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歸田記(高鵬遠)

歸田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歸田記》中國當代作家高鵬遠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歸田記

那一方田園,那一片碧空朗月下的山故人,曾令多少遊子夢牽魂縈。

——題記

秋風吹徹曠野,草木漸次凋零,時序更替的腳步不可阻擋。

在嘈擾的小城,川流不息的車流里,鱗次櫛比的都市樓群里,撲朔迷離的炫彩光影里,潛藏着一條不息流動的清澈之河。它不是從小城北邊洶湧東去的黃河,不是小城南邊悠悠流淌的澗河,我們不曾看到它,但我們卻會時時聽到它的歌唱。它的旋律深情而纏綿。它吟唱在這座移民城市幾乎所有人的血脈里,它的名字叫故鄉之河。

許是對故土的眷戀,許是對曾經留在黃土地上的青蔥歲月的追憶。一個周末,應熱愛文化的泰康公司陳經理之約,我們逃離了這座小城,一路驅車向東開啟了一次歸田之旅。

同行的有文化學者上官君笑、老書法家張鑒之,還有一位他們熟識的夥計門衛老劉。

我們此行的目的是一個叫馬家店的地方。

一路閒談方知,我們欲達的確切目的地是馬家店郭東方老師的老宅。

郭東方老師是上官君笑、老書法家張鑒之多年故交,退休前曾為本市某警校校長,曾出版紀實散文集《仰望砥柱》,現今從事大眾心理學研究,行走各處講學。早些年一次文化活動上,我曾得到過郭老師《仰望砥柱》贈書。書中大量篇幅描繪馬家店的生活往事。不想多年以後,竟有緣踏上這書中描繪的土地,不得不說這是冥冥之中的機緣。

一路向東,在田陌間的鄉村公路穿行,躍過一條小溪流,大約四十分鐘的行程便到了馬家店。

一條馬路自村邊穿過,路下一條小河潺湲西流。自古「一江春水向東流」,水自西流,這可算的上是一大奇觀了。不由使人想起「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詞句,不僅讓人頓生豁達樂觀,昂揚奮發之感。

馬家店位於國道北側土坡之上,一戶戶農家院落散落其間。我們下了車,沿着村中的水泥路,迎坡而上,將至坡頂之處,便到了郭東方老師的舊宅。蓬草叢生的門前豎着一個已經鏽蝕的籃球架,籃球架下那昔日的「球場」而今已被一片吐着綠纓纓的紅蘿蔔地所取代。

想那曾為警校校長的郭東方老師,也算得上是「武行」出身,一生大半年華拼殺警界,以培養除暴安良的警界精英為要務。平日裡「野蠻其體魄」自是不敢怠慢,即使賦閒在家也要在自家門前打上幾場籃球,不忘那「聞雞起舞」操練刀槍,砥礪精神。

而今,歲月流逝,年華老去,空留荒草靜對夕陽

打開銹跡斑斑的大門,一個豫西鄉下尋常的農家院落映入眼瞼。所不同的是院落已無人跡,一片頹敗之象。一棵黃葉飄落的杏樹,雞舍、花帶及瓶瓶罐罐的生活器具靜默在黃葉、荒草之間,似乎是在等待,又似乎是在訴說。

步入靠崖的兩孔土窯,往昔生活的痕跡清晰可見,那潮斑遍布的老式木床,木櫃,那早已過時的木凳、茶几都不禁使人眼前浮現出這裡曾經的生活場景:女人在屋裡忙活着飯菜,孩子們在大床上看電視。幾隻雞伸着脖子怯怯地窺視着窯洞,隨時等着進來啄食……一切都是那麼溫暖而溫馨。

這也是在遙遠的我的故鄉,我家的小院裡曾經的生活場景。那圖景里有嚴厲的祖父、有慈祥的祖母,有我們平凡的一家人。有我家的大黑狗,有母親為我養的那隻大白鵝……

而今,物是人非,故鄉祖父母早已作古,母親久病在床。舉家遷居縣城,小院經年無人打理,已是覆蓋在萋萋荒草之中,每每午夜夢回,不免心生淒涼,便有淚落。

回不去的故土,望不到的故土風物,漸次離世永無法再見的故土親朋構成了我們對故鄉諸味雜陳的情感。這種情感幻化為一種獨特的存在,在遊子的心懷發酵成一壺濃濃的鄉愁之酒。

在小院東邊「闊綽」的二層小樓里,我見到了郭東方老師兒子完婚的照片,顯然,這房是早年經濟並不寬裕的郭東方老師為能為兒子體面地迎娶一房媳婦特意蓋的婚房。而今,婚房仍然擺脫不了被棄置的命運。時代的潮湧中,這些心懷美好夢想的農村人,如潮汐一般紛紛逃離了這片土地。

故鄉,被他們遠遠地拋在身後,成了一個遙遠的,只在記憶里懷想的存在。

但我想,逃離只是暫時的,情牽故土的情愫,終會隨着時間愈加濃烈,愈加綿長。

小院久被棄置,但靠崖門楣上的對聯卻分明是今年春節

貼上去的。同行的陳經理是位書法發燒友,邊端詳邊說,這是上官老師手書又親自貼的。那字體龍飛鳳舞,頗有二王遺風。上官老師退休之前曾是澠池某銀行行長,地道的「財神爺」,也算得上是當年的風雲人物。「虎父無犬女」,如今,上官老師的女兒學業有成,定居荷蘭。退休後的上官老師也沒閒着,現任虢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醉心於傳統文化研究,經常應邀前往各處講學。剛上車那會兒,上官老師還搬出一部批註的密密麻麻的專業書籍,向我們講述召公研究的最新發現。

國學大師南懷瑾有一副對聯說道,「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功名利祿和詩酒田園是幾乎是構成中國文人生命軌跡的兩極。當一切世俗顯赫的榮華退盡,安放這些飽讀詩書的浪漫文人墨客的形骸和生命的便是這樸實寧靜的詩酒田園了。

歸隱似乎成了自古以來文人的一個傳統。

辭官歸田,種豆植菊的陶淵明;隱居輞川別業「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的王摩潔;逍遙洛陽香山,觀萬佛法相,聽伊水流韻的白樂天;植梅養鶴,留戀孤山西湖之畔的林和靖,還有那幾次辭官不就,隱居草堂的陝州古賢魏野……

這一串串名字穿越時空,閃爍光芒。終沒有因為他們的歸隱而沒於歲月風塵。反而,因為他們的歸隱而愈加聲名隆盛。

沉溺國學的上官老師顯然血脈里有極為強烈的傳統文人基因。一生事業有成,女兒成才,退休晚年生活優渥安適。然上官老師卻念念不忘這位於僻郊的一處頹敗院落,這是自古以來傳統文人歸田情節使然。

在靠崖東邊的那孔窯洞裡,上官老師指着一個鼓鼓的魚皮袋說,「這是我從家裡運送來的舊書,將來在此辦個文化沙龍,院裡種上幾畦青菜,閒來無事,吃着自種的綠色蔬菜,小酌幾杯,自是賞心樂事。小院就叫『東坡書院』。」要請張鑒之老師給題個匾。

「東坡書院」「東坡」顯然指的是北宋大文人蘇軾。以此為名大有深意。

蘇軾,字子瞻,號稱東坡居士,世人常稱之為蘇東坡。蘇軾在中國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全才,通才。

蘇軾自號東坡居士,起因還在於宋朝的文字獄「烏台詩案」,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在《湖州謝上表》里出了寫些例行公事,感謝皇恩之外,還發了幾句牢騷,被御史台的人抓住機會,收集蘇軾諷刺時事政治的詩作,就向皇帝彈劾蘇軾,最終蘇軾被流放到黃州,官任黃州團練副使。

蘇軾攜家帶口二十幾號人來到黃州,為解決吃的問題,蘇軾就向當地官府申請了五十畝荒地,帶領全家耕種,這塊地位於黃州城東門外的一塊土坡上,蘇軾管這塊地叫東坡,坡上綠樹成蔭,不遠處就是滾滾東去的長江。蘇軾常到此耕田漫步,曾賦詩詞云:「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蘇軾很喜歡這片土地,便自號東坡居士。

從官員淪落到農民,這種巨大的落差正常人一時之間都是難以接受,但蘇軾就是蘇軾,在命運的多舛和人生的苦難面前,依舊能保持一顆「閒」心,正如他在《記承天寺夜遊》中寫道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正是這種「閒」心讓他在風雨塵世中始終能品味出澄明光潔的詩意和美好。

「東坡書院」之稱謂還有另外緣由。其一馬家店整個村子坐北朝南,位於三門峽東一土坡之上。其二,據載蘇軾考中進士後,第一次外放陝西鳳翔府為通判,從開封經鄭州,澠池,陝州,函谷關西行途經馬家店,曾在馬家店驛站留宿。後來,蘇軾在澠池寫下了給他弟弟蘇轍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何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由此看來,書院名曰「東坡書院」自是十分貼切。希望不日誕生的所謂東坡書院如那戰國百家爭鳴的稷下學宮般繁盛,群賢畢至,縱論天下,且能誕生出足以傳世的宏篇雄文。

黃昏的落日下,我們走出小院,秋風颯颯,墟里煙裊。舉目四望,村裡的院落多已頹敗廢棄,不見了它曾經的主人。荒草斜陽下,一片岑寂。

穿過村南那一溪自東而西的小溪流,我們踏上了歸途。回望間,馬家店在漸濃的暮色中影影綽綽。

我想,我們還會回來的,並且不止一次……

天氣已臨隆冬,寒氣步步緊逼,一些不經凍的老人和孩子已經穿上了羽絨服。泰康陳經理又一次相約前往馬家店,組織者依然是上官君笑老師。這次小院的主人郭東方老師也一同前往。在鋁廠轉盤處,我們又接上了早已在那裡等候的張鑒之老師。

多年未見,顯然郭東方老師臉上已現歲月的風霜,但精氣神一點沒變,依舊聲如洪鐘,一派豪氣。一路上,健談的郭老給我們講了若多警界軼聞和官場野史,聽來趣味盎然。

流連完郭東方老師的舊宅,郭老師說,到村里轉轉吧。於是,在郭老師的指引下,我們沿着郭老師老院東邊的土坡向村北而行,在村後那一溝林地處,郭老師說,這是他鄰居承包的林地,上面每年會給點收入,當年曾一度被村人羨慕。因為這個原因,當村里所有青壯年勞力都外出打工謀生時,他的鄰居成了村里極少數的留守人員之一,當村里人絕大多數都在城裡有車有房之際,他的鄰居還居住在和郭東方老師僅一牆之隔的土院裡。

林地二百米左右便是隴海鐵路了,在鐵路南邊的土崖上,還遺留有幾孔大土窯,是當年鐵路工人的工房和廚房。望着鐵路,郭東方老師打開了話匣子,給我們講了一則和這段鐵路有關的「鐵道游擊隊」的故事。他說,村後這段鐵路,是個斜坡,每每貨車經過時,便要收閘,減緩速度。這時村人便將摘下的柿子裝好,趁機扒上火車,一路到洛陽販賣,貼補家用,再乘車跳下返回。時日久了,火車經過的時點已經摸准。所以,待火車經過時,村後便熱熱鬧鬧的,儼然成了一個獨立於官方之外的「地下火車站」。這段往事給郭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仰望砥柱》一書中有濃墨重彩的描述。

穿過一個自然形成的土圈門,便走上了村子的制高點。村里穿行的小路旁,偶爾可見村民種下的一畦菜地。多數院落已經頹敗,樹木從生,荒草瘋長,壘土成堆。即使有人家的院落,亦是院門緊閉,一片寂靜,只有貓狗和散養的雞仔在土窩窩裡無趣地溜達打滾。

下到坡地,再上來便又到了郭東方老師的老院門前。在郭東方老師的動員下,我們幾個從院裡找來已經生鏽的鐵杴等農具把門前的那一片紅蘿蔔挖了個精光,那蘿蔔品相雖不及超市的周正惹眼,但生吃起來卻清爽脆甜,真正的綠色食品。郭東方老師從車裡找來塑料袋,給我們每人分了一袋,說算是此行的紀念。

挖完紅蘿蔔,郭東方老師站在溝崖旁指着河對面的山頭說,那叫龍頭山,相傳當南面的平地和龍頭長齊時,這龍便要飛騰,此地便要出真龍天子,可惜後來「龍脖」處被挖斷了,龍脈便也斷了。現在龍頭山南北兩側山坡上,還有兩口泉水,泉邊生長柳樹,算是龍的眉眼。令人稱奇的是,山南山北的泉、樹位置對稱,甚為神異。

郭東方老師說,國道沒從村邊穿過時,河裡的水很大,小時候經常在河灘里游泳。天氣和暖的中午,大群的老鱉在石板上曬蓋。郭老師在動情的回憶中似乎回到了令人神往的青蔥少年時光,回到了曾經如詩如畫的村莊。循着郭老師的追憶,我們的眼前仿佛展開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牧歌的鄉村畫卷。

家鄉也有這樣的小河,北邊那條叫洛河溝,南邊的那條叫大南溝。河裡有小魚、有螃蟹、有吃起來脆生生的水芹菜,那小河裡留下了關於童年、關於故鄉的太多的美好記憶。一晃幾十年歲月,物是人非,我與故鄉疏離了遙遠了距離。但無數個午夜夢回,那清清的小溪流依然翻着浪花,在夢裡吟唱歡歌。

這樣的小溪,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無數條。它們環繞在流浪在五湖四海的天涯遊子的心中,它如一條絲線牽繞着柔腸百結的鄉愁。無論它乾涸是否,它都潺潺的流淌在遊子的心頭。

北方冬日的黃昏,被涌動的寒流包裹。暮色中我們與這個即將成為「東坡書院」的小院作別。歸途中上官君笑老師吟出了一首詩:「國道蜿蜒西東折,馬郭家店有東坡。背山臨水真聖地,客來哪個心不悅?」

馬家店、東坡書院今後的歲月我們必將和你成為莫逆。因為,這裡有關於故鄉的訊息,有我們一個美妙的如詩如畫的歸田夢![1]

作者簡介

高鵬遠,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三門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