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玾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9月3日) |
張燦玾 (1928年7月 - 2017年9月) 男,漢族,中共黨員,山東榮成人, 山東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中華詩詞學會會員。1949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屆「國醫大師」。2017年9月1日,張燦玾因病醫治無效在濟南去世,享年90歲。
張燦玾 | |
---|---|
原文名 | Yammie Nam |
出生 |
1928年7月 山東榮成 |
逝世 | 2017年9月1日 |
國籍 | 中國 |
民族 | 漢族 |
職業 | 國醫大師 |
目錄
基本信息
張燦玾
人物履歷
1949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
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屆"國醫大師"。
2017年9月1日,張燦玾因病醫治無效在濟南去世,享年90歲。
1936年春,張燦玾始入小學讀書。1939年冬,讀完了小學四年級,1940年初,日寇鐵蹄踏進榮成,家鄉淪陷,被迫輟學。
1941年,家鄉解放,抗日民主政府在下回頭村辦起了完小(即高等小學),張燦玾入校繼續學習。他學習勤奮,在兩年多完小學習期間,不僅在學業方面每登榜首,還在課餘時間自學了多種樂器演奏,參加學校組織的戲劇演出。這些興趣愛好的培養,為張燦玾日後廣泛涉獵,各科打下了基礎。
1943年下半年,迫於環境,張燦玾結束學校生活,回家跟隨祖父與父親學習中醫。
1948年,張燦玾開始獨立應診。此後數年,張燦玾白天看病,晚上看書,研究中醫經典著作,閱覽歷代醫籍,學習現代醫學,常常深夜才睡,雞鳴即起。
1949年,張燦玾參加了區醫藥聯合會。
1952年春,他奉調參加縣防疫隊,承擔反細菌戰任務,時值俚島區峨石山村麻疹流行,縣防疫隊派張燦玾等兩人前往救治。經調查,全村約百名兒童患麻疹,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針對性治療,患者無一例死亡。
1955年,創辦榮成縣嶗山區聯合診所,並任所長;
1958年,山東省榮成縣衛生局選送張燦玾到山東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同年又派其赴[[南京進入江蘇省中醫學校(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研究班學習。
1959年7月,張燦玾回到山東,同年9月,調山東中醫學院(後更名為山東中醫藥大學)工作。自此,開始了他人生中的執教生涯。曾任山東中醫學院院長。
1964年3月,張燦玾與徐國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針灸甲乙經》。此後,這本《針灸甲乙經校釋》獲得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3年,張燦玾被衛生部指定為華北山東片古籍整理學術帶頭人及評審組長,先後承擔和完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課題多項,出版了《針灸甲乙經校注》、《素問吳注》、《松峰說疫》、《經穴解》、《石室秘錄》校點等10多部中醫古籍。曾撰《常用中醫古籍校勘註記及訓詁註記書寫要求》及《中醫古籍點校體例、抄寫規格和標點注意事項》等文,均被衛生部中醫司中醫古籍整理出版辦公室刊載於《中醫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對古籍整理工作起到了較好的指導作用。部級重點整理研究課題《甲乙經》校注的主編人。
1994年,張燦玾開始撰寫《中醫古籍文獻學》,每天平均工作10多個小時,歷時3年完成,全書100多萬字,體現了國內外該專業的最高水平。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在撰寫這部書的過程中,他的老伴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由於過度勞累而復發胃腸病和頸椎病。
2006年,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2009年,張燦玾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屆"國醫大師"。同年,為響應中央"中醫向農村發展"的號召,張燦玾還招收了福建的許文燦、李寶泉兩名鄉鎮中醫為徒,並加以悉心指導。
主要貢獻
先後承擔和完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課題多項,出版了《針灸甲乙經校注》、《素問吳注》、《松峰說疫》、《經穴解》、《石室秘錄》點校等10多部中醫古籍。
張燦玾著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黃帝內經文獻研究》一書。曾出版《醫余吟草》詩詞集。
1994年,張燦玾開始撰寫《中醫古籍文獻學》,每天平均工作10多個小時,歷時3年完成,全書100多萬字,體現了國內外該專業的最高水平。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在撰寫這部書的過程中,他的老伴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由於過度勞累而復發胃腸病和頸椎病。 2003年12月,山東省人事廳與衛生廳授予「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名老中醫藥專家」及「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稱號
2004年出版專著《黃帝內經文獻研究》,2009年又有自撰60餘萬字專著《張燦玾醫論醫案纂要》問世。曾3次應邀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辦之「全國名老中醫專家臨床經驗高級講習班」講課,提供論文6篇,均收入第二、第三及第五集《碥石集》中。
獲獎記錄
1964年3月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2009年,張燦玾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屆"國醫大師"。
病逝
2017年9月1日,國醫大師、我國著名中醫學家和中醫教育家,張燦玾教授[[駕鶴西去。噩耗傳來,眾人悲痛萬分。「樂群敬業,醫文並茂,厚德懷仁,繼承發揚,杏林寶庫,永放光芒!」緬懷張老,回顧張老近百年的人生,它如同一座豐碑,記載他從醫、執教、治學、為人的卓越成就和高尚風範。張老臨終前已為自己寫好輓聯:「黃卷青燈行程萬里成敗焉單憑眾議,承繼保元懸壺一世功過乎一任評說。」張老於2017年9月1日晚上18:31分仙逝。
張老仙風道骨,躬耕杏林60餘年,在他身上,體現了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甘於清貧、淡薄名利的人格特質,反映了老一代中醫學者至精至誠、至仁至善的大家風範。他的一生,是「德藝雙馨、積仁潔行」的一生。
治學思想
基本功的培養和訓練是從醫的重要基礎;
臨床實踐是體驗中醫理論和建立中醫信念的關鍵;
集臨床、理論、文獻於一體,是加深掌握中醫學術的需要;
醫文並重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
博覽群書、兼容並蓄,是學術水平不斷提高的源頭活水;
社會評價
張老生活簡樸,粗茶淡飯,不求物質享受,但求精神世界的充實,為求中醫之真諦,甘守清貧,願為基石,遨遊醫經典籍,辨彰學術,考竟源流,獨守寂寞,在書海中尋求中醫發展之路,在實踐中論證中醫發展之道,在中醫文獻研究中成就卓越。
張老的業餘生活也很充實,撫琴彈唱、抒懷吟詩、填詞作曲無所不好;他揮毫潑墨,行書作畫,並成一家;鑒石篆刻,遊刃有餘,愛好之多,興趣之廣,學問之博,真見之灼,為業內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