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震 | |
---|---|
將軍 | |
出生 | 1908年4月11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軍事家 |
知名於 | 軍事家 |
王震 王余開 | |
---|---|
200px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第七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 |
任期 1988年4月8日-1993年3月12日 | |
主席 | 楊尚昆 |
前任 | 烏蘭夫 |
繼任 | 榮毅仁 |
中共中央黨校校長 | |
任期 1982年4月-1987年3月 | |
前任 | 華國鋒 |
繼任 | 高揚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 |
任期 1975年1月-1980年1月 | |
總理 | 周恩來 → 華國鋒 |
個人資料 | |
字 | 余開 |
別名 | 王正林、王建成 |
出生 |
1909年4月11日(光緒三十四年3月11日) 22x20px 大清湖南省瀏陽縣馬跪橋村 |
逝世 |
1993年3月12日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 (83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
配偶 | 王季青 |
兒女 | 王兵、王軍、王之 |
職業 | 政治家、軍人 |
獲獎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三等紅星獎章 1級八一勳章 1級獨立自由勳章 1級解放勳章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
服役 |
中國工農紅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23x15px 中國人民解放軍 |
服役時間 | 1929-1956 |
軍銜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年) |
參戰 |
第一次國共內戰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
王震(1909年4月11日-1993年3月12日),字余開,曾用名正林、建成,男,湖南省瀏陽縣馬跪橋村(今馬戰村)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產黨的前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目錄
人物事跡
王震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中國工農紅軍湘東獨立一師團政委、組建湘贛根據地,擔任紅六軍團政治委員,率部長征。抗日戰爭期間,擔任八路軍120師359旅旅長兼政委,組織南泥灣開墾。隨後率領八路軍南下支隊,但未能立足,部隊改為與新四軍會師。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配合李先念部進行中原突圍。此後擔任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參加指揮延安戰役、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呂梁戰役、汾孝戰役、陝中戰役、扶眉戰役等,並占領陝西、青海、新疆等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震長期主政新疆,並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進行北大荒開墾,期間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墾部部長。
文化大革命後期,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支持鄧小平復出以及改革開放政策,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顧委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等職務。他也是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1]。
生平
早年生涯
14歲時,王震因家中貧困到長沙成為工人。1927年加入共青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粵漢鐵路長岳段工會糾察隊中隊長、湘鄂贛邊區赤衛隊支隊長兼政委,中國工農紅軍湘東獨立一師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兼第八軍代政委,隨後與張雲逸率領的紅七軍會合,參與領導湘贛根據地反圍剿戰役,配合紅一方面軍作戰。1932年部隊改編,王震擔任紅八軍兼獨立第一師政治委員,在茶陵作戰時負傷。
1933年,王震擔任湘贛軍區代司令員,參與開闢湘鄂川黔根據地;在出席中華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王震因反對李德、博古的進攻方略,被派遣去蘇聯學習,經毛澤東挽留,繼續回到湘贛地區,與任弼時繼續與國軍作戰。1934年8月7日,王震與任弼時、蕭克率部從津洞地區出發,開始西征。紅六軍團通過游擊戰術,從湖南轉戰廣西,並在貴州印江縣木黃與賀龍率領的紅三軍會師,並整編紅二軍團、紅六軍團,王震任紅六軍團政治委員。1935年,紅二、六軍團在陳家河與國民革命軍陳耀漢部交戰,王震再度負傷。同年11月,部隊決定長征。1936年,在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紅二、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合併組成紅二方面軍,王震仍任紅六軍團政治委員。隨後部隊北上,長徵結束[2]。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紅六軍團改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王震先後擔任副旅長、旅長兼政委,轉戰晉綏、晉察冀、冀中地區,指揮或參加了三交鎮戰鬥、收復晉西北七城之戰、下薛孤村戰鬥、馬蘭莊戰鬥、廣靈靈丘阻擊戰、邵家莊伏擊戰、齊會戰鬥、上下細腰澗戰鬥、作新莊戰鬥、陳莊戰鬥、百團大戰等。其中,邵家莊㐲擊戰擊傷日軍獨立第2混成旅團旅團長常岡寬治少將。在陳莊戰鬥中,日軍獨立第8混成旅團旅團長水原義重被八路軍擊成重傷[3]。由於359旅戰績卓著,八路軍總部和邊區政府分別授予359旅"模範黨軍"、"百戰百勝的鐵軍"稱號[4]。
1939年年底,率部返回陝西休整,駐紮綏德地區,兼任綏德警備司令,保衛黃河河防,並消除國民黨在綏德地區的影響[5]。1940年,359旅一部參與百團大戰。1941年,率部屯墾南泥灣,舒緩當時的糧草不足問題,被中共作為自給自足的成功經驗加以宣傳。王震被毛澤東題詞"有創造精神",被邊區選為勞動英雄,第359旅被西北局譽為「發展經濟的前鋒」[4]。1942年,兼任中共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軍分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
1944年10月,日軍在「一號作戰」中擊潰國民革命軍[6],於是王震受命率359旅主力組成「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第1游擊支隊」(八路軍南下支隊),進軍湘粵贛[7]。1945年1月與李先念的新四軍第5師會師,之後再次南下並渡江成功,抵達湖南平江、瀏陽地區,改稱「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8]。1945年6月,部隊繼續向南挺進,到達湖南中部地區時日軍投降,使得蔣介石得以調集薛岳部隊圍攻此路孤軍。王震前進至廣東南雄地區後,原計劃與東江縱隊匯合的方案被打破,不得北返與新四軍第5師、王樹聲的河南軍區部隊會合,他兼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9]。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王震與李先念率領一部中原軍區部隊向陝南突圍,即中原突圍,部隊在豫陝交界處遭遇胡宗南、劉峙的十個整裝師包圍,此後歷經數次突圍,1946年9月,359旅返回陝北,此次南下支隊行程長達兩萬餘里,被毛澤東稱為「第二次長征」[4]。隨後,王震前往呂梁地區休整,擔任晉綏軍區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6年年底,配合陳賡發動呂梁戰役、汾孝戰役。1947年3月,率部西渡黃河,參與保衛延安的戰爭。
王震此後任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參加了延安戰役和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沙家店戰役等。1947年12月,援助徐向前的運城戰役[10]。1948年,參與宜川戰役、澄合戰役、荔北戰役、西北冬季戰役。在宜川瓦子街戰鬥中,二縱由南向北擔任主攻之一,殲滅國軍劉戡部兩萬餘人。隨後的圍攻洛川戰役中,王震突發胃出血而未能參戰[11]。冬季攻勢永豐鎮戰鬥中,王震直接指揮二縱殲滅國軍一萬餘人,俘虜國軍76軍軍長李日基[4]。
1949年,王震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軍長兼政治委員[12],6月升任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陝中戰役,攻占西安。隨後參與組織指揮扶眉戰役,率領第一兵團擊敗胡宗南部四個軍部隊。此後第一野戰軍繼續向西推進,王震率第1兵團分作為西路,經通渭、天水、寶雞、臨洮,直取臨夏,再經青海,擊潰馬家軍,占領西寧、張掖,向新疆進軍[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底,王震率部攻占玉門關,新疆地區國軍倒戈[13][14]。1950年1月,第一野戰軍占領全部新疆[9]。此前,王震就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新疆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新疆軍區代司令員兼政委。1954年,王震後在新疆成立生產建設兵團從事開墾與屯田。此後,雖然王震離職,但這一生產建設兵團制度被沿襲下來。1952年,由於被毛澤東批評他與時任新疆分局常委兼宣傳部長的鄧力群在新疆的民族、宗教問題政策左傾,被撤銷分局書記職務[15],1953年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
1955年王震開始在黑龍江建立軍墾農場,主持開墾北大荒等拓荒事業。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後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6]。1956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墾部部長。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到衝擊,但得毛澤東力保。1975年四屆人大會議上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17]。但對「文化大革命」持不同意見,並多次要求鄧小平復出。
改革開放時期
鄧小平主政後,王震因與其關係密切而成為其政府成員。王震支持中國經濟改革,但是在政治方面屬於強硬的保守派。他和鄧因共同反對激進政治改革而更為親密。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併兼任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1982年被任命為中共中央黨校校長,1985年增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87年卸任。
1987年,胡耀邦被迫辭職後,鄧小平提議由趙紫陽代理總書記,但以陳雲、李先念、王震等人為首的保守集團中意鄧力群,王震四處活動支持鄧力群,甚至當面勸趙紫陽不要當總書記。趙紫陽原本沒有當總書記的意願,更願意在總理職位上繼續經濟改革,但左派的活動引起趙紫陽警覺,若由鄧力群接任總書記,反自由化形勢會更嚴峻。最終鄧小平在黨內的政治較量中占據上風,趙紫陽成功代理總書記,鄧力群敗陣[18]。翌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在紀錄片《河殤》播出後,王震率先對《河殤》提出尖銳批評[19]。六四事件時,王震支持鄧小平下令實施戒嚴[20][21][22]。
1993年3月12日,王震病逝於廣州,享年84歲。臨終前留遺墨:「向黨致敬!向人民致敬!向解放軍致敬!」王震的遺體空運北京。他被官方評價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4月5日,王震的骨灰撒在新疆天山[23]。2008年4月11日,中共中央組織「紀念王震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由時任中組部部長李源潮主持,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24]。
家族
王震出身貧農家庭,早年受祖父影響接受教育,後因王震參加革命,祖父慘遭滅口。王震妻子為王季青,就讀北平大學歷史系,後因抗日戰爭,抵達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王季青等四十多人加入了八路軍120師,負責120師民運部擴兵工作。經賀龍、關向應介紹,王震與王季青認識並結婚。王震率359旅轉戰山西,後主政新疆、農墾黑龍江,王季青都相伴相隨。兩人有三子:王兵、王軍、王之[25]。
王兵之子王京陽,其妻葉靜子是葉劍英孫女、葉選寧之女。北京掌上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京京是王軍之女,在澳大利亞接受教育,曾任中科環保集團主席,匯鑫銀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根據彭博社的報道,王京京在一個商業文件中的家庭住址是一所價值700萬美元的香港公寓,部分由中信所有[26]。
王吉湘(Clare Wang)是王京京之女、王軍的孫女。根據彭博社的報道,她曾在社交網絡上詳細描述她的生活,從她所上的瑞士寄宿學校,到她出行的機場商務艙休息室。Clare在2012年8月24日貼出的「一日見聞」,包括一隻Lady Dior的手袋,一雙金釘Valentino鞋和一條Alexander McQueen項鍊。這些飾物價值5000美元,比一個普通北京工人的半年工資還多。彭博社的報道稱,王震將軍的曾孫女,Clare王在社交媒體上大談她生活中種種她覺得值得炫耀的事物:晚上趕着做她在悉尼大學建築課上的設計項目、在日本的溫泉酒店度假、21歲生日的新圍巾、她把頭髮染成了寶藍色。2月份,她上傳了一張和影星成龍的照片,她說這是在她的繪畫展上所攝。當彭博社電話聯繫Clare時,她不願意接受採訪。她在電子郵件上說,她尊重她的曾祖父,而沒有回答其他問題[26]。
人物貢獻
王震同志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一個農民家庭。在上世紀20年代的大革命洪流中,王震開始接觸進步思想和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並在工人運動中迅速成長起來。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大革命失敗後,王震毅然投身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參加了湘贛蘇區的創建工作,先後任紅軍湘東獨立一師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師黨委書記,紅八軍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代理軍長,中共湘贛省委委員,省軍區代理司令員。在湘贛蘇區鬥爭中,王震同志英勇善戰,曾獲三等紅星獎章。王震堅決執行毛澤東同志關於糾正肅反擴大化的指示和粉碎敵人"圍剿"的戰略戰術原則,盡力保護同志,抵制"左"傾軍事路線造成的影響。1934年7月起,王震同志先後任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委員、政治委員,在任弼時同志領導下,為執行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的任務,與軍團長肖克同志一起率部西征。同年10月與紅二軍團會師。
此後,王震同志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委員、中央軍委分會委員、代理軍區司令員。1935年11月,為擺脫國民黨重兵"圍剿",紅二、紅六軍團主動轉移,繼續長征,於1936年7月初在四川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其後,紅二、紅六軍團與紅32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王震同志與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同志一道堅決反對和抵制張國燾分裂紅軍、分裂黨的行徑,堅決執行黨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確方針。1936年10月,共同北上的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合,勝利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地區的大會師。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王震同志任八路軍一二0師軍政委員會委員、一二0師三五九旅副旅長,隨一二0師東渡黃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線;1937年10月起任三五九旅旅長兼政治委員。他指揮部隊對日寇英勇作戰,配合忻口戰役有力打擊敵軍,參與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其後,按照黨中央部署揮師向晉察冀邊區挺進,創建了以恆山為依託的雁北抗日根據地。1939年8月,王震同志奉命回師陝北,同年10月任綏德警備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為鞏固陝甘寧根據地做出了特殊貢獻。
1941年初,他率部進駐南泥灣,守衛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參加了粉碎國民黨頑固派第二、第三次反共高潮的軍事、政治鬥爭。1942年,他兼任中共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軍分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為克服根據地日益嚴重的物質生活困難,他率三五九旅部隊在南泥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為人民軍隊和抗日根據地樹立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光輝旗幟。毛澤東同志為王震同志親筆題詞"有創造精神"。王震同志被選為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三五九旅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譽為"發展經濟的前鋒"。
1944年10月,根據黨中央的部署,由三五九旅為主力組成以王震同志任司令員、王首道同志任政治委員的八路軍南下支隊,執行南下作戰、開闢新根據地的戰略任務。部隊長途跋涉,英勇轉戰,途經八個省份,跨越半個中國,行程兩萬餘里,先後突破敵人一百多條封鎖線,進行大小戰鬥三百餘次,於1946年秋勝利返回延安,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任務,譜寫了一部革命英雄主義的壯麗史詩,被譽為"第二次長征"。在率領南下支隊執行任務期間,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王震同志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後,王震同志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協助李先念同志成功指揮了中原突圍。1946年11月,任中共呂梁區委書記、呂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晉綏軍區野戰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先後參加指揮了呂梁戰役和汾孝戰役。1947年春,他率部從晉綏回師陝北,任西北野戰兵團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加保衛陝甘寧邊區、保衛黨中央的戰鬥,與兄弟部隊一起取得了陝北三戰三捷,繼而展開隴東三邊戰役和榆林、沙家店等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使西北戰場的局面發生了根本轉變。隨後,率部參加和參與指揮西北戰場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一系列重要戰役戰鬥,取得重大勝利。
1949年,他相繼擔任第一野戰軍第二軍軍長兼政治委員、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王震同志主動請纓進軍新疆,獲得批准。陝甘寧青諸省解放後,1949年9月,他率部直逼新疆,促成新疆和平解放,為最終實現解放大西北的任務、鞏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王震同志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新疆分局第一書記、新疆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等職務。他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領導剿匪、土改等工作,改造和團結起義部隊,指揮軍隊屯墾戍邊、興修水利、發展工業和各項事業,迅速穩定了新疆的社會秩序,實現了新疆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為促進各族人民的團結,鞏固新疆邊防,傾注了全部精力,也為新疆現代化工農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就是在他的積極建議下創建的。
1954年2月,王震同志轉任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年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他親赴一線,率領鐵道兵部隊搶建黎湛鐵路、鷹廈鐵路,圓滿落實了中央軍委關於開闢華南出海通道、鞏固東南海防的戰略部署。1956年以後,王震同志長期擔任農墾部部長。他領導農墾戰線的廣大職工群眾、轉業官兵,在祖國邊陲披荊斬棘、艱苦奮鬥,創建了一大批軍墾農場和地方國營農場,使之成為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一支主要力量,成為國家生產糧食和油、棉、橡膠等經濟作物的重要基地,並創造了農工商貿一條龍的成功經驗,錘鍊出傳承至今的艱苦奮鬥、勇於開拓的農墾精神。
1955年,王震同志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1956年在黨的八大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
"文化大革命"中,王震同志遭受迫害。他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黨的九大、十大上,仍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1972年,他參與國務院的業務領導。1975年1月,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他協助周恩來總理抓經濟工作,支持鄧小平同志進行全面整頓,發展國民經濟。
在粉碎"四人幫"的鬥爭中,他堅決支持黨中央採取果斷措施,為挽救黨、挽救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他積極參與推動平反冤假錯案,反對"兩個凡是",支持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主張正確評價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在黨的十一大、十二大上,他繼續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並任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曾經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央黨校校長。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連任國務院副總理。
1988年4月,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王震同志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王震堅決貫徹執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衷心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努力推動改革開放各項事業的發展。在國務院分管國防工業部門工作和擔任中央軍委常委期間,他為改善我軍裝備,推進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軍轉民生產做了大量工作。在黨和國家領導人崗位上,他支持經濟特區的創建,關心民族地區的建設,牽掛科技文教事業的發展,重視外交工作和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晚年歲月中,他堅決擁護和支持以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努力維護國家安定團結和社會政治穩定,對祖國的繁榮富強和完全統一寄予殷切期望。
臨終前,王震仍然牽掛着國家的改革和建設事業,對黨的前途和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
人物評價
王震同志的一生,是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鬥、無私奉獻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壯麗的一生。他在六十多年革命生涯中表現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氣魄、膽略和政治智慧,形成的崇高思想、品德和風範,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要學習王震同志始終忠於黨、忠於人民的高尚品質。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再到改革開放新時期,王震同志歷經各種考驗,始終表現出共產黨人探索真理的勇氣、忠貞不渝的信仰和高瞻遠矚的眼光。他堅信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堅信共產主義是人類最美好的理想,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能夠取得成功。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始終堅持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闢的正確道路。"文化大革命"中,他堅信歷史是公正的,前途是光明的,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在國際風雲變幻、世界社會主義處於低潮之時,他反覆強調,越是在複雜的環境中,越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他語重心長地寄語中青年幹部: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科學分析和對待新情況、新問題,不被局部的變動擾亂自己的視線,不因暫時的挫折而停止前進的步伐。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然堅信,全黨同志在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下,一定能把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我們要學習王震同志堅韌不拔、勇於開拓的革命精神。王震同志在戰爭年代是革命猛將,在和平時期是建設闖將。他勇於並善於開創工作新局面,是我們黨著名的實幹家。革命戰爭時期,王震同志是湘贛蘇區、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晉綏抗日根據地和雁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者之一,為這些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浴血奮戰,做出了重要貢獻。新疆和平解放後,他一手抓剿匪、土改和建黨、建政,一手抓經濟、社會、文化等事業的恢復與發展,率領部隊白手起家,進行大規模生產建設,為新疆的長期穩定和後來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開端。
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他受命率領鐵道兵在技術、裝備落後的條件下修建鐵路,為了保進度、搶工期,他把鐵道兵總部從首都北京搬到現場。在他的有力指揮下,黎湛、鷹廈兩條鐵路線相繼提前建成投入使用,開創了中外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他是新中國農墾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從天山山脈到東南大地,從北大荒到海南島和西南邊陲,他到處留下辛勞的足跡,為我國農墾事業的大發展樹立了不朽的豐碑,為建設和保衛邊疆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積極倡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是最早帶隊考察經濟特區的中央領導人之一,也是海南建省和擴大沿海開放的積極倡議者之一。
王震同志一生勇挑重擔,勇往直前,是富有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的老一輩革命家。我們要學習王震同志堅持原則、顧全大局的崇高風範。王震同志具有堅強的黨性原則,他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第一位,識大體,顧大局,講團結。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王震同志一直重視黨性鍛煉和修養,始終把自己擔負的工作置於黨組織的領導之下,克服各種困難努力完成黨交給的各項任務,堅決同一切擺脫或削弱黨的領導的錯誤言行進行鬥爭。
1936年,在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的鬥爭中,他頂住壓力,命令焚毀張國燾授意下發的鼓吹分裂黨和紅軍的圖書和宣傳資料,成為維護黨和紅軍團結的一段佳話。1954年,人民解放軍實行整編,他從國家需要的大局出發,主動提出從井岡山時期他就參與創建的幾個紅軍師與其他部隊一起集體轉業,參加新疆的生產建設。王震同志在自己工作過的每條戰線、每個部門和地方,都自覺堅持黨的原則,模範貫徹黨的方針政策,這使他在黨內外享有很高的威望。
我們要學習王震同志襟懷坦蕩、率真赤誠的革命情懷。王震同志剛正不阿、光明磊落,胸懷寬廣、無私無畏,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長征路上,他與廣大官兵同甘共苦,風雨共濟,常常替換擔架員抬擔架,在過草地的艱難時刻把節省的乾糧分給斷糧的戰士。王震同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愛護幹部,善於團結使用知識分子。戰爭歲月,他不僅在肅反等運動中敢於抵制"左"傾錯誤,保護了一批知識分子幹部,還積極吸收知識分子參加革命,加強部隊建設。
三五九旅南下時,他帶了一批科學家、文學家和具有其他專長的知識分子到南方去開闢建立抗日根據地。新中國建立初期在新疆工作時,他高度重視吸收農業、畜牧、水利、地質、冶金等各方面的專家參加新疆的建設。在領導開發北大荒的日子裡,他對被錯劃成右派下放的詩人艾青、作家丁玲夫婦等知識分子仍然以同志相待,給予他們真誠的關心和愛護,使他們重新樹立起信心,投入北大荒的建設之中。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他大力推動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與許多知識分子建立起真誠的友誼,使知識分子的作用得到更大的發揮。
王震同志高度的革命堅定性和政治敏銳性,王震同志孜孜不倦、勤奮學習的刻苦精神,平易近人、密切聯繫群眾的優良作風,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的優秀品質,也都值得我們永遠緬懷和學習。
後世紀念
1994年3月,大型文獻紀錄片《王震將軍》、大型畫冊《王震》、紀念專輯《尊師重教的典範──王震同志》發行。同年10月,王震銅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落成。
1999年11月《王震傳》(上卷)出版發行。
參考文獻
- ↑ 徐慶全. 「八老」與 1980年代政治格局. 炎黃春秋. 2015, (10): 23 [2016-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6).
- ↑ 王震傳. 新華網. [2011-04-30].
- ↑ 司馬勘. 那些誤傳被擊斃在中國戰場的日軍高級軍官. 鳳凰網. 2010-12-27 (中文(簡體)).
- ↑ 4.0 4.1 4.2 4.3 歐陽青. 大授銜:1955共和國將帥授銜檔案. 北京: 長城出版社. 2011年: 359–362頁. ISBN 978-7-5483-0058-8 (中文(簡體)).
- ↑ 楊奎松. 「中間地帶」的革命:國際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387. ISBN 978-7-2030-6796-2 (中文(簡體)).
- ↑ 王首道. 憶南征.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2.
- ↑ 金沖及. 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 538. ISBN 978-7-5097-1007-4.
-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第二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0: 322. ISBN 978-7-80237-381-5.
- ↑ 9.0 9.1 9.2 鬍子猛將王震. 新華網. [2011-04-30].
- ↑ 張高陵. 徐向前兵團征戰記. 國防大學出版社. 1997年: 30–31. ISBN 7562606641 (中文(簡體)).
- ↑ 王樹增. 解放戰爭(上).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年: 320. ISBN 978-7-02-007358-0 (中文(簡體)).
- ↑ 張明金; 趙功德.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軍.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6: 135. ISBN 978-7-5033-1940-2.
- ↑ 《彭德懷傳》編寫組. 彭德懷傳.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6: 225. ISBN 978-7-80092-103-2.
-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175. ISBN 9571406635.
- ↑ 高新. 習近平有意迴避老父生前的反左歷史. 自由亞洲電台. 2013-10-31.
- ↑ 王震. 新華網. [2011-04-30].
- ↑ 王年一. 大動亂的年代.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79. ISBN 9787010078632.
- ↑ 十三大前,趙紫陽與「左」鬥智鬥勇. 紐約時報. 2014年7月28日 (中文(簡體)).
- ↑ 《王震傳》編寫組. 王震傳. 人民出版社. 2008: 653–661. ISBN 978-7-01-006964-7 (中文(簡體)).
- ↑ 趙紫陽. 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 Simon and Schuster. 2009-05-09. ISBN 978-1-4391-5407-6.(英文)
- ↑ 趙紫陽錄音回憶錄《改革歷程》節選. 美國之音. 2010-10-06.
- ↑ 王震宣稱要帶領隨身警衛到廣場硬拼一場. 外參新聞網.[失效連結]
- ↑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王震同志在廣州逝世. 歷史上的今天. [2011-04-30].
- ↑ 紀念王震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舉行 習近平講話. 新華網. 2008-04-11 [2011-04-30].
- ↑ 王震與王季青的風雨情感路. 天山網. [2011-04-30].
- ↑ 26.0 26.1 Heirs of Mao’s Comrades Rise as New Capitalist Nobility. Bloomberg. [2012-12-26].
外部鏈接
40x40px |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王震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職務 | ||
---|---|---|
前任: 烏蘭夫 |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1988年—1993年 |
繼任: 榮毅仁 |
新頭銜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墾部部長 1956年—1964年 |
繼任: 陳漫遠 代理至文革初期 |
中國共產黨黨徽 中國共產黨職務 | ||
前任: 華國鋒 |
中共中央黨校校長 1982年—1987年 |
繼任: 高揚 |
新頭銜 | 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第一書記 1949年-1952年 |
繼任: 王恩茂 |
23x15px 中國人民解放軍職務20px | ||
新頭銜 |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 1954年2月—1957年9月 |
繼任: 李壽軒 |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政治委員 1954年2月—1957年9月 |
繼任: 崔田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