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供给
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西方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一般地,整个社会某一时期提供的总产出即该时期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也即各种生产要素相应地得到的收入 (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 的总和。 [1]
一是由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等行业提供的产品,也包括由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银行保险、商业、服务业等行业提供的服务,即国内生产总值。 二是由国外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即商品和劳务输入 [2] 。
一个国家的生产者依据一定的价格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愿意生产出来并通过市场反映出来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总供给水平相对于总需求水平而言,它代表一个国家满足总需求水平的总产出能力的大小。其事后指标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水平来衡量。在资源约束型经济中,总供给水平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在需求约束型经济中,总需求水平则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决定因素。在短期内,总供给或总需求都可能出现过大的现象。当总供给过大时,会出现通货紧缩、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负面症状,短期内需要采取措施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过大时,会出现通货膨胀、泡沫经济等负面症状,短期内就需要采取措施抑制总需求。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是协调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使其基本平衡。 国民经济的总生产能力或充分就业产量。总供给的组成成分有:消费,指国民收入预算中的消费收入; 储蓄,指国民收入中不被用于消费的部分: 政府收入,指一定时期政府各种收入的总和。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收入。凯恩斯主义认为,国民收入的均衡必须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凯恩斯主义本质上是萧条经济学,在萧条时期,社会产品处于过剩状态,总的倾向是需求不足,因此主要是调节需求,供给一方是消极的。但在通货膨胀时期,社会总需求旺盛,供给相对不足,这时,调节总供给就有了突出意义。美国的供应学派就以调节总供给为主要管理手段。 宏观经济分析中使用的概念。指一定时期(如一年)一个国家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货物和土地)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与总需求相对。总供给,可以从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从实物形态上看,总供给等于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个国家所有生产部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总量,亦即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来看,总供给等于一定时期(如一年)一个国家所有生产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动的价值总额,亦即国民生产总值。在西方经济学中,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被视为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用公式来表示就是:Z+Y=C+I+G+X。(其中Z代表进口,Y代表商品和劳务的总量,C代表消费需求,I代表投资需求,G代表政府购买,X为出口)上述公式的含义是:整个经济的全部产品供给量(包括国内生产量Y和进口量Z)即总供给,必须同家庭、企业、政府、国外等方面的总需求量完全相等。在西方经济学中,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还可以转换成下列公式:总收入=总支出。总收入就是总供给。总支出就是总需求。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总收入包括工资收入、利息收入、地租收入和利润收入。用公式表示就是:C+I=C+S(其中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 一个国家的生产者依据一定的价格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愿意生产出来并通过市场反映出来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在资源约束型经济中,总供给水平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在需求约束型经济中,总需求 水平则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决定因素。 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的商品和劳务的产出能力。西方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一般地,整个社会某一时期提供的总产出即该时期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也即各种生产要素相应地得到的收入 (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 的总和。
目录
评价
经济中能用于满足总需求的产品与劳务的总供给量。总供给包括国内生产的产品与劳务和进口的物品与劳务。在凯 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中进行短期分析时,假 设总供给是可以适应总需求而无限增加的。 一个经济(或国家)中 各企业所愿意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它取决于该经济中可供利用的资 源状况、技术水平和价格水平等因 素。由于总供给等于各种生产要素 供给的总和或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的总和,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 产要素收入(工资、地租、利息和利 润)的最终去向来衡量总供给的数 量,即总供给包括:消费、储蓄和政府 税收三个主要项目。通过比较总供 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可以判断国民收 入的决定及变化趋向: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会引发生产能力的浪费和失业, 国民收入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总供 给小于总需求能够促使国民收入的 向上调整,但会引起物价上涨甚至通 货膨胀;只有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才能实现国民收入的均衡稳定增长 [3] 。
视频
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