授知名度的提高,很多外地的病人都慕名而來,他一律照顧。對於特殊病號,張教授上門就診,從不收取費用。
張奇文退休後先辦本草閣、慈幼堂,後辦百壽堂,沉潛社區,問病鄉里。他目前已年過七旬,但對待每一個病人都耐心、認真。「我的前半生很大一部分時間是當官、做學問,現在有時間了,我要把精力放在自己終生所熱愛的事業上來。」張奇文說。
日前,張奇文教授又獲得兩項新榮譽。在第 26屆全國中醫兒科學術大會上,被授予「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發展突出貢獻獎」;當選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第一屆兒科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
張奇文退休後,回到濰坊,為人民群眾診治疾病。11月28日,在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趙守祥的陪同下,記者來到濰坊,對其進行採訪。老人家這樣概括自己一生的努力:「我這一生做過的三件事最讓人欣慰:『一老』、『一少』、『一世界』。『一老』便是編輯了《名老中醫之路》叢書;『一少』就是創辦的『中醫專業少年班』;『一世界』便是將中醫知識推向國外,在澳大利亞培養5屆『洋中醫』。這些在全國來說都是開創性的。」 雖有那麼多成就,但張奇文認為自己就是一名大夫,他的努力和終生奮鬥的目標便是濟世救人,他所有的努力也都和這個目標有關。 ·他剛剛當選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第一屆兒科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他醫術高超、醫德高尚,兩次被評為「全國勞模」;·他在全國首創「中醫專業少年培訓班」·他六次到澳大利亞傳播中醫學,使其成為第一個將中醫納入正規教育的西方國家;·他退休後為老百姓診治疾病,被譽為「廳級郎中」、「平民大夫」。
主要貢獻
張奇文長期從事中醫內科、兒科、婦科的臨床治療與研究工作,從1958年起相繼寫出《中醫學上的腎與腎虛證》、《房勞傷》、《論暑必兼濕》、《中藥治療肺結核咯血》、《試論內因七情》、《調補沖任》、《麻疹透表法則探討及重症肺炎的辨證施治》、《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辨證論治》、《小兒腹瀉辨證施治治療100例的臨床分析》、《小兒變蒸芻議》、《祖國醫學對小兒保健的認識》等七十餘篇學術論文,分別發表在國內外期刊,
1982年主編出版《幼科條辨》(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年合著出版《自學中醫階梯》(重慶出版社出版),
1985年合著出版《中醫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與周鳳梧、叢林共同主編出版了《名老中醫之路》(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1985年校注出版了《丹溪治法心要》(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1986年合著出版了《中醫精華淺說》(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1989年主編出版了《實用中醫保健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1年主編出版了《兒科醫籍輯要叢書》(計六冊,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2年主編出版了《古今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3年主編出版了《中國灸法大全》(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5年主編出版了《婦科醫籍輯要叢書》(計四冊,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95年與江育仁教授主編出版了《實用中醫兒科學》(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6年被英國劍橋名人中心收錄入《世界名人詞典》。
1997年主編出版了《溫熱病證治精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2001年主編《實用漢英中醫詞典》(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
50年代提出流行性腦炎治療中的「暑必兼濕」之爭,應是「暑多兼濕」的觀點。
60年代對小兒「變蒸」、「胎毒」學說結合現代醫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70年代提出「婦科治療首重調補沖任」;
80年代提出「小兒疾病診斷應重視望診,四診合參」、「兒科臨床治療應重內外合治」;
90年代提出「肺胃腸相關論與肺胃腸相關病在兒科臨床中的地位」、「兒科劑型改革的新思路」,均受到國內外中醫界的重視。
視頻
小兒推拿 張奇文
參考資料
- ↑ 濰坊83歲的張奇文自幼學習中醫 至今仍在把脈問診
- ↑ 張奇文:篤定傳藝授業的「鐵杆翁」
- ↑ 名老中醫張奇文來奎文華碩堂中醫館坐診啦!!
- ↑ 「廳級郎中」張奇文再收八徒弟 2015-08-26 15:06
- ↑ 濰坊市中醫院第八屆膏方養生文化節拉開帷幕暨新綜合樓啟用大型惠民義診活動舉行2016-11-23 15: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