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因素
内容
情境因素包括人际间的交往距离、交往频率、交往中的集群性和个体的情绪体验等等。 [1]
(一)时空距离
时空距离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如果其他一切条件不变,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一般说来,与自己的同学、同事、朋友、同乡、近邻等接近的机会多,交往的机会多,就容易产生好感和建立友谊。
1.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凡是地理位置相对接近者,自然容易激发人际交互关系。距离的远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尤其在一些被自然地理区域隔开的住宅区里,表现得更加明显。与距离较远的人,其形成或继续保持友谊就显得比较困难。
为什么邻近性能产生喜欢?其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熟悉,同时简单的人际互动也会提高彼此间的好感。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最简单的解释认为“离得近的人会比离得远的人更有用”。因为离得近,接触交往的机会多,刺激频率高,选择朋友就比较容易,一个人和我们住得越近,我们就越能了解他,也就越能成为朋友。我们认为,人们对连续相互作用的期望也是一个因素,如果有人住在隔壁,我们会经常接触他、碰到他,所谓“抬头不见低头见”,就努力想让接触愉快一些,于是总是试图说服自己,这个环境是令人愉快的,这个人是令人喜爱的,至少不特别让人难受。如果人们期望和邻居保持友好关系,就会对邻居作出积极性评价,夸大邻居的积极品质。对邻居来说,这样的交往者是富有魅力的。同时,由于经常接触,互相了解,容易预测他人的行为,因此能常常发生适宜的反应,促进相互关系的发展。另外,根据人们的经验,在交往时距离接近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使双方不会感到个人负担过重。随着交往机会的增多,相互熟悉程度的提高,彼此互有好感,人际吸引就会增加。
最后,人们应当注意到,距离并不是形成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西方心理学家在人际吸引的研究领域中,夸大物理距离的影响力,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我们认为,它只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众多因素之一。
2.交往频率
交往频率是指人们互相接触次数的多少。一般说来,人们彼此之间交往频率越高,刺激对方的机会越多,“重复呈现”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较亲密的关系。交往的频率增多,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有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感觉。对素不相识的人们来说,交往的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初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有些心理学家对此问题也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们以尝试某种饮料的适度为借口,要求互不相识的女孩子去不同的房间走动,使她们有不同次数的见面机会。实验要求她们在见面时不许谈话,然后实验者要求她们评定对不同对象的喜欢程度。结果表明,相互见面次数的多少与相互吸引的程度有正相关。见面的机会多,相互喜欢的程度就大。
然而,应该认识到上述心理学家的研究过于夸大了交往的频率对吸引的作用,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交往的次数上,重视交往的形式,而忽略了人们之间交往的内容、交往的性质、交往的动机,这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人们彼此之间交往的内容等常常比次数更为重要,对于具有一定知识修养的个体来说尤其是这样。
(二)结群或集群性
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从人类社会诞生那时起,人们就开始结成群体进行活动,共同努力奋斗来获得大自然的庇护,满足生存、安全和归属的需要。因此,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麦独孤(W.McDougall,1908)认为人有群居的本能,并把它解释为是由生物遗传特性所决定的。当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结群的需求确实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不仅人类如此,其他动物也是如此,不过人类的这种需求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喜欢社交,有些人喜欢孤独,有些人喜欢活动,有些人喜欢静坐。这样,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在不同的时候和场合所表现出来的结群需求也就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出来的人的结群性远比动物的结群性来得高级复杂。
人的需要是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动机,是行为的先兆。因此,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两人的物理距离比较接近,而且交往者又有这种结群的需要时,交往的机会便可大大增加,双方都表现出交往的渴望、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在交往过程中热情地应答对方,使对方也沉浸在交往的热烈气氛中,这就容易使人际关系显得轻松、愉快、和谐融洽。反之,如果双方无意进行接触,虽然距离很近,也会因擦肩而过而错失良机,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三)情绪体验
在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情绪体验也是导致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体验着重表现于交往者对交往对象的态度上,如印象的好坏,个人的喜恶、情绪的状态等等。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在很多时候影响人际吸引(nSBerry & LSHansen,1996)。总之,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以及能给我们令人愉快或惬意体验的人。
克洛拉和拜恩(1974)用实验研究证明:个体的情绪体验乃是决定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凡是能给人们带来不良情绪感受的则会形成嫌恶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的存在能使别人感到快活舒适,你就会喜欢这个人,而那些使你感到生气、焦虑厌恶的交往对象,就会引起你的反感而不喜欢他。
个人的情绪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特别是交往情境因素会左右我们的体验,而这些情绪反应又影响到人际间的吸引力。个体的情绪体验确实影响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虽然这种评价有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人们的确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评价,对交际者进行选择。问题在于我们应该进行适当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尽量能客观地评价交往对方,例如,一般地,我们都喜欢整天嘻嘻哈哈、欢欢乐乐的乐天派,从他们那里我们得到情绪的感染,感到轻松、愉快。喜欢和他待在一起,这样的过程经过不断强化,从而增加他们的吸引力。一旦碰到一个悲伤、忧愁和焦虑的人,整天垂头丧气、无精打采,“阴云密布”,我们也会受到感染,从而退避三舍,丧失与他交往的动机。可以说,积极情感导致对他人的积极评价(喜欢),而消极情感导致消极评价(厌恶)。(J.P.Dovidio,etal,1995)对于激不起我们情绪共鸣的人,对我们也产生不了吸引力。因为“积极的情绪能使个体寻找和探索环境的新奇方面,消极的情绪造成警惕性提高和必要时撤退”。(J.T.Cacioppo & G.G.Berntson,1999)因此,可以说,交往动机决定交往行为,交往中的情绪体验决定交往结果。西方心理学家进行的实验研究,往往把两者对立起来,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影响
对人的知觉而言,情景因素是否对人的知觉产生影响,一方面取决于情景因素的性质与特征,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情景因素与被知觉者、知觉者的关系。对于知觉者来说,首位因素、就近因素和末尾因素容易对知觉者产生影响,而其他因素对知觉者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对于被知觉者而言,与被知觉者相似性越高或者差异性越大,则影响也就越明显。 [2]
视频
情景意识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