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岳醫論醫案
《張景岳醫論醫案》,沈欽榮 編,出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書籍對於人類原有很重大的意義,但,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是毫無用處,就是對那些機械地讀完了書還不會從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1]的人也是無用的。 —— 烏申斯基[2]
目錄
內容簡介
張景岳為明代傑出醫學家,著有《類經》《景岳全書》等,為溫補學派代表人物。張景岳的學術思想受李東垣、薛立齋的影響較大,崇尚溫補脾腎,反對劉完素寒涼攻伐及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提出「陽非有餘,陰常不足」之說,其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張景岳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卓具創新精神的傑出醫學家,在制方用藥方面,景岳創八陣之說,自製新方,屢見奇效,其中如左歸丸、右歸丸、濟川煎、玉女煎、兩儀膏等著名方劑,至今仍為臨床醫生所喜用。張氏自云:「復創新方八陣,此其中有心得焉,有經驗焉,有補古之未備焉。」洵非自詡之辭。
《張景岳醫論醫案》通過對張景岳存世著作中有關醫話、醫案內容進行發掘、分類、總結,並結合筆者臨床實踐進行闡述發揮,希有助於讀者理解張景岳學術思想,為臨床服務,進一步促進越醫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醫話內容涉及攝生、陰陽、藏象、脈色、藏象、方藥、論治、疾病、針刺、會通等方面;醫案內容涉及傷寒、眩證、不寐、中毒、嘔吐、腫脹、痞滿、腰痛、喉痹、吐血、衄血等方面。
《張景岳醫論醫案》可供中醫臨床工作者、中醫文獻研究人員、中醫院校師生及中醫愛好者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