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窯黑釉雞頭壺(其二)
藏品簡介
藏品鑑賞
德清窯黑釉雞頭壺(其二),東晉,高18厘米,口徑7.9厘米,底徑10厘米。
壺盤口,短頸,溜肩,鼓腹。肩部一側飾雞頭形流,流內有孔與壺身相通,流嘴呈筒狀,雞冠高聳,雙目圓睜。與雞首相對的一側飾一彎形圓柄,上下分別與口沿、肩部相接,便於握持。肩部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可穿繩提攜。壺施黑釉,釉層豐厚,釉面滋潤透澈,色黑如漆,勻淨無瑕。外壁施釉不到底,近足處露出褐色的胎體。底部無釉,有五個較大的支釘燒痕。
此器製作端正,各部位比例協調,尤其是以雞首裝飾壺體,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
雞頭壺是南北方早期瓷器的主要造型之一。始見於三國末年,流行於兩晉至隋,因壺肩部塑雞頭而得名。燒制的瓷窯有越窯、甌窯、福清窯等。早期的雞頭壺通常是在壺的肩部對稱地貼飾雞頭和雞尾,使其首尾相呼應,雞頭短小,無頸,且與壺體不通,純系裝飾。東晉時,壺體變大,雞頭由裝飾物變為具實用性的張口、引頸之壺流,短尾則變為圓形長柄。東晉晚期,壺的曲柄出現了龍首柄。南朝時,雞頭壺由圓渾變得細長,雞頸加高,雞冠高聳,龍首柄加長。唐以後,雞頭壺逐漸消失。
德清窯遺址位於今浙江省德清縣境內,所燒造的精良黑瓷別具一格,成為當時頗具聲譽的特殊瓷窯,同時兼燒青瓷。黑釉和青釉雖都以氧化鐵為着色劑,但黑釉中氧化鐵的含量比青釉中高,達到6-8%。東晉黑釉瓷以浙江德清窯為代表。常見的器物除雞頭壺外,尚見有碗、缽、盤、罐、盤口壺等日用器皿。其燒造歷史較短,大抵在東晉至南朝早期的一百多年間。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或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