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釚
徐釚(1636年-1708年),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今江蘇省吳江縣)人,明清政治人物。
徐釚於崇禎九年(1636)生,早年以計東為師,讀書於南州草堂。後入宋實穎門下。康熙七年(1668),程康莊任蕪湖郡司馬,招徐釚入幕。十一年,徐釚應計東之邀遂至北京,與朱爾邁、馮溥、周在浚、宋思玉、周綸、王鴻緒、汪懋麟、紀映鍾等有唱酬。龔鼎孳於臨歿謂梁清標曰:「負才子如徐君,可使之不成名耶?」康熙十七年(1678),朝廷詔博學鴻儒,梁清標薦舉徐釚,康熙十八年(1679年),登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修《明史》,著俞大猷、戚繼光、劉顯、馬芳諸大將軍傳,行文縝密,「一時推大作手」。康熙二十一年(1682),因病告假歸里,二十五年(1686),入京補官翰林院檢討,因與同官爭修改史稿而被外放,康熙二十六年(1687)辭歸。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月二十一日,卒。另著有《南州草堂集》、《南州草堂續集》、《詞苑叢談》、《南洲草堂詞話》、《楓江漁父圖詠》等。
目錄
人物介紹
徐釚(1636-1708)〔清〕字電發,號虹亭、拙存、鞠莊、菊莊,晚號楓江漁父,江蘇吳江人。
康熙十八年(1679)試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康熙帝南巡詔以原官起用,不就。山水得力於黃公望、王蒙二家,曾問業於王□。善干筆皴擦,有以淡墨而後施濃墨,亦有以濕筆而後用千皴,用筆熟練。所作山石林木縱橫交錯莫辨其端倪,常以簡筆勾勒略施渲染,加上緊密皴擦為之,筆致風秀,簡淡清逸,頗有韻致。畫蟹見筆墨,神趣如生。
清文學家、藏書家。字電發,號虹亭,別號菊莊、鞠莊、拙存、楓江漁父,江蘇吳江松陵鎮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於鴻博,授檢討。入史館纂修明史。因不附和權貴,康熙二十五年歸里後,東入浙閩,歷江右,三至南粵,一至中州,所至皆求書和作文,與名流雅士相題詠。康熙帝南巡時,兩次賜給御書,並詔以原官起用,以婉辭稱謝不就。在吳淞之西、澈浦之東,建「南州草堂」有藏書數千卷,並編有《菊莊藏書目錄》。抄本有《北狩行錄》、《竊憤錄》等。藏書印有「電發」、「南州草堂」、「徐釚虹亭之印」、「虹亭抄本」、「菊莊徐氏藏書」等。著有《詞苑叢談》12卷、《楓江漁父圖詠》1卷、《本事詩》12卷、《菊莊詞譜》、《菊莊樂府》、《南州草堂集》30卷等[1]。
傳世作品
康熙二十一年(1682)作《移居圖》卷及三十年作《閩中溪山圖》卷,著錄於《古代書畫過目匯考》;《仿黃鶴山樵山水》冊頁圖錄於《中國繪畫史圖錄》下冊。工詩文,著有《詞苑叢談》《南州草堂稿》《本事詩》《菊莊詞》等[2]。
作品評論
其論詩推崇溫柔敦厚、怨而不怒;學詩當博採眾家之長,不可存有門戶之見,拘泥於一家之言。因此,其所作詩歌內容豐富,感情充沛,這主要體現在其言志詩、紀游詩、表達親情友情之詩、反映社會民生之詩和題畫詩當中。
其論詞主張溯本清流、守律嚴韻、詩詞同道、風格多變,故其詞題材多樣,格調橫生。因而,其詞不僅得到當時文壇名流的高度評價,而且還流傳到國外,引起轟動。
視頻
徐釚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徐家往事之康熙與徐釚,品略圖書館,2019-3-4
- ↑ 徐釚研究, 道客巴巴,201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