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德江縣扶陽古城遺址

德江縣扶陽古城遺址

中文名稱;德江縣扶陽古城遺址

外文名稱;Fuyang City Site of Dejiang County

發現時間;2007年2月

位於;合興鄉旋廠鋪村

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

德江縣扶陽古城遺址位於合興鄉旋廠鋪村,距縣城47公里,東與思南交界,南與鳳岡毗鄰。據省地文物專家考證,遺址規模宏大,設施完備,有館舍,衙署,城池,兵營,練兵場,哨亭,集市,馬場,馬道子,監獄,刑場,園林,戲台,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加上永盛寺、書院、惜字亭、古墓群等共計22.8萬平方米。

目錄

基本情況

從遺址的總體布局來看,衙署和驛站為遺址核心,順緩面坡地而建,橫向排列6道巷院。每道巷院面闊20米,縱向延伸3-5重庭院,由一道石門進出。巷院之間,縱向砌兩道高大堅固的石牆相阻隔,同時形成五尺寬的巷道。整體建築有明暗排水系統、內外城、城門、院門、巷道、庭院,外城牆設有東西南北四門卡子,南北方各設一座護城池,驛站和衙署外圍,設置集市、戲台、崗哨亭、兵營、監獄、練武場、園林等,不僅設施完備、布局合理,同時還體現了很強的防禦意識和消防意識。[1]

古城留下的是一座氣勢壯觀的石頭城,保存較為完好。遺址內遍布石圍牆、石甬道、石官路、石龍門、石階檐、石院壩、石地基,令觀者驚嘆不己。一座長三間或長五間房屋的石階檐,通常只用三五塊石料鋪成。這些石料通常長4米,寬1米以上,厚20公分,每塊石料重3噸以上。其中最大一塊石料長600公分,寬110公分,厚25公分,重量達4.5噸。

古城留下了匠人們精湛的工藝。一塊塊料石加工精緻,四棱方正,四角垂直,安裝嚴絲合縫,線條平直,雖經千年風雨,火災兵災,山崩地震,一壁壁石牆仍然堅穩壁立,一道道石階檐仍然平整筆直,一座座石龍門依舊巋然不動,一方方石院壩依舊平坦如砥。鎮守城池的高大石獅工藝古樸,氣度不凡;庭院內草木鳥獸石雕圖案精美生動,寓意吉祥;整齊平直的石地基上一條條勻稱的鏨路組成一組組整齊的幾何圖案,其石工工藝、形制與德江縣煎茶鎮宋代古墓群極為相似。

古城石牆遺址的做工用料也非常考究。一壁壁石牆全為雙層料石構造,牆體中間不用泥土全用河沙填充;不僅石牆如此,石院壩下方亦全用河沙鋪墊。河沙是理想的填充和鋪墊的材料,它滲水,少損耗,受力均勻,可保持牆體及石院壩的清潔和增加其穩定性。泥土填充不僅污牆體和庭院,而且年久還會造成牆體的中空和庭院石塊的位移。

古城建造規模宏大,須有眾多的工匠藝人和充裕的人力物力財力。僅這6萬平方米的主體遺址,石牆石院壩石階檐所需填充和鋪墊的河沙就在12萬擔以上。古城靠近扶水河上游的河床全是硬底石山,且落差大,很少有河沙沉積,大量取沙須從2-3公里外的扶水河搬運。12萬擔河沙,需要100個勞力搬運1年,即需要3萬多勞動日。6萬平方米的古城主體建築加附屬設施從開挖平整地基到石料的開採搬運加工安裝到房屋亭台的修造,按當時的生產工具和技術,約需100多萬個勞動日,按每天使用500勞力來計算,約需持續修建6-7年;其所耗財力折合糧食當在20萬擔以上,折合當今人民幣需要3000萬元以上。

如此巨額的財力和眾多的民力及龐大的工匠隊伍,根據隋唐時期扶陽縣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民力資源及技術力量,建造這座古城不知需要多少年。

據《舊唐書》載,費州在唐代貞觀四年(630年),有2709戶,6950口,天寶年間,有429戶,2609口。費州領四縣:涪川,扶陽,城樂,多田。史料對扶陽縣戶口沒有記載,但可推測其在隋唐時期的人口也就一二千之數,且散居於現德江縣境大部分地區。要建造如此規模的縣城,當時的百姓將要承受何等重負?

費州建於北周宣政年(578年),據史料記載,推測廢於北宋末年,建置500多年,其治所在今該縣潮砥鎮官宅村。官宅村瀕臨烏江,亦有石料,為何不見州城遺址?不僅官宅村沒有留下費州古城遺址,在全省範圍內還未有發現唐代的任何一座州縣城遺址。這6萬平方米的遺址,到底隱藏着多少歷史玄機?

唐代貴州在文化方面非常落後,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唐詩風靡中原時,貴州還"俗無文字,刻木為契"。貴州南部西部的50多個羈縻州,朝廷列為化外州地。在唐代長安城一片繁華之際,貴州的百姓仍住山洞,或"依樹為屋巢而居"(《舊唐書-南蠻傳》);州城無固定治所,因部落而置,寄治于山谷之間;農業生產刀耕火種,原始畲田,不知施肥,歲歲易土而耕。在黔北和黔東北地區,因靠近川湖,間接受到中原影響,經濟文化比黔南黔西要進步,唐朝廷將該地區一度設為正州,但其經濟文化的總體水平與中原相比,仍很落後。費州被列為正州中的下等州,其治下的扶陽列為中下等級縣,要建造如此規模和工藝水平的縣城,需要歷時多久?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古城遺址上現有居民300多人,多為朱姓,現住房屋多為清代晚期及民國時期建造,先前祖居房屋在清代咸同年間全被號軍燒毀。現有居民房屋占據遺留宅基地不到三分之一,古城空置的宅基地及廢棄的集市、戲台、兵營、監獄、練兵場、護城池、馬道全用着莊稼地。莊稼地里,石龍門、石階檐、石級梯、石排水溝、石馬槽布列其間,破碎的陶片瓷片,鏽蝕殘損的古錢,苔痕斑駁的瓦礫,隨處可見。[2]

文獻記載

據史料記載:扶陽縣建於隋朝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初屬庸州、後屬思州,唐宋屬費州,廢於宋代。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三頁載:"扶陽在扶水之北。"

元和郡縣圖志》載:"扶陽縣,中下。東南至州(費州)八十五里。武德置,屬思州,貞觀四年屬費州。"

舊唐書》載:"扶陽。隋仁壽四年庸州刺史奏置,以扶陽水為名。"

新唐書》載:"費州涪川郡,下。貞觀四年析思州之涪川、扶陽,開南蠻置。土貢:蠟。戶四百二十九,口二千六百九。縣四:涪川,(中下。武德四年析務川置。貞觀四年以黔州之相永、萬資隸費州,十一年省。)扶陽,(中下。)多田,(中下。武德四年置,隸思州,貞觀元年隸務州,八年來屬。)城樂。(中下。武德四年招慰生獠置,隸思州,貞觀元年隸務州,八年來屬。)"

嘉靖《思南府志》載:"廢扶陽縣。 《元志》雲,在府西北八十里。隋於扶水之北置縣,屬庸州。唐屬費州,宋廢。"

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載:"扶陽縣,隋置,唐初因之,後廢。故治在今貴州思南縣西北八十五里"。

此外, 《舊五代史》 、 《太平寰宇記》 、《輿地紀勝》 、 《武經總要》 、 《讀史方輿紀要》 、 《貴州通志》 、 《貴州古代史》等史籍均有扶陽縣的記載。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扶陽縣城距離東南方的"州"城八十五里,(該"州城"指思州呢還是費州?)扶陽縣在歷史上隸屬于思州只有短暫幾年時間,自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至宋廢一直隸屬於費州。李吉甫所指"州"應為費州無疑。費州城址在今德江縣潮砥鎮官宅村(見德江縣誌)。"東南至州八十五里",即扶陽縣城在費州城的西北方八十五里。按費州城西北方官路八十五唐里(1唐里等於180丈,1丈合今制307厘米)測算,該城址在今煎茶鎮到合興鄉一帶。

嘉靖《思南府志》說扶陽縣城位于思南府城的的西北方,相距八十里。按思南府城西北方官路八十明里(明代1里為180丈,1丈合今制326厘米)測算,該城址在今合興鄉一帶。

德江扶陽古城遺址

查看《中國古代地圖集》 ,扶陽縣城的圖標位置,處於今煎茶鎮至合興鄉一帶。

以上史料指出了扶陽城址所在的大體範圍,那麼,城址的具體地點在哪裡呢?

《舊唐書》說扶陽縣城"以扶陽水為名", 《通典》和嘉靖《思南府志》明確指出扶陽縣城在"扶水北"."扶水之北"。只要在煎茶鎮至合興鄉一帶先找到名"扶陽水"或"扶水"的河流,再從"扶水"的北面去找尋遺址,答案就會找到。

遍察煎茶鎮至合興鄉地境,只有合興鄉朝陽村有一河流舊稱"扶水河",亦名"浮水河",在河流北面一個名叫中寨的村寨,正好有一座古城遺址。據當地老人傳說,古城遺址舊稱"扶王城",或稱"浮王城""福王城"。這些稱謂也與"扶陽"諧音暗合。由此看來,合興鄉朝陽村中寨的古城遺址當是扶陽城址無疑了。

工作計劃

前期工作情況和下步工作打算:

(一)前期工作情況。

扶陽古縣城遺址發現後,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重視下,縣政協與地區政協地工委取得聯繫,組織了文史委、方志辦、黨校、報社、攝影家協會等部門,對遺址進行了考察。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一是成立德江縣旅遊局、扶陽古縣城管理局。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資900多萬元先後修建了管理辦公樓,水泥路和鑲邊公路、自來水等工程。組織有關人員挖掘整理古城的文化遺產,組織了民間文藝表演隊伍和儺戲表演隊伍,對古城及周邊範圍內進了勘測,繪製了地理詳圖。三是按照"科學

規劃、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原則,劃定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範圍,保持古城原始風貌,下發了通告,在該旅遊區內的通道上,新建建築必須與古城風貌保持一致。四是加大宣傳力度,製作了古城風光片,在國內新聞媒體網絡中都有一定的宣傳力度和宣傳覆蓋率。五是縣建設部門對古城遺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詳規測控。六是文化及公安部門聯合下發了古城遺址文物保護公告。

(二)下步工作打算。

德江扶陽古城遺址

1、高標準規劃景點設施。按照地區《旅遊業發展意見》,該縣將組織有關專業技術人員,進一步挖掘整合旅遊資源,使之與周邊旅遊區聯動,邀請省內外專家來德江為旅遊產業把脈,制定旅遊發展戰略,策劃開發模式和相關政策的配套,高起點編制古城詳細規劃,着力建設"隋唐扶陽古縣城遺址"、"中國儺城"精品線。

2、加大對外宣傳力度。一是要整合宣傳人才,整合宣傳資金,組織專門的寫作隊伍,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網絡宣傳工具,大力宣傳旅遊精品產品、特色商品。二是要邀請省內外專家來德江考察論證,制定"儺文化節""藝術節""旅遊節"和民族節日,制定一日游、三日游或七日游路線。通過舉辦藝術節、旅遊節、民族風情節日方式,利用一些宣傳面廣、影響力大的招商會、博覽會或新聞發布會進行宣傳推介。三是要編制短期、長期的旅遊精品畫冊、旅遊線路圖、旅遊服務功能圖,製作旅遊風光片,強化旅遊資源宣傳推介工作。四是繼續完善通往景區的公路和景區內人行道,努力把"扶陽古城"打造成A級或AA級旅遊景區。

3、加強保護,合理利用。按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要求,制定保護措施,對古城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樹名木,進行登記造冊、編號、豎保護標誌、明確保護責任、公布傳承人,在建設控制范內不得修建與保護區不協調的建築,積極申報省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保護的前題下,進行開發利用。

4、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修建古城至復興旅遊公路,完善步道、逐步形成旅遊網絡。加大力度完善古城環境治理,一是改進衛生條件,如公廁、停車場、餐飲用火、垃圾處理、給排水等系統,二是對古城內農民進行旅遊知識培訓,逐步提高旅遊意識。三是培育農家旅店15戶以上、農家餐館12戶以上,並建成民俗風情表演場所一處。以及開發旅遊商品,開展旅遊促銷系列活動,逐步引導向產業化、系統化、精品化旅遊方向發展。

相關問題

德江扶陽古城所在村寨大部分人家都姓朱,在考察完後,有的學者提出這裡可能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後裔所修建,因為古時只有皇室後裔的大戶人家才有這樣的經濟實力,但是無法解釋的是,大戶人家也不可能修建如此大規模的城來,而且明顯有規劃、設計的痕跡。

有的專家則認為,根據《貴州古代史》載:"唐、宋代扶陽縣,在德江西南煎茶溪(朝陽村古時為煎茶區)",以及元代《元和郡縣圖志》和《中國古代地圖集》記載和圖標,這一城址有可能是唐宋代時費州治下的扶陽縣遺址,同時,據《嘉靖、道光思南府志》記載,該處是思南府通往務川縣、龍泉坪長官司(德江龍泉坪)古官道上"旋廠鋪"之古驛,在古驛道上修建縣城完全合乎當時實際情況。

但讓人不解的是,在如此完好的遺址上既沒有文字記載又沒有相關的民間傳說,因此有的學者懷疑在這裡有一個文化衰落區,是後來的入侵者人為地割斷了歷史,留下懸念。

德江縣有關領導在聽取了考察人員的匯報後,高度重視,當即表示將首先採取保護措施,待條件成熟時再進行開發。

同時,該縣一方面將繼續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對古遺址進行考察論證,並利用杭瑞高速公路將從扶陽古城附近經過的機遇,提前搞好規劃,把扶陽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挖掘出來,打造成該縣鄉村旅遊的典範。

相關信息

扶陽古城遺址遊客突破兩萬人次

2008年9月28日,德江縣舉行隋唐扶陽古縣城遺址景區旅遊首發儀式,拉開了該縣隋唐扶陽古縣城古遺址一日游旅遊活動的序幕。據統計,國慶長假期間,隋唐扶陽古縣城遺址景區接待遊客2萬餘人次。

據悉,德江隋唐扶陽縣城遺址於2003年被發現,經論證,該遺址為隋唐扶陽縣治所,迄今1400餘年。遺址占地面積22.8平方米(古城遺址占地8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在貴州境內發現規模最大的隋唐縣城遺址。

2008年5月,該縣將古城遺址作為德江縣鄉村旅遊的典範來抓,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硬化了進遺址的進村公路,並對古遺址景區進行規劃,設置了旅遊線路指示牌、文藝演出大廳、飲食館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進一步拉動隋唐縣城遺址旅遊業的開發,推動該縣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今年國慶長假期間,縣委、縣政府與貴州省海外旅遊公司德江分公司聯合推出了隋唐縣城古遺址一日游活動。

德江扶陽古城遺址

據貴州省海外旅遊公司德江縣分公司馮總介紹,截至10月6日,隋唐扶陽古縣城古遺址已接待遊客20082人次。

德江扶陽古城被亳州扶陽古城移花接木,用作宣傳

2008年5月3日,德江縣委常委、副縣長陳健,政協副主席張治昭召集有關專家對此進行專題研究。經會審及圖片原作者證實,這些圖片均來自德江縣2007年2月發現的千年扶陽古縣城遺址,圖片原作者為德江縣旅遊局幹部、文物勘察設計師李登佳和《今日德江》編輯部主任高應清等。

德江扶陽古城遺址地處德江縣合興鄉旋廠鋪村,距縣城47公里。據省文物專家考證,該遺址規模宏大,設施完備,有館舍、衙署、城池、兵營、練兵場、哨亭、集市、馬場、馬道子、監獄、刑場、園林、戲台、寺廟、書院、古墓群等,占地面積22.8萬平方米。遺址內遍布石圍牆、石甬道、石官路、石龍門、石階檐、石院壩、石地基等,令人驚嘆不已。該遺址於2007年2月被發現,新華社、《貴州日報》 、《貴州都市報》、貴州電視台等媒體對這一重大發現進行了報道。

德江縣許多網民發現,中國通用旅遊網"亳州扶陽古城"網頁圖片為德江扶陽古城遺址的"衙署"院牆遺址,而圖片說明則為"(亳州扶陽古城)位於渦陽縣張老家鄉……此城在老子故里太清宮西北之古福寧鎮附近。是渦陽境內最古老的一座故城"。

游易天下中國旅遊網"安徽省亳州市扶陽故城"網頁的"景區圖片"則盜用了德江縣扶陽古城"衙署"石雕欄、前官道、鎮城石獅和"館舍"石階檐、青石龍門等5張遺址圖片。

德江縣有關領導表示,這種移花接木的虛假宣傳,對德江扶陽古城遺址及攝影作者造成侵權,希望兩家網站停止侵權行為,並公開向德江縣有關部門及攝影作者道歉。

德江扶陽古城遺址

靠文件扶不起"扶陽古城"

2008年貴州銅仁市德江縣某居民在工作日前往縣商務局辦事,竟發現全局上下都"傾巢旅遊"去也。在媒體追問之下方知,這個看似"無組織無紀律"的占用工作時間組織的公費旅遊居然還是德江縣委、縣政府專門發文件硬性要求的"碩果"。

這樣看似不可能發生的怪事卻活生生地出現在公眾視野。這份"德黨辦發【2008】128號"文件要求全縣幹部職工從9月29日起到11月18日分51個團次,每團195人到"扶陽古城"旅遊,而且要求各部門主要領導"親自抓,總負責,嚴格按照通知時間和人數安排,要確保組團人數不減"。這是去幹什麼?還有點旅遊的味道嗎?這個"扶陽古城"真的能靠這一紙文件扶起來嗎?

德江的這齣鬧劇源自2007年2月在當地發現的一處古城遺址。從稍早前《貴州日報》的報道看,自被發現之日起,當地政府就定下了以"隋唐扶陽古縣城"為支撐開發旅遊的高調。至於是否真的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其實從那時起就在所不計了:德江縣四大班子領導十幾人已然"浩蕩進駐",名為"鄉村旅遊開發辦"的機構也已正式成立,相關文物專家的鑑定也就很容易地為我所用了--先不說專家之間關於朱明後裔與隋唐遺蹟的關係到底有沒有定論,誰曾見過花錢請專家論證到最後的結論是"沒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先例?領導拍板了,錢也砸了進去,就連扶陽古城所在地的朝陽村辦公樓都沾光新建成仿唐代的建築……萬事俱備,只欠遊客蜂擁而至了。

既然現在需要靠縣委發文件組織"遊客",那大概可以從"開發還不到位"中聞到一些"自發的遊客看來是不怎麼買賬"的味道。在某些地方官員眼中,沒有什麼是組織不來的:論證的專家意見大可以剔除反對的(甚至剔除年代不遠的觀點),沒有足夠的遺蹟可以仿造古蹟址……只是貌似也沒什麼職工願意浪費自己寶貴的節假日去旅

德江扶陽古城遺址

這個游(哪怕是單位出錢),還得占用工作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旅遊本來就是一項縣委發文件安排、"主要領導親自抓"的工作而已。總共51個團次、每團195人、每人150元、近150萬元的公款就這樣以一個文件的形式冠冕堂皇地成了職工的"福利待遇",既人造了"遊客絡繹不絕"的假象,又給那"開發還不到位"的所謂"旅遊經濟"一尺遮羞的破布,真是皆大歡喜!其實,這種被德江縣有關部門稱為"行政主導下的特殊開發模式"一點也不特殊。周遭這樣被行政指令生造出來的人工景點還少嗎?被行政權力看重的所謂"旅遊經濟"已經越來越無暇顧及"是否真的有旅遊價值"這個基本的市場開發前提,靠行政命令來運作景點、生造景觀直至組織遊客,實在是勞民傷財!

儘管政府推動旅遊發展其心可鑑,但是靠文件強制扶不起"扶陽古城",更扶不起被寄予厚望的所謂"旅遊經濟"。唯一被扶起來的,恐怕只有那從來沒有聽到過"不"字的、不自量力的、已經習慣隨心所欲的行政權力!

相關視頻

貴州德江扶陽古城最新航拍風光

參考資料

  1. 扶陽古城遺址簡介 , 新浪網 2008-05-26
  2. 德江縣扶陽古城遺址(圖) , 人民網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