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集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集市是位於鄉村地區的周期性商品交易地點,通數隔日或數日開市一次,在中國北方通常叫集,在南方叫墟。商販、居民趕往集市交易,中國北方稱為趕集,南方則稱為趁墟[1]。集市是地區性的,買賣雙方都以附近村民為主,貨品主要是日常必需品,外來客商只居次要地位。繁榮的集市會發展成為城鎮。從宋代到清代,中國的集市數目隨着人口上升而增加。

由於歷史變遷,中國大陸的墟市大多已不再稱為「墟」,現今仍然保留傳統「墟」之名的墟市大部分都在香港或廣東,廣東很多時寫成圩;不過香港的「墟」多在1950年代後逐漸市鎮化,墟市多已演變成商住混合區,例如大埔墟石湖墟等,僅有「墟」之名,性質已與傳統的墟市相差甚遠。

名稱來由

「廛,市中空地也,即虛也,地之虛處為廛,天之虛處為辰,辰亦曰躔,其義一也。」(《周禮注》)「昔者聖人日中為市,聚則盈,散則虛。今北名集,從聚也;南名虛,從散也。」(《石洞集》)「粵謂野市曰虛,市之所在,有人則滿,無人則虛。滿時少,虛時多,故曰虛也,虛即廛也。」(《廣東新語》)

形成與發展

好些鄉村地區遠離城市,村民要跑到老遠的城市做買賣很不經濟,集市於是應運而生。集市與村莊數目的比例可以高達1比50有多。當人口或村莊數目上升時,集市規模會擴大,即趕集人數增加;然後會增加新的集期,最後成立新集市,使集市與村莊的比例下降。如此周而復始。從宋代到清代,中國集市數目大幅上升。例如南宋時,寧波附近的4個縣共有26個集市,到光緒年間,相同地區有170個集市。大體上人口和村莊數目增加,集市亦會增加。但因洪水、盜賊、失收等,集市有時也會消亡。在山區,集市一般較平原疏落。假如集市交通方便,便於商品的集散,或居民增加,集市會天天開市,發展成城鎮。

運作

集市周期性開市,大約每兩日或三數日開市一日全漢升:〈宋代南方的虛市〉,開市日也不一定整天做買賣,熱鬧時間多半在早上。虛市主顧多是住在附近的村民,人數不多,又非富有,購買力很小;賣出貨物的,也大多是住在附近鄉村的生產者,技術低下,貨品不多,故不必天天開市。有些虛市也有固定的商店或酒肆。一般虛市貿易小,商稅收入也微小。有時虛市買賣有「牙人」[2]作中間人來主持,也負責貨物的度量衡。虛市中貨物,主要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如菜、茶、米、酒、雞、豬、魚、豆等食物、布、紙、箕箒等手工製品,以及柴薪。貨品多半由生產者直接出賣,不經商人作媒介。當中也有小部份貨物由城市工匠製造,和外地生產的鹽,由商人遠道攜來,商人也會從虛市販運貨物到城市。故虛市或有客店或邸店,邸店提供住宿,也讓客商堆存貨物,既是客棧又是貨棧。

視頻

集市 相關視頻

這才是清末古鎮的集市
越南深山的農村集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