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怡賢親王墓是位於中國河北省淶水縣東營房的清朝墓葬,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主為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怡賢親王)。此前,怡賢親王墓於1982年7月23日入選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簡介

怡賢親王墓位於保定市淶水縣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鎮東營房村西雲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該陵寢也叫十三爺墳。

怡親王胤祥,生前謹慎忠誠,實心任事,勤奮奉職。雍正帝繼位後,加封胤祥為總理事務大臣,後晉封為怡親王,先後總理戶部三庫,總理戶部等重任。雍正三年,他曾總理京畿水利,對於防治防治河患、開闢營田,成績頗多,而屢受恩賞。雍正八年,皇帝又來親書「忠敬誠直,勤慎謙明」匾額予以褒獎,當年又加封為首任軍機大臣,深受雍正的依賴和器重。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怡親王胤祥和總督高其倬奉命為雍正皇帝選陵。選中易州境內泰寧山(後改為永寧山)的太平峪,(即現在易縣清西陵泰陵陵址)。奏稱:「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寧山太平峪,為『萬年吉地』,實乾坤聚秀之區,陰陽會合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閱後大悅:「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遂決定將陵寢建造於此。遂降旨對怡親王胤祥嘉獎,賜其距雍正泰陵東北面六十華里處一塊「平善之地為墓地」,即現在的淶水縣東營房村雲溪水峪——怡賢親王園寢。

歷史沿革

怡賢親王墓位於淶水縣東營房村西南,是清康熙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的陵寢。園寢南、西、北三面丘陵環抱,東西為平原,內有雲溪水蜿蜒流過,稱為雲溪水峪。墓占地面積達600餘畝。

陵寢在雍正八年建成後,為守此陵,清政府在此設水東營駐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二員,並設園寢護衛軍,東西兩個營房。東營房駐馬步軍兵,西營房駐護陵旗族員。清盛時期,園寢範圍皆為禁地,護衛森嚴,權重勢大。

此墓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是雍正在位前後最忠實、最得力的助手,被雍正封為怡親王,領戶部,曾疏浚京畿河渠,開拓荒地數千里,因治理京畿有功,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雍正八年(1730年)病逝,諡為賢,雍正為之輟朝三日,命享祀太廟,遂建園寢。1934-1936年間,整個園寢被當地軍閥和地方官吏所破壞。

規模宏大的怡賢親王園寢,1935年被宋哲元派往淶水的縣長王作舟及帶來的一營軍隊,監押80多名盜墓犯公開施工,將墓內所有隨葬的珍寶洗劫一空[1]。(1925年,鎮威軍第一軍副軍長馬瑞雲強行砍伐了怡賢陵龍崗上的松柏林,把伐來的樹木運到各村強行拍賣。據目擊者稱,這些樹木賣得的銀洋足足裝了一大車。後來有人把消息透露給駐高碑店的另一支軍閥隊伍。正當馬瑞雲把賣樹的贓款運往高碑店火車站時,被石友三的三十五帥大刀隊截獲。)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時期,繼續遭破壞,地面建築全部平毀。所以,目前怡賢親王園寢只有荒冢坑一個,古墓遺蹟已片瓦無存。這座清代王公最大的陵墓,現只有碑、橋、牌樓、華表等倖存下來。

布局構造

胤祥園寢坐西朝東,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雖不高峻,卻十分青秀。神道竟長達3華里左右,神道最前方是神道碑,龍首龜趺。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和碩怡賢親王神道碑」17個大字,一邊是漢字,一邊是滿文。

園寢處於丘陵地帶,三面環山,依山傍水,林木豐茂,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園寢背西向東,占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全部建築物30餘座。建築用料全部採用紅磚綠瓦,其規模浩大,布局嚴謹,工藝精湛,氣勢宏偉。周圍松柏參天,濤聲瑟瑟,莊嚴肅穆,華貴典雅。在清代王陵中獨樹一幟。整體布局自東向西依次為:三華里神道,沿神道依次為神道碑亭、火焰牌樓、五孔石拱橋、四柱三門石牌坊、平橋、華表、元寶山、僂佝橋、三孔橋、神道碑亭、神廚庫、井亭、值班房、月台、宰牲亭、朝房、宮門、南北焚帛爐、隆恩殿、寶頂等[2]。神道兩側松柏參天,園寢四周環以綠瓦紅牆。

神道以西為火焰牌坊,三門四柱,全為石制,每門的上額枋上正中有一個火焰寶珠。火焰牌坊後是五孔拱橋一座,過了五孔橋就是石牌坊,三門四柱七樓,石牌坊建造得極其精美,可以與清東陵、清西陵二陵的石牌坊相比,在清代王爺墳中有兩座牌坊的也為數不多。

牌坊再往西有擎天柱一對,分列兩旁。擎天柱即華表,此擎天柱與皇帝陵的大碑樓的擎天柱有所區別。皇帝陵的華表,柱身上盤繞着一條雲龍,須彌座環以石欄杆。而怡親王園寢的擎天柱,柱身雖然也是八棱的,卻是每面各雕二條龍,上面的龍頭朝上,下面的龍尾朝上,龍頭又抬起。柱身上有8個側面,共雕16條。石座周圍也無石欄杆圍繞。原來華表後還有神道碑亭一座,上刻雍正御製碑文,在清代王爺墳中一個王爺有兩座馱龍碑僅此一處。亭後還有神廚庫、井亭、值班房、月台、朝房、宮門、南北焚帛爐、大殿、殿前石雕麒麟一對,大殿後為圓形寶頂。

園寢周圍還有八旗駐軍守護。

視頻

怡賢親王墓 相關視頻

走進萬里長城-8怡賢親王墓
怡親王十三王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