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老城素描(甘茂華)
作品欣賞
恩施老城素描
也是個邊城,美麗而不富饒。
依傍着清江而孕育發展起來的恩施城,傳說是春秋戰國時期巴人聚居所在地。
山水清奇,土石溫潤,小城便坐落在湘鄂川黔銜臨的山谷里。
靜幽幽的,清秀秀的,養在深閨人未識。
老城牆還在。原來東南西北各一座城門,如今只剩下兩處了。
城門是拱形的圓弧,巴人土著極喜歡貼着圓弧,擺出各種姿勢照相。
每天拂曉,便有許多城郊農民,挑着新鮮蔬菜,穿過城門洞來。趕場的,熱鬧得很。
菜市上呢,大木腳盆的清水裡遊動的滑溜溜的黃鱔,竹簸箕裏白毛蓬蓬的霉豆腐,去殼的螺螄肉粘粘的嫩嫩的,火烤的蕎麥粑粑又黃又香,山里什麼麂子肉、狗肉、野雞肉都被煙火熏幹了,擺在地攤上由你挑選。
若要碰得巧,還有長得像嬰兒似的娃娃魚賣。據說這種東西現在不准捕獲了。無奈總有貪錢的人,也有貪吃的人,雙方悄悄地做成生意,結果是娃娃魚越來越稀罕了。後來,有人工養殖的娃娃魚,於是皆大歡喜。
早年,老城的房子大多是木質結構的樓房。或依山而建,或沿河而立,多是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養牲口,極實用的。
吊腳樓風格獨特。黑瓦挑起翹翹的屋檐,紅漆窗欞上糊着白而薄的皮紙,窗下掛幾串麻線穿的紅辣椒,走馬轉角似的木廊好有味道。那幾根做吊腳的木柱子,像踩高蹺似的戳在那裡,顯得孤單單的古老、寡淡淡的憂傷。
當然,現在多半是鋼筋水泥預製板的結構了。不過,在恩施城內尋尋覓覓,總能品出好些古香古色。
驚蟄前夕,時興「攔社」。市民們畫灰於地,像弓箭的形狀,說是射蟲。社日,先吃社飯——用臘肉丁、豆腐乾、混合野生蒿菜而做成的糯米飯。嚼起來糯滋滋的,吞下去滿口清香。頗有點思祖之幽情。後來,清明節,便是上墳。家家的男女老少紛紛出城上山了。細竹竿上懸掛着紙錢,插在墓上,謂之標墓。兒孫依次下跪磕頭,燃香啦、祭酒啦、燒紙啦,只聽得墳園裡大大小小招魂幡,被三月風吹得嘩啦啦響。烈士陵園則擠滿了英俊少年,模樣端莊的女教師在給孩子們講崢嶸的歲月。
據說古代清江通船,直達長江。我讀小學時,還看過清江上龍舟比賽。擂鼓的,划船的,只在腰上圍塊布,連短褲也不穿。船頭一律豎着月牙旗,旗上標明競賽單位。那兩岸密密麻麻都是看熱鬧的人。兒童們額頭上點着雄黃,跳起來往江里甩粽子。助威吶喊如山崩地裂,整整要爆騰半個月。那首「龍舟鼓響又端陽」的詩,我至今讀來,還能從中感覺到那份已經遙遠了的稚趣。
山中多雨季。於是,六月六,曬衣服。接下來是,九月九,喝老酒。十月二,迎城隍。轉眼入冬了。十二月八日,家家戶戶熬臘八粥。除夕之夜,燒起大盆大盆木炭火,辦十大碗酒席,放五千響爆竹,全家人通宵達旦、團年守歲。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小城人就這樣過日子。
山中日月長,老輩子愛擺古,盡擺那些陳穀子爛芝麻。擺陳誠在恩施龍洞下過棋啦,葉挺在恩施書院種過菜啦,賀龍在恩施南門外牽騾子運過鹽啦,這都是文的。還有武的,擺土匪馬玉池捉住共產黨就開頂「點天燈」啦,棒老二攔路搶劫「挖心肝」啦,鎮壓反革命時一船一船的人運到河對岸槍斃啦,擺得眉毛鬍子簌簌發抖,嚇得那班穿開襠褲的細娃夜裡做惡夢,在床上任意「畫地圖」。
於是,轉天清早,沿着石板街木板房那走馬轉角式的樓欄上,便搭起尿濕的被子或床單,飄飄揚揚,如萬國旗一般。同時便響起山里女人辣椒般冒火的嗓音:背萬年時的!砍腦殼的!苕貨!發癲病!罵得字正腔圓好清脆。
小城最難過的是夏天。山圍得緊緊的,像蒸籠。吃罷夜飯,早早地在街門口潑一盆涼水,或擺張竹床,或下扇門板,搖着蒲扇在露天裡歇涼、睡覺。如是連陰天,毛毛雨下個不停,板壁房就潮氣很重,棕繩製作的繃子床就變得軟塌塌的,兩口子只好窩在床中間往下墜,搭手搭腳的,累出了一身黑汗。古城古風,也傳之久遠了。
的確小城不起眼,遠天遠地的,邊邊角角的,沒啥吊人胃口的故事。
說是城,而且叫市,算不算得上呢?
或許是故鄉,我卻始終不敢淡忘。
我常在那薄霧流動的黎明,在那染着胭脂,在那清明雨飄飄灑灑時,在那梧桐風斷斷續續時,便會清晰地想起老城老街的春夏秋冬……
哦,小城!我漫步在你的十字街頭。我不去想背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我是個土著,唱給小城的只能是山歌。你喜歡嗎?
作者簡介
甘茂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知名散文家,詞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