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申斯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康士坦丁·德米特利耶維奇·烏申斯基
烏申斯基
出生 1823年
俄國土拉
逝世 1870年
國籍 俄國
職業 教育家
知名作品 《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
《人是教育的對象》

烏申斯基,是19世紀俄國教育家,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烏申斯基也十分重視勞動在人的培養和教育中的作用。在《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中,烏申斯基將民族性理解為每個民族由其歷史、地理和自然條件所形成的特點,主張以教育的民族性原則為教育學體系的基礎,指出教育的民族性原則的特徵是具有本民族特色,不盲目抄襲(但不排斥借鑑)別國的教育制度,將祖國語言置於教學的基礎,教育權應還之於民等。

教學思想

烏申斯基在其教育活動和教育理論中都重視民族性原則。關於民族性原則,在俄國隨着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政治見解而有不同的解釋和認識。早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沙皇尼古拉政府的教育部長烏瓦洛夫捏造了一種"三位一體"的官方民族性的謬論:沙皇制度、農奴制和東正教是符合俄國的民族性的,是俄國存在的基本條件,教育必須遵循這一"三位一體"的民族性原則。顯然,這一官方民族性的謬論,完全是為了維護封建農奴制度服務的。

烏申斯基更加重視和強調教育的民族性原則。他把民族性作為他的全部教育活動的主導原則。他提出教育的民族性原則,一方面也是對官方民族性的反駁,另一方面更是對沙俄農奴教育制度根本無視民族特點而一味膜拜外國惡習的抗議。

烏申斯基一再強調要進一步改革俄國教育,使之適應於俄國社會的需要和符合俄羅斯民族的特點。這是他改革俄國教育的主導思想。他認為,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傳統,一個國家的人民更有它的人民最喜愛的瑰麗的語言。這些特點和傳統,是在長期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它隨着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傳遞而傳遞,隨着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特別是人民最喜愛的本民族語言,便是這個民族完整的創造,"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歷史。"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也是在"民族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反映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特點。

《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和《祖國語言》,可以說是烏申斯基教育理論的基石。

烏申斯基特別強調,必須制定完全符合本國、本民族特點的特殊的國民教育制度,必須重視首先使用本民族語進行教學。這是有其針對性的,他是直接針對當時俄國貴族的腐朽教育制度而提出來的。可見,烏申斯基強調教育的民族性原則和重視祖國語言的教學,有其歷史進步意義。

教學依據

烏申斯基特別強調,教學理論既然是教學的科學,那麼,教學本身也必須要建立在一定科學基礎之上。他認為教學必須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如果教學理論不是建立在心理學之上,它就不能成為科學。他確認心理學應該是教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源泉。而心理學又是建立在生理學和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上的。因此,也完全可以說,教學論是建立在心理學和生理學及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上的。

《人是教育的對象》[1]可以說是烏申斯基的一部教育心理學。烏申斯基的心理學與赫爾巴特的形而上學的觀念的心理學不同。赫爾巴特所要研究的實際上是超越於具體時間、空間之外的抽象的人的心理。烏申斯基所要研究的則是存在於一定條件下的具體的人的心理。烏申斯基把人的心理理解為處於生物發展最高階段的、作為社會生物的人所特有的精神過程的統一。

正是從這一觀點出發,烏申斯基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根據心理學、生理學和人體解剖學的科學原理組織教學,必須了解學生的本性及其特點,要求教學必須要適應學生的心理和身體發展的水平和特點。烏申斯基強調"如果教育學想從各方面去教育人,那麼它就應當首先全面的了解人"。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兒童的心理特點,即考慮以神經系統為基礎的心理過程和心理機能,是正確地組織全部教學工作的最重要的條件,而正確地組織教學,則有賴於教師對兒童的意志、注意、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確了解及其在教學過程的正確利用。

教學原則

在揭示教學過程本質的基礎上,烏申斯基進而論述了教學原則。烏申斯基重視學生自覺掌握知識和積極地理解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這就要求教材本身是"明晰"的,教師傳授知識也是"清楚"的,以及學生在掌握教材時要充分發揮"獨立性"、自主性。烏申斯基認為學生的"獨立性"在自覺掌握知識方面有重大意義。學生應該在教師指導下,在從不知到知的道路上克服某種困難,以增強他們的意向和毅力。教師應教會學生自覺地掌握教材,使之善於從教材中找出主要的和主導的思想,並特別注意對它的基本原理能夠邏輯嚴密地進行表述。

直觀性原則在烏申基教學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看來,直觀教學,並不是以抽象的觀念和文字為基礎,而是以學生直接感知的具體形象為基礎的。這是從具體到抽象不可缺少的條件。他把直觀性看成保證學生獲得牢固而有充分價值的知識的條件之一。他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論證了直觀教學的必要性。他說:"一般說來,兒童是依靠形狀、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為使直觀性教學原則能很好實現,他主張要通過自然界的對象(實際事物)和利用模型、圖畫、圖片以及其他反映對象和現象的直觀教具。他認為直觀教具不但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也能喚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但應用這些實物和教具,必須根據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年齡等條件來決定。一般說來,學生年齡越小越應廣泛使用直觀性。

要深入掌握知識必須重視鞏固性原則。烏申斯基強調,除了真正領悟了東西以外,不要強迫學生死記硬背地學習任何東西。他很重視複習、練習對鞏固知識的作用,他認為自覺的積極性是複習的基礎。複習的主要任務不是在記憶中再現已經忘記了的東西,而是預防遺忘。烏申斯基把複習分為消極和積極的兩種。消極的複習在於重新感知已感知過的東西,看已經看過的,聽已經聽過的,從而使感覺的痕跡更加深化。積極的複習,不是要學生去感知外界的印象,而是要獨立地自己再現以前所感知的各種表象痕跡,如在複習功課時,把書本合起來,努力憑記憶念出來。

主要作品

1854年,他被任為加特欽斯克孤兒院的教師,隨後又被任為該院的學校監督。在此期間,他在《教育雜誌》上發表了《論教育書籍的益處》 、《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學校的三要素》等重要論文,成為著名的教育理論家。1859年,烏申斯基被任為斯莫爾尼學校的學校監督。這是一所專為貴族女子建立的極端保守的寄宿學校。女孩子們在這裡受的是宗教和崇拜沙皇的教育,過的是幽居的脫離實際的生活,節日和假期也不准回家。烏申斯不顧校長和反動教師的反對,徹底改革了學校的生活制度和教學措施,還為低年級學生編寫了上下冊的俄語讀本《兒童世界》。在此期間,他曾受命編輯《教育部公報》。他一改過去的編輯方針,致力研究教育上的重要問題,發表了《勞動的心理和教育意義》、《祖國語言》、《師範學堂草案》等重要論文,把一個枯燥無味的官方的學術刊物,變成了教育科學刊物。他的進步活動引起了學校當局的仇恨。他們控告烏申期基信仰無神論和有自由思想。1862年,烏申斯基被解職,並被派遣長期出國考察(實際上是變相流放)。他在國外住了五年,研究了許多國家的教育,編寫了一部供小學一、二、三年級用的教科書《祖國語言》及其教學法指南,完成了他的巨著《人是教育的〈前兩卷的編寫,並為第三卷搜集了材料。1867年他回到俄國,身染重病,仍著述不輟。1867、1869年,先後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對象》前兩卷。1870年赴克里米亞繼續寫第三卷,同年12月32日因患肺結核逝世,終年僅47歲。

烏申斯基是俄國教育學的奠基人。他指出,教育學理論應當是根據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哲學、歷史和其他科學知識做出的教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應當提示教育的規律。

烏申斯基很重視教學論的研究。他研究了教學上量力性原則、連貫徹的方法,探討了教學過程及每一階段的具體步驟。明確指出發展學生的智力和才能與使他們掌握生活必需的、具有實際意義的知識是同樣重要的。

烏申斯基對教師的作用作了很高的評價。他要求教師在平凡的工作中認清自己勞動的偉大社會意義。他還指出,教師不僅應當是某門學科的講授者,而且應當是一個教育者;他應當熱愛自己的專業,對教育事業有高度的責任感;他誣陷應當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應當熟悉教育學和心理學,具有教育技巧和教育機智。

參考文獻

  1. 《人是教育的對象》 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