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县
怀集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肇庆市北部,绥江上游。处于粤西隆起带,西部为盆地区,中、南部为低丘和高丘区,东部、北部、西北部山地区等三部分[1]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1.1℃。总面积3554.07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03月,下辖2街道16镇1民族乡。2019年底,户籍人口1122956人,常住人口85.81万人。2019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0.53亿元,增长6.5%。 怀集县于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划南海郡四会县银屯乡设立。宋朝形成今怀集县的基本境域。元朝改隶湖广中书行省贺州。明朝改隶广西梧州府。1952年3月划归广东省,1988年属肇庆市管辖。
中文名 怀集县
外文名 Huaiji
别 名 燕都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广东省肇庆市
地理位置 广东省西北部、肇庆市北部、绥江上游
面 积 3554.07 km²
下辖地区 2街道16镇1民族乡
政府驻地怀城街道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85.81 万(2019年底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 燕岩省级风景名胜区、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红霞湾、文昌书院
目录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怀集县的行政区划分设2街道16镇1民族乡,全县共有326个村(居)委员会。此中,县人按习惯分其为上坊(梁村镇、大岗镇、岗坪镇、冷坑镇、马宁镇、蓝钟镇6个镇)、下坊(怀城街道、幸福街道 、坳仔镇、汶朗镇、甘洒镇、凤岗镇、洽水镇、中洲镇、连麦镇、下帅壮族瑶族乡2个街道7个镇1个民族乡)和永诗桥(永固镇、诗洞镇、桥头镇3个镇)三大区块。
地理环境
怀集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肇庆市北部,绥江上游;东接阳山县、广宁县,南连德庆县,西界封开县和广西贺州市,北邻连山县、连南县,地处北纬23°28′07″~24°23′30″、东经110°52′09″~112°30′49″之间,是广东省西北隅通桂达湘的要道,也是国内大西南川、滇、黔三地通粤而达港澳沿海的门户,是“泛珠三角”的咽喉,居“泛珠三角”核心区(粤桂湘+港澳)的中心。全县总面积3554.07平方公里。
地质
怀集县的大地构造,因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发生褶皱隆起而从海底上升为陆地,属粤西隆起带。自泥盆纪(距今3.3亿~4亿年)以来已露出海面成为古地块。古生代晚期的海西(华力西)运动期间(距今2亿~3亿年)曾经下陷,接受泥盆纪和石炭纪(距今2.85亿~3.3亿年)的沉积物。中生代印支运动以形成褶皱断裂带为主,怀集大断裂的方向受加里东构造控制。燕山运动(距今1.4亿~1.95亿年)在怀集县主要表现为断裂运动,今县城至连麦、中洲一线断层明显可见,形成北东—南西方向为主的断裂体系,并沿着印支运动所形成的褶皱隆起地区侵入大量的花岗岩。在本地的花岗岩侵入构造上,沉积有中生代红色岩系。此时,地望内大部分地区及周围还是一片汪洋。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距今0.25亿~0.7亿年)在怀集县不强烈,所起作用主要为断裂和挠曲,使谠山形成了断块山地,地壳再次上升。此后,怀集县地域再没有下沉运动。县内出露的地层分布面积约占县域总面积的69.5%,所保存的地层发育情况残缺不全。按时代划分,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寒武系,其上依次为泥盆系、石炭系下统、侏罗系、白垩系上统及第四系。寒武系和白垩系上统分布最广,是主要地层,其次为第四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和侏罗系为零星出露,分布范围小。寒武系主要分布于连麦—怀城—永固一线以东地区,以石羊山—牛企岭和凤岗—阶洞—坳仔—永固一带出露最广,西部边缘的谠山—七星顶次之。白垩系在县内主要分布在三片地区,即中部的中洲—冷坑—梁村—闸岗—怀城—罗龙,西南部的桥头镇以西的三宝顶—木柱岭一带,东部的滩头—阶洞—小竹一带,构成了北东向排列的怀城、三宝顶、小竹3个红色盆地。怀集县地层主要由细粒碎屑物质组成,有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类。岩浆岩以花岗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洽水、中洲、下帅、蓝钟和东部的凤岗、甘洒及南部的永固、诗洞等镇,约占全县面积的38%。变质岩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约占全县面积的30%。沉积岩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约占全县面积的20%。其中,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桥头镇,大岗、梁村、岗坪、汶朗、怀城、连麦、中洲等镇也有部分覆盖;砂岩主要分布在坳仔、怀城、大坑山、连麦和中洲等镇,以及永固镇的富德、保良、永良等村。
地形地貌
怀集县处于粤西隆起带,地貌大致分为西部盆地区,中部、南部低丘区和高丘区,东部、北部、西北部山地区等三部分。地域总体为山地丘陵地貌,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花岗岩浆侵入县内北部、东部及南部,使地盘隆起,形成北部高、南部低,自西北至北向东南倾斜的山地,后又经河水长期侵蚀,在中部、南部形成了丘陵。县内山地地势起伏大,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座,其中北部53座。洽水镇与阳山县交界的大稠顶山海拔1626米,为全县乃至肇庆市最高峰,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头岳、二岳和三岳连丛并峙。地处中部低丘的县城海拔为52.4~54.1米,县城南部最高的塔山海拔仅253米,比东北部洽水镇石莹村的水田还低200多米。全县有盆地面积710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各镇(乡)均分布有大小不一的盆地,其中西部盆地最大,约400平方千米,怀城盆地、中洲盆地次之。西部盆地为中生代凹陷的红岩盆地,一般由平原、阶地、台地组成,地面坡度一般为5~20度,且普遍有1~2米高的残丘。梁村镇一带为冲积和河谷盆地,大岗镇以残积为主,马宁、冷坑两镇由冲积、残积和洪积而成。盆地多开垦为耕地,西部盆地是怀集县的主要产粮区。全县有丘陵面积1350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8%。除下帅乡、新岗林场外,其他各镇均有丘陵,海拔一般为80~400米。桥头镇的丘陵多属岩溶地貌,为中泥盆纪的石灰岩受侵蚀和溶蚀而成,形成连绵数千米的石山峰林,沿北东构造线分布。桥头镇岩溶石山海拔高度一般为200~400米,且有不少溶洞,洞内景观别致,尤以穿洞燕岩为著。全县有山地面积1500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2%,分布在各镇(乡),主要在县境内东北部和西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运动造成,低山为红色岩系组成,中山为花岗岩、变质岩组成,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713平方千米。县境内,除西部有较大的梁村盆地(属山区小平原)和中部有岗丘、平原相杂的较开阔平地外,其他地方以山地、丘陵为主。山上有许多林木和各种野生动物,地下有多种储量较大的矿藏。
气候特征
怀集县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21.1℃,县内雨量充沛,但年际和月际变化较大,区域分布也不均,具有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年平均雨量约1782毫米,是肇庆市区域雨量最多的县。暴雨(降水量等于或超过50毫米)主要出现在4~6月的前汛期,占暴雨日数的70%。如受台风低压等特殊天气系统影响,在冬季也有强降水出现。累年实测年总日照时数为1319.4~1951.9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60.2小时。在月平均日照时数方面,2月的46.3小时为最少,9月的213.3小时为最多。累年平均地面温度为23.9℃,地温累年极端最高为67.8℃,最低为-6.1℃。累年平均霜日为9.1天,累年平均无霜期为310天。实测累年平均地面气压为1006.9百帕。怀集县远离海边且是山区,即便受台风影响也没有大风天气,但受强雷雨或飑线影响时会有局地阵性大风出现。大风一般出现在夏秋季节。累年平均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范围为77%~83%。县内空气湿润,但在地域分布上,以北部林区湿度最大,南部中部次之,西部略小。年平均雷暴日数为89.7天,雷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4~8月,3月和9月次之,11月至次年1月也有出现。强雷暴出现时,常有雷电灾害和降雨。
县名由来
怀集县名由来,始见于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据《怀集县志》(清乾隆本)载,怀集县名由一说县城以西有怀高岭而得名;一说县城西部有“怀溪水”,沿其意而称;一说县域内民瑶杂居,欲长民者绥怀而聚集。学者以后一说为最符合历史实际。
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怀集县较有名的文人作品包括:明朝梁允玳的《花石洞志》,梁方图的《五经要旨》《家礼四训约要》,清朝梁昆的《真愚草》,高仁山的《麟冈诗草》《燕岩记》,成子刚的《确园集》,郭清的《怡园诗草》。20世纪20年代,梁一柱等革命知识分子在省内外的报纸杂志先后发表了许多进步文章。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创办《怀集日报》。抗日战争时期,以学校师生为骨干的抗日文化团体空前活跃,他们运用话剧、漫画、诗歌进行宣传,推动抗日救亡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全县共征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852条,重点立项普查44项。其中“贵儿戏”“龙鱼舞”“春牛舞”列入省非遗名录,“凤舞”“壮狮舞”“徒手攀岩”列入市非遗名录。“壮狮舞”入选《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全集》,“贵儿戏”入编《广东省珍贵戏曲大典》。县博物馆收藏有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的敕命一轴。
视频
怀集县举行第二届品茶节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