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张寄蝶,别名:粉鼻居士,1945年出生。戏剧家书法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号“粉鼻居士”,八次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并以武大郎一角享誉国内外,尤其双手书法深得书画界好评,被各国政要、艺术同行及戏迷所爱戴,谥为人民艺术家。

目录

人物简介

1962年学艺,工丑,得到“传”字辈和“继”字辈老师的传授。他聪敏而好学,潜心习练,在台上表演质朴,力求严谨,以扮演善良的小人物见长,如《绣襦记·卖兴》的来兴,《孽海记·下山》的小和尚本无,《小放牛》的牧童,尤其是《义侠记·游街·显魂》中忠厚善良的武大郎,都相当出色。《游街》中武大郎演练的一套“蜘蛛形”的矮子拳,展现了他“矮子功”的娴熟与功力,使之成为他的成名之作,有“活武大郎”之称,也因而荣获了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3年参与春晚戏曲小品:《群丑争春》。

1997香港回归后,他的艺术形象无数次在凤凰卫视滚动播出,连续四届任江苏省政协委员。2002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联合授予“长期潜心昆曲艺术事业成绩显著的艺术家”称号。曾出访德国义大利日本韩国芬兰美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43个国家和地区。戏曲哑剧小品:《洞房花烛夜》。

在电视剧《西游记》中饰演御马监监副、地保、老虎精。

星路历程

我就这样演起了丑角行当

张寄蝶,1946年出生于风景如画的江南苏州,也许是毓秀的人间天堂给予了他太多的灵性,打小就喜欢蹦蹦跳跳、学拉学唱。早年的苏州戏院、剧场特别多,正如他所说:“还在念小学的时候,临家有个戏院每天下午两点开演,三点多钟就不收门票了。我在学校里坐不住,天天跑到剧场里去,趴在舞台的台沿上看,黑脸的、红脸的、背上插旗的,又是拿叉拿棍,打来打去,好玩极了,总觉得他们了不起,我要是能跟他们一样,那该多好啊!”

就这样,怀着对艺术的强烈追求,张寄蝶13岁那年考进了省昆剧团,开始学习武生,后工丑行。戏曲历来讲究“生、旦、净、末、丑”,丑角素来很少有人愿意去演,也很难据此成为名角,但是“无丑不成戏”啊。时任省文化局副局长的郑山尊曾找他谈话,鼓励他今后专攻丑角行当,他没有怨言,踏踏实实地走上了舞台,演起了丑行角色。

张寄蝶天资聪慧,学习勤奋,先后向盖派传人小盖叫天和周荣芝老师学习基本功,向传字辈老师学习,拜汉剧名丑李罗克为师,为了多方面学习丑角表演艺术,又拜中国京剧院著名武丑张春华先生学习张派表演艺术。他饰演的《小放牛》、《双下山》、《扈家庄》以及京剧现代戏《沙家浜》中的沙四龙、《平原作战》中的李虎等形象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寄蝶常说,一个演员要想取得艺术上的成就,应把两个字作为座右铭,一个是苦,即刻苦;另一个是慧,就是智慧,要善于思考。他练功刻苦在省昆剧院可是出了名的,1982年苏、浙、沪三省市南昆会演,他接受了在昆剧《打虎·游街》中扮演武大郎角色的任务。为了演好武大郎,他苦练传统“矮子功”,每天练4小时,早晨起床就蹲在床边练,四肢收缩、控腿,以至于抹桌扫地、干家务活都蹲地而行。他的双膝出现了水肿,上下楼梯都困难,但是皮肉之苦没有难倒他,终于取得了成功。

另一方面,张寄蝶还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在传承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力争演出自己的风格特点:他所扮演的武大郎每次出场都是笑眯眯的,没有天生的苦涩相和被丑化的奴才相,而是活生生一个充满了情感的真实的人。在武大郎得知武松成为打虎英雄以后的这出戏中,他以高超技艺把武生的“打飞脚”、“拍十三响”、“跺泥”、“抬腿”、“出八卦掌”、“探海”、“扫堂”等一系列绝活融入人物形象,把这个不甘任人欺压的小人物扬眉吐气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惟妙惟肖,丑中见美,因丑而美。这出戏在全国南昆会演时,连续八次谢幕而不能,在德国演出谢幕高达十三次之多。1986年7月,张寄蝶晋京演出了《扈家庄》、《游街》、《双下山》、《小放牛》等四折戏,倾倒了首都的观众,渐渐地一个人见人爱的“活武大郎”形象定格在群众的心目中,他也因此摘取了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桂冠。

每当言及于此,他总是谦逊地称获得“梅花奖”是意外的收获。但是业内人士都知道,张寄蝶得到“梅花奖”实在是长期辛勤锤炼、水到渠成的结果,是靠真本事得来的!

我的表演要对得起我所站在上面的舞台

对于全国观众,真正认识乃至认同张寄蝶,还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从1986年起他先后八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或戏曲晚会,所演的小品《孙二娘开店》、《武大郎大战孙悟空》、《洞房花烛夜》、《群丑争春》、《天鹅与企鹅》等赢得了全国电视观众的青睐,同时也把昆剧艺术的观众面大大拓展开来。

记得第一次闯入春节联欢晚会,是在1985年的秋天,当时还在杭州参加昆曲名剧展演的他被中央电视台看中,鲜活的舞台形象、机灵的表演一下吸引了中央电视台领导们的注意,不久,即被点名选调进京备战春节联欢会。

机会只垂青有所准备的人!进京后他非常兴奋,拿到台里为他准备的剧本《武大郎开店》,要求用现代语言宣传对人才要敢于请进来、派出去的观点,故事情节适合时代精神。但是对剧本主题和效果要求极高的张寄蝶凭着艺术家的负责精神,很快感悟到了一些不和谐、不融洽的地方:一是剧本戏剧冲突不够,很平淡;二是没有戏剧包袱,引不起观众的兴趣,起不到耐人寻味的教育意义;三是从武大郎的嘴里说出对人才要实行“请进来、派出去”的政策,不是太合适。他将自己的想法反映给了晚会领导班子,大家非常重视,当即决定重新制作剧本,并让他参与创作和演员阵容的推荐。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折《孙二娘开店》出现在大家眼前,把那些各有不足但各有本事的人物武大郎、杨八姐、焦光甫、贾桂、时迁等人围绕着一个目标,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共同奋斗开好了自己的“店”!节目一次性得到了总导演邓在军的通过,并在晚会上一炮走红。在以后的春晚中,张寄蝶又创作了如《武大郎大战孙悟空》、《洞房花烛夜》等剧目,这些戏曲小品都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戏剧效果,走红大江南北。每当谈及春节联欢晚会,张寄蝶既激动又严肃,他常说:“看春晚的人太多了,影响太大。一个演员在台上哪怕一闪面,都会留下印象。我深深地体会到:艺术离开了群众的喜爱是站不住脚的,离开了媒体的传播也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应有效果。‘生、旦、净、末、丑’无论何种角色演好了均可出成绩,表演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站在上面的舞台。”

正是凭着这么一种勇于负责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他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肯定和认可,他的刻苦和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在深深打动观众的同时,也赢得了业内人士甚至有关领导的赞许。1991年除夕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视察春晚现场、审查节目,观看了张寄蝶表演的《洞房花烛夜》,非常高兴,称赞节目有创意、有新意,得知他刻苦排练的详细情况,也被张寄蝶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功所感动,高兴地说:“小张真乃大将风度。”每每谈起此事,他无比激动,他说:中央领导同志能够这么重视一个演员,这不仅仅是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我们演员只有做出更好的成绩来,才能对得起领导和观众的爱护与关心。

曲为心声,心为事成

张寄蝶于1983年5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同年开始历任省政协委员至今,多次担任农工党省委常委。作为一名专业演员,他参加民主党派组织和担任政协委员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聪明才智和自己接触群众面广泛的工作机会,积极履行委员职责,当选政协委员二十多年来,他积极参政议政,写提案、搞调查尽可能不缺席。尽管演出任务很重,但他想办法、挤时间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参政议政的关系,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各项活动。

1996年,江苏省率先提出“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目标,他充分发挥自己身在文化战线第一线的优势,参与围绕江苏文化事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大量的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他提出要加大步伐跟上形势,“将首批获得‘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的中国昆曲发扬光大的建议”。其《“三个代表”思想是昆曲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的书面发言被收入省政协第一期委员论坛论文汇编《先进文化与建设江苏文化大省》中。

每年初出席省政协全体会议前,张寄蝶总会结合形势,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倾听群众意见,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为出席全会做好充分准备。每次会议他都踊跃发言,郑重写好每一份提案,建言献策的内容也相当广泛,既有关系到我省文艺事业的发展,又有关系到百姓的生活。他先后提出《文艺界人才流失不宜疏忽》、《维护秦淮河桥梁的正常承受力,转移桥面公交车站》等提案,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落实。

1998年,张寄蝶发现城里到处张贴着小广告、小传单,“城市牛皮癣”现象十分严重,城市文明形象受到了很大伤害,他为此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亲自走上街头,收集了许多小广告和联系号码,进行细致的分类,从其产生的根源、城市管理的力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急需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省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以提案形式提出“必须坚决打击有损城市形象的‘城市牛皮癣’”的建议,并利用出席各种会议的机会再三呼吁要根治这种不良现象,提案很快得到了省公安厅等部门的答复,有关部门会同研究后出台了许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付之实施。

平时,张寄蝶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力争当好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他常说,政协委员是党的路线政策的宣传者,是和人民群众多做沟通工作的协调者,是上传下达贯彻实施的参政者,必须从自我做起,做一名能上传下达,献计献策,群众满意,领导满意的合格的政协委员。

张寄蝶已从本职工作岗位上退休。但他说,人退休,那颗火热的心却永远不会退休。2004年,省政协成立昆评室,他担当了副主任。张寄蝶立志要为振兴昆剧、评弹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要为江苏率先建成文化大省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代表作品

《洞房花烛夜》《群丑争春》

视频

外部链接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