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軸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軸線」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1、《中國建築史》把中國古代大建築群平面中統率全局的軸線稱為「中軸線」,並且指出「世界各國唯獨我國對此最強調,成就也最突出。故宮處在北京中軸線上。2、以重建血管三維圖形為例,假設血管由一半徑固定的球沿一空間曲線運動包絡而成,該曲線稱為中軸線。

起源

元代,中軸線正式形成,位置在今舊鼓樓大街的中心線及其向南的延伸線,越過太液池東岸的宮城中央,到了明代,統治者將北京中軸線向東移動了150米,最終形成現在的格局。

建立中軸線,目的是為強調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國之名,意為「世界中央之國」一樣。城市總體布局以中軸線為中心,左面為太廟,右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後面為市場,即「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為世界上最輝煌的城市之一。

國家規劃

2005年國務院批准北京市的總體規劃,確定了「兩軸-兩帶-多中心」的格局[1]。這兩軸一個是南北的中軸,是歷史上的中軸線;東西這條中軸是新形成的,即1949年以後,經過天安門廣場長安街從西到東的一條中軸線。兩條中軸線構成一個十字構架,東西中軸線代表了當代北京發展的一個脈絡,南北中軸線則印證了北京歷史的一個脈絡。

早期的中軸線理念是十字軸線對稱,西漢長安受黃老無為思想的影響而形成了無軸線理念,到了魏晉唐洛陽時期受皇權的影響形成了「宮殿前導型」,經過宋朝汴梁金朝中都到了元朝大都,正式形成了「前朝後市」型,這個中軸線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政治價值、倫理價值、審美價值,最後形成整體貫通是在明清時期。在歷代都城中,唐朝長安中軸線最長,為8.65公里,除去宮殿,實為7.16公里。洛陽雖貫通南北,長6.8公里,但偏於一側,所以說整體貫通的中軸線最長的是北京中軸線,總長7.86公里。

北京的中軸線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棄金中都,在其東北方擇址建設元朝國都--元大都,即明清北京城的前身,這時中軸線長3.7公里。明朝初年,大將軍徐達將元大都北城牆拆掉南移,東、西、南仍沿用大都城牆,中軸線長4.78公里。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沿用了元大都的城市中軸線,並修建紫禁城,開始營建皇城,又將元大都南城牆向南推2里,至此,形成明北京內城。明嘉靖年間,為加強京城的護衛安全,開始增建北京外城清朝定都北京之後,沒有做大的改動,只是沿襲明代格局,這時的中軸線長7.86公里。

格局

北京的中軸線空間格局是,前導:燕墩及乾隆碑。燕墩在永定門外,俗稱煙墩,是一座高約8米的墩台,其上豎有清朝乾隆皇帝御製石碑一座,碑上用滿、漢文字刻着乾隆皇帝撰寫的《帝都篇》和《帝京篇》兩篇碑文,記述了燕京建都的概況,是北京城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2]。天街:永定門外石橋——天橋,長1650米。永定門沒有閘樓,從箭樓底下就直通過去了,城樓和箭樓之間有一圈瓮城。在外城中有個城門比較大,那就是廣安門,當時進北京城的人,很少進永定門,一般走廣安門,因為廣安門外是通往中原和南方的主要官道。從永定門進來後是天街,一左一右是天壇和先農壇。明朝時天壇叫天地壇,天和地合祭。先農壇叫山川壇,祭祀的是天下的名山大川。南城商街:天橋——棋盤街,長1780米。天壇和先農壇北牆外有一條由西向東的水溝,叫作龍鬚溝,意思是天街是一條龍,水溝就好像龍嘴的兩條須。龍鬚溝穿過天街有橋,叫作天橋。再往北,是正陽門。北京內城九個城門裡,只有正陽門是兩個閘樓,兩邊進,正陽門瓮城裡有兩個廟,東邊的叫觀音廟,西邊叫關帝廟,進城以後就是棋盤街。

視頻

中軸線 相關視頻

紀錄片北京中軸線5集全
北京中軸線:一條線,一座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