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權 (歌唱家)
生平
1936年, 17歲的張權考進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音樂。她和莫桂新相識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張權起初主修鋼琴,後師從外籍教師馬撰改學聲樂。1937年,張權進上海國立音專聲樂系學習,師從周淑安、黃友葵。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 11月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內遷往後方,張權、莫桂新二人輾轉經貴州省、湖南省、雲南省到當年的陪都重慶。到重慶後,他們轉入青木關國立音樂院學習聲樂。1942年元旦,張權和莫桂新畢業後結婚。張權1942年自重慶國立音樂院聲樂系畢業並留校任教,首演中國首部大型歌劇《秋子》。1943年和1945年,女兒莫紀綱、莫紀嵐先後出生。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莫桂新全家北上定居天津明華里。
1944年至1947年,張權先後在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國立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任教。1947年6月,留學美國羅城納薩瑞斯學院、依斯特曼音樂學院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1951年自依斯特曼音樂學院研究院獲得音樂文學碩士學位及音樂會獨唱家、歌劇演員證書。
1951年9月20日,受周恩來之邀,已獲碩士學位的張權啟程回國,經廣州、上海、天津於同年冬抵達北京。全家定居在北京市東城區無量大人胡同15號四合院。1953年,小女兒莫燕出生。莫桂新、張權先後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後來又一起調入中央實驗歌劇院。1956年主演了中國首演歌劇《茶花女》,與李光羲等用中文表演。
1957年5月19日,張權在《文藝報》上發表《關於我》一文。當時整風已開始,《文藝報》副總編輯唐因的妻子、該報記者姚瑩澄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鳴放任務而採訪張權。張權響應號召,批評所在單位領導的問題。姚瑩澄整理成文,以張權的名義發表。在隨後的反右運動中,張權和姚瑩澄因該文都被打成右派分子。文革期間姚瑩澄身亡。張權因為此文,被院領導視為向党進攻,定為右派分子,工資降三級,暫留中央實驗歌劇院為演員拆洗演出服。
張權在《關於我》一文中說,她剛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時,有的領導公開聲稱,「像張權這樣的美國婦女,若是站在人民的舞台上,簡直是不能容許的。」她很傷心:「我難道連一個中國公民的稱號都不配麼……這件事一直像一把刀子似的插在我心裡。」1956年,中央實驗歌劇院首次上演歌劇《茶花女》。歌劇院院長兼黨委書記盧肅不讓張權飾演女主角薇奧列塔,卻安排了來自延安唱中國民歌的其夫人管林飾演薇奧列塔。後來這位演員力不從心,才讓張權主演。張權主演的《茶花女》獲得中國國內及國際高度評價,被譽為「東方茶花女」。這時院領導對她說,「可不能驕傲呀!」張權自問,「演員心靈雖很脆弱,但我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媽了,這樣的叮嚀有必要嗎!?」
張權的丈夫莫桂新也被定為右派分子,1958年在興凱湖農場勞動教養期間因食物中毒去世。1961年3月,張權被逐出北京,獨自攜小女兒及莫桂新的四伯母下放到黑龍江省哈爾濱歌舞劇院(1962年更名為哈爾濱歌劇院)。張權在該院擔任獨唱演員和聲樂教師。在哈爾濱她作為人才受到重視,1961年底摘去右派帽子。1961年經她提議,「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開始舉辦。1962年,經周恩來安排,列席全國政協三屆三次會議。在政協會議期間,張權寫出提案建議成立哈爾濱歌劇院。不久哈爾濱歌劇院成立。1962年,張權在北京等地舉辦獨唱音樂會。
文革爆發後,張權再度受衝擊,十年被禁止登台演唱。文革初期被揪斗並剃陰陽頭,並被踢傷腰骨。每天為造反派洗演出服,縫製樣板戲服裝,為樂隊抄樣板戲總譜。文革結束後,1977年,張權面臨退休,只好回到蘇州,但無法落戶口。她見到了王震,王震要她不用退休,去北京工作。1978年,張權調回北京,在北京市歌舞團工作。曾任北京市音樂舞蹈家協會主席、北京市歌舞團藝術指導。1979年,文革期間停辦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恢復舉辦。音樂會特邀張權及女兒莫紀綱舉辦「母女獨唱音樂會」。1981年,張權調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張權是第二、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委。她還是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
1993年6月16日,張權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病逝,享年74歲。6月28日,在北京西什庫天主堂舉行追思大禮彌撒。她的遺體與丈夫莫桂新的遺物一起火化,合葬於北京百望山北邊的天主教墓地。
作品
張權聲樂造詣很深,擅長演唱西洋歌劇及藝術歌曲,曾在《秋子》、《茶花女》、《蘭花花》等多部歌劇中飾演主角;也善於演唱中國的藝術歌曲,如《我住長江頭》、《玫瑰三願》等。論著有《我的聲樂學習》。
家庭成員
• 丈夫:莫桂新(1917年-1958年),音樂家
• 女:莫紀綱,歌唱家
• 女:莫紀嵐
• 女: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