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驚蟄 | |
---|---|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太陽到達黃經345°時。
節氣來由 [1]
驚蟄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漢景帝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歷。「啟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歷的時候。
氣候特點 [2]
驚蟄節氣的到來標誌着仲春時節的開始。在驚蟄節氣之前,氣候還是比較寒冷的,動物躲在土中冬眠,不吃不喝,稱為「蟄」。到了三月初,天上的春雷驚醒了蟄伏的動物,稱為「驚」。所以說,每逢驚蟄時節,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春雷滾滾,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播種的季節。
驚蟄時節最明顯的氣候特徵就是,氣溫回升迅速,雨水明顯增多,農忙時節真正開始了。在驚蟄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在13℃左右,跟雨水節氣相比,升高了3℃以上。
節氣習俗 [3]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祭拜雷公
過去老家不少村子裡都有銅器社,到了驚蟄日這天,自發組織起來的農人們敲鑼打鼓,熱火朝天打銅器,震耳欲聾的擂鼓聲與轟隆隆的雷聲頗有幾分相似,故而這些鄉間的娛樂活動也被農人們視作是祭拜雷公。
祭白虎
祭白虎主要在廣東一帶。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動物。
一方面它兇猛無比,能夠辟邪,因而古書說:「畫虎於門,鬼不敢人。」同時老虎是食肉動物,經常會殘害家禽家畜和人。廣東人認為,蟄伏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 開始覓食,這時候白虎也會從山中出來覓食,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驚蟄這天祭白虎。
打小人
驚蟄節為什麼要打小人呢? 打小人源於驅蟲。 春雷驚醒了害蟲,每到這一天,農戶就要拿着掃帚到田間舉行掃蟲儀式;同時還要手持清香、艾草,熏家裡的每個角落,希望能夠驅走蛇、蟲、蚊、鼠等。打小人就 源於驅蟲。人們認為小人就好像害蟲,驚蟄後也開始出來活動。到廟裡打小人,就可以把小人、惡鬼等統統趕走,一年中都會順順利利,不受小人的糾纏。打小人一 般是拿拖鞋用力拍打地上的紙人,打完後還在紙人身上踩上幾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