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桓侯祠
張桓侯祠(也稱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位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閬中市古城區西街,是紀念三國時蜀漢名將張飛的祠廟。1991年4月16日公布為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張飛死後,追諡為桓侯,因而得名。
張飛於章武元年(221年),為部將范彊、張達所殺,死後葬於閬中。閬中人敬其忠勇,在墓址上立廟祠祭祀,從開始修建的時間算起,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後來屢遭兵火毀壞,但屢壞屢建,屢廢屢興。現存的張桓侯祠為一組多重四合院式明、清古建築群,占地10餘畝,總建築面積二千四百多平方米。
張桓侯祠主體建築均沿中軸線布局,由南向北主要由山門,敵萬樓、左、右牌枋、大殿、後殿、墓亭及張飛墓和墓後園林組成。其布局嚴謹,構造別致,既有雄偉壯觀的氣勢,又幽雅精美,是一處重要的三國文化遺蹟。
目錄
祠堂歷史
張桓侯祠(也稱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位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閬中市古城區西街,是紀念三國時蜀漢名將張飛的祠廟。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張飛死後,追諡為桓侯,因而得名。張飛,字翼德,涿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為三國時蜀漢重要開國功臣,於小說《三國演義》中為五虎上將之一,劉備平定益州後任張飛巴西太守曾領軍駐守閬中七年。章武元年(221年),為部將范彊、張達所殺,死後葬於閬中。閬中人敬其忠勇,在墓址上立廟祠祭祀,從開始修建的時間算起,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後來屢遭兵火毀壞,但屢壞屢建,屢廢屢興。現存的張桓侯祠為一組多重四合院式明、清古建築群,占地10餘畝,總建築面積二千四百多平方米。劉備平定益州後,派張飛為巴西太守,領軍駐守閬中,達七年之久,為鞏固蜀漢政權,保護閬中一方平安立下了汗馬功勞[1]。
章武元年,為部將范彊、張達所殺,死後葬於閬中。「鄉人慕其忠勇,於墓前建闕立廟,以禮祀之,」自此之後,張桓侯祠屢廢屢興,歷時一千七百餘年。現存的張桓侯祠為一組四合庭式明、清古建築群,占地六千六百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二千四百多平方米。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布局
張桓侯祠主體建築均沿中軸線布局,由南向北主要由山門,敵萬樓、左、右牌枋、大殿、後殿、墓亭及張飛墓和墓後園林組成。其布局嚴謹,構造別致,既有雄偉壯觀的氣勢,又幽雅精美,是一處重要的三國文化遺蹟。山門為五開間分心造用三柱、懸山式屋頂,檐下施六鋪作計心造斗拱,其交互斗和散斗均作成棱形,十分精美。大門正中檐下懸掛著名書法家趙朴初補書的「漢桓侯祠」大匾。
兩次間壁前分立北宋文學家曾鞏《桓侯廟記》和清總督常明的《漢張桓侯祠》石碑。門前一對威武的石獅,妝點的武將殿府肅穆、莊嚴,跨進大門,立於眼前的是明代所建敵萬樓,樓高10餘米,重檐歇山式屋頂,檐下斗拱均沿45。出斜昂,昂嘴呈象鼻狀,四根巨大的內柱均為四瓣鑲嵌的梅花柱,構造精緻別具匠心,檐下巨大匾額上楷書「靈庥舄奕」、「萬夫莫敵」、「虎臣良牧」等,正映照了《三國志》中對張飛「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的評價[2],表明此樓是為紀念張飛有力敵萬夫之勇而建的創意。樓左、右兩邊木牌枋一座與廂房相連,明間檐下斗拱疊磊,構造精巧,次間分別鑲嵌着明成化年間知府李直的《桓侯靈異記》和《車騎將軍張桓侯祠》石碑兩通。張桓侯祠,穿過敵萬樓後三十多米的小廣場,面闊五間、寬22米的大殿矗立在兩米高的石砌台基之上,氣勢雄偉。中間五級踏道直上大殿,踏道兩側和明階前的石欄,雕刻着形態各異的石獅、花卉、走獸圖案,裝飾古仆典雅。仰視殿內頭戴王冠,手捧玉笏,端坐於神龕之內的張飛塑像豎眉瞠目,不怒而威。巨鍾、戰鼓、鐵鞭、蛇矛分別於左右兩壁,氣氛肅穆,威武。
大殿後有廊道與後殿,墓亭相連,兩側百年丹桂、魚池與後殿室內書畫相映,寧靜幽雅,墓亭前兩根浮雕雲龍石柱,工藝精湛,亭內起一石券,內塑雄壯威猛的張飛武官像。
視頻
張桓侯祠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閬中古城邀請全國萬名「張飛」免費游閬中,環球網,2015-10-29
- ↑ 三分鼎勢八分書 秋草長遺閬地愁,四川經濟日報,2019-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