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履謙 (1926年3月1日 ) 男,漢族,湖南長沙人,中共黨員。雷達與電子技術專家[1]。 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抗美援朝期間為部隊解決雷達抗干擾問題,為我國電子對抗事業做了開創性工作。參加我國航天事業創建,主持研製我國第一代防空導彈制導雷達。參加其抗干擾研究,多次擊落U-2高空偵察機。負責研製多種遠程精密空間跟蹤和引導雷達,拓寬了雷達應用。主持研製微波統一測控系統,實現了我國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的發射和定點。其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及全國科學大會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參與我國通信、氣象、導航、遙感等應用衛星和載人航天及探月工程的研製,為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

張履謙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26年3月1日
湖南省長沙
國籍 中國
職業 雷達專家
知名作品 《雷達》

目錄

人物簡介

張履謙,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及航天電子技術專家。早年研究雷達抗干擾,為抗美援朝作出了貢獻,並為中國電子對抗事業作了開創性工作。1957年從事航天技術工作,主持研製成功中國第一代地空導彈制導雷達裝備了部隊,並領導完成了其改進型號的方案設計,是60年代國防科研系統科技幹部標兵。任總設計師研製了微波統一測控系統和超遠程雷達,成功地用於中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的測控。他參與中國多種衛星和航天型號的技術方案制訂和關鍵技術攻關以及航天電子領域的工作,為中國雷達技術進步與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1985年獲1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3]

個人簡歷

1926年3月1日 生於湖南省長沙縣。

1946~1951年 北京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電信組學習,畢業。

1951~1954年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部雷達處,任技術員。

1954~1957年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電信技術研究所,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57~1965年 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達設計部,任研究室主任、設計部副主任。

1965~1979年 在七機部二院23所,任副所長。

1979~1985年 在七機部"450"工程辦公室,任主任、工程總設計師。

1985年至今 在航天部(後改為航空航天部、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任常委、研究員,現為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航天機電集團公司科技委的顧問。

生平介紹

張履謙,1926年3月1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父親張子堯,是當地較知名的中醫,他年幼放過牛,學過耕田種菜。父親是位敬業者和忠厚的醫師,要求子女勤奮做事,老實做人,望其有所成就。

他小學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學,獲獎學金。時值戰亂年代,日本侵略軍屢侵湘北,他獨自流浪到衡陽、常寧、嘉禾、蘭山等縣,曾在盧永小學教了一年書,他靠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及自己的勞動助學讀完了高中,1945年畢業於湖南廣益中學(現湖南師大附中)。

1946年,他考入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當時的祖國正處於內戰的水深火熱之中。他是一位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熱血青年,邊勤奮學習、邊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課餘辦識字班、工人夜校,企盼用文化知識喚起勞苦大眾的覺醒。他面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武裝鎮壓,表現了英勇不屈的大無畏精神。1948年8月,在反內戰、反迫害、反飢餓的鬥爭熱潮中,他加入了中國民主青年聯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轉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48年10月,在北平(現北京)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他奉組織派遣參加北平市軍管會接管石景山鋼鐵廠,在工廠恢復正常生產秩序後,重返清華大學復學,1951年畢業。

大學畢業後,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被分配到軍委通信部工作,當時抗美援朝戰爭正處於決戰階段,他多次赴中朝邊境調查我軍雷達受干擾情況,研究解決抗干擾問題並取得較好實戰效果。他還研製了多種電子偵察與干擾設備,為中國12年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撰寫了有關雷達及電子對抗章節,為中國的電子對抗事業做了開創性工作。他獲得軍委通信部的通報表揚和總參的嘉獎,並榮立三等功。

1957年,他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開始獻身航天事業的生涯。先從事彈道導彈無線電橫偏校正儀的研究設計,不久即投入地空導彈制導雷達的研製工作,任主任設計師,研製了中國第一代地空導彈制導雷達;當制導雷達在實戰中受到電子干擾時,他參加了對策研究,為擊落美國U-2高空偵察機做出了貢獻。他是國防科研系統的標兵,聶榮臻元帥讚譽他是"國防科研戰線上一位優秀的基層技術指揮員",並受到提前晉銜、晉級的獎勵。

1965年後,他領導完成了某導彈工程的C頻段單脈衝引導雷達的研製,性能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他還領導了S頻段遠程相控陣目標跟蹤雷達的方案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為相控陣制導雷達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79年,張履謙任七機部450工程(地球同步軌道試驗通信衛星地面測控工程)辦公室主任和總設計師,他克服諸多困難,研製成功微波統一測控設備和微波引導雷達,圓滿地完成了中國試驗通信衛星的定點測控任務,試驗通信衛星及微波統一測控系統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微波引導雷達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張履謙

1985年後,他先後擔任航天部、航空航天部、航天工業總公司、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機電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顧問,還被聘任為國防科工委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和總裝備部科學技術委員會衛星專業組顧問。從更高的層次上指導並參與中國航天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工作。他主持撰寫了《關於提高中國應用衛星研製水平的研究報告》;指導並參加了多種衛星及其測控方案的制訂;具體指導並參加了一些衛星關鍵技術的解決和故障分析工作;他指導了"神舟"號載人飛船有關分系統及飛船測控系統的方案設計和技術攻關。他為中國的衛星及衛星應用、航天測控以及航天電子技術等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張履謙是中國國防科研戰線上的先進人物,繼60年代被授予標兵,並多次立功受獎後,進入70、80、90年代後,他是老當益壯,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同年,首批被批准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爾後又榮立一等功和二等功各一次。1990年被批准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9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履謙在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團體有多項兼職。曾任中國電子學會理事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學術委員會顧問;中國宇航學會理事會理事,宇航學會飛行器測控專業委員會顧問;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兼職教授;空軍科技發展和人才建設顧問;美國宇航學會(AIAA)高級會員和副會士。

科學生涯

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處於激戰階段,美國侵略軍為了爭奪制空權,利用電磁波干擾,使我警戒雷達致盲,指揮雷達無法指揮空軍作戰。當時軍委通信部派他去前線解決雷達抗干擾問題。他滿懷革命激情奔赴前線,在隆隆的炮火聲中,蹲進雷達機房,同指揮員、技師等一起觀察干擾現象,分析研究對策。他提出在雷達發射機上擴展頻段,用同步調諧改變雷達工作頻點,針對不同型號的雷達,採用了多項抗干擾措施,經實戰檢驗取得了較好效果,為抗美援朝作出了貢獻。

1951年冬,軍委通信兵部成立了雷達偵察干擾組,他被任命為組長。他為我軍制定了雷達干擾與抗干擾發展規劃,並組織同事利用繳獲器材研製裝配了P、L、S、C、X等波段的雷達偵察接收機、信號分析器、記錄器及微波、超短波干擾機等設備30餘套,為部隊訓練和開展電子對抗事業奠定了技術和物質基礎。

他經常深入雷達部隊,進行抗干擾的試驗,研製了快速同步變頻、瞬時自動增益控制、波形識別等簡而易行的抗干擾電路,他的實驗室在中國首先用汞延遲線實現了雷達固定目標對消技術。他為我軍短波通信長期不暢找出了原因,並為通信部隊提供了實用的最佳頻率預測,明顯地改善了當時短波通信質量。

1954年,他帶領小分隊前往福建前線,對台、澎、金、馬地區的雷達進行了電子偵察,測繪出這一地區的對方雷達盲區圖,為我空軍作戰提供了安全保障情報。

同年,總參通信兵部將雷達偵察干擾組改建為電子技術研究所雷達干擾及抗干擾研究室,他任室主任。領導制定了電子對抗技術的發展規劃,全面開展了科研工作,培養了一批電子對抗技術研究的專業人才,這批人才成為中國開創電子對抗事業的基石。他還參加了周恩來總理直接領導的中國《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的制定工作,撰寫了有關雷達及電子對抗章節,從此,中國的電子對抗事業納入了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對中國電子對抗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張履謙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後,開始時從事近程彈道導彈無線電橫偏校正系統的仿製工作,完成技術設計後,他即開始從事中國第一代地空導彈制導雷達的研製工作。他被任命為主任設計師,負責制導雷達的總體設計和發射、接收設備的研製。他深入地論證了雷達作用距離、精度等總體指標,擬定了校飛試驗大綱,進行了靶場飛行試驗。他對蘇聯地空導彈的指令制導雷達體制和邊掃描邊跟蹤的方法進行了信道和精度分析,提出了在不同目標和不同距離下的極限作用距離與跟蹤精度的計算方法;他分析研究了行波管線圈的設計,通過調整與修正磁場分布,獲得了雷達接收機的最佳靈敏度;他改進了高功率環形器和高壓調製器的設計,使發射機的效率與穩定性得到了顯著提高;他參加了雷達的設計、生產、飛行試驗和定型等全過程工作,圓滿完成了制導雷達的研製任務,並批量裝備部隊。

60年代,在中國進行"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研製的關鍵時刻,美空軍頻繁地派遣高空偵察機,在電磁干擾的掩護下,深入我內地偵察,總參要求研製單位協同作戰部隊儘快解決抗干擾問題。張履謙奉命參加對策研究,他根據干擾的特徵和制導雷達的具體設計,從技術上、戰術上提出了多項建議,並組織了抗干擾電路的研究試驗,經過科研人員和作戰部隊官兵的共同努力,多次擊落來犯的美國U-2高空偵察機,振了國威和軍威。

 
張履謙

為了進一步提高抗干擾性能和作戰能力,在改進型地空導彈制導總體方案論證中,他提出採用脈衝連續照射體制、增大發射功率、採用低噪聲接收機及波門控制技術等的設計方案,並親自承擔技術攻關的領導工作。在低噪聲參量放大器的研製攻關中,採用提高微波腔體換能效率和多倍頻穩定泵源的措施,使噪聲係數指標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在提高發射機功率的攻關中,採用了兩個兆瓦級的微波發射機並聯,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他還領導完成了另一改進型地空導彈制導雷達的論證工作,採用了頻率捷變和相對坐標體制,經工廠試製和試驗,這一制導雷達已研製成功。

70年代,張履謙領導並參加了某項大型導彈工程兩部制導雷達的技術攻關與研製工作,即C頻段單脈衝雷達和S頻段相控陣雷達。這兩部雷達都是當時雷達技術發展的前沿,在C頻段單脈衝雷達的攻關與研製中,他帶領科技人員經過反覆的分析、試驗,解決了多路相幅平衡接收機、高穩級聯前向行波管發射機、卡塞格倫天線、液壓隨動系統及頻綜等關鍵技術,研製了單脈衝雷達,其性能達到當時的國際水平。他在領導S頻段相控陣雷達的方案論證中制訂了合理可行的空饋方案,指導了天線陣單元布陣、移相器降低損耗、波束數字控制技術等的攻關,其研究成果為研製相控陣雷達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人物評價

他對中國衛星事業的貢獻更是顯著的,包括通信廣播類衛星、資源衛星、導航定位衛星、氣象衛星、雷達衛星等,他參與關鍵技術的預先研究,技術方案的可行性論證,模樣、初樣、正樣各階段的評審,特別是在星、船電子設備的電路設計和信道計算方面,他認真地給予了覆核,避免了差錯。

他還在各類航天型號的故障分析及故障問題歸零中發揮了老專家作用,尤其是衛星在空間運行時發生故障時,他深入現場,同科技人員一起研究和排除故障。如通信衛星轉發器行波管電源問題、氣象衛星圖像傳輸中的干擾問題、衛星上電子設備的抗空間粒子輻射與加固防護問題等。

他非常關注中國衛星發展戰略的研究,1991年,他主持撰寫了《關於提高中國應用衛星研製水平的研究報告》,提出了中國應用衛星發展的藍圖和規劃建議,這些建議均被當時的國防科工委領導所採納並付諸實施,對中國應用衛星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他還十分注重衛星的應用開發工作,提出了"投資在天、受益在地"的"天地一體化"工程的概念,參與了通信廣播、氣象、資源、導航定位和遙感等衛星的應用開發工作,對衛星應用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與指導作用。

他還時刻關心無線電電子技術的發展,根據國際航天技術的發展,提出了航天電子技術已形成電子學分支的論述。在1987年中國電子學會年會上,他做了《現代航天電子技術》的報告,論述了航天電子技術的重要作用。

他十分注重國際合作與交流,吸收和借鑑國外的先進技術與經驗,先後訪問過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荷蘭、芬蘭等國家;多次主持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曾率團簽訂了中意雙邊空間合作可行性協議。這些活動,不僅有利於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還擴大了中國的對外影響,增進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

張履謙為中國的雷達技術進步和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雖已年逾古稀,但鬥志仍不減當年,志向更高、更遠。為了中國航天更加興旺發達,獲得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他在航天科技這片土地上繼續辛勤地耕耘。

主要論著

1張里(筆名).雷達.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64

2 張履謙.雷達技術走向新的發展階段.七機部技術工作通訊.北京:七機部,1978

3 張履謙.現代航天電子技術.中國電子學會1987年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電子學會,1987

4 張履謙.載人航天及空間站的跟綜、測控與通信.載人航天與空間站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航天部,1988

5 張履謙等.關於提高中國應用衛星研製水平的研究報告.北京:國防科工委,1991

視頻

張履謙:保和平向太空 無悔國防科研人2019-10-18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雷達,學而思網校2020-02-0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