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
图片来自整骨院

感觉障碍(sensation disorders)指在反映刺激物个别属性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异常。常见的感觉障碍有:①感觉过敏: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异常增高。②感觉减退和感觉缺失: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下降。③感觉倒错:对外界刺激物的性质产生错误的感觉。④内感性不适:对躯体内部刺激产生异样的不适感或疼痛。[1]

有关感觉障碍的脑机制的心理学研究,肯定了人类大脑皮层中央沟后部区域的损伤与感觉障碍的发生有关。感觉障碍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会发生广泛的影响,并可由此造成知觉障碍,使运动反馈信息紊乱而导致运动功能失调。在临床上,神经病和精神病都可有感觉障碍症状,前者更为多见。治疗应找出引起感觉障碍的原发疾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目录

病因及常见疾病

1.末梢型感觉障碍

常见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挠神经损害时,以及末梢神经炎、中毒性神经炎、代谢性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等。

2.后根型感觉障碍

常见于椎间盘脱出、脊髓外肿瘤、脊髓空洞症、外伤等。

3.脊髓型感觉障碍

常见于横贯性脊髓炎、脊髓肿瘤、髓外肿瘤、外伤、脊髓血管病、脊髓压迫症、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空洞症、视神经脊髓炎等。

4.脑干型感觉障碍

常见于脑干血管病、脑干肿瘤、脑干炎、先天性畸形、桥脑小脑角病变等。

5.丘脑型感觉障碍

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癫痫等。

6.内囊型感觉障碍

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等。

7.皮质型感觉障碍

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顶叶癫痫感觉型癫病发作、炎症、外伤等。

8.腺病型感觉障碍

常见于精神创伤、精神刺激的过度敏感者。

鉴别诊断

1.特殊感觉

包括嗅觉、视觉、听觉、味觉、前庭觉或平衡觉。

2.一般感觉

(1)浅感觉指来自皮肤黏膜的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是指来自肌肉、肌健、骨膜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3)复合感觉(皮质感觉)包括形体觉、定位觉和两点辨别觉,复合感觉一定在深、浅感觉正常时才能检查。

3.内脏感觉

为植物神经所传导,如饥饿、恶心、内脏绞痛等。

检查

1.体格检查

感觉的检查在神经系统疾病检查中繁琐而又容易发生误差,要求耐心细致、有时须反复核查。检查要求患者的精神状态良好、意识清醒,对检查能有正常表达的能力。检查前要让患者了解检查的方法和意义,争取患者的充分合作。检查时均请患者闭目或遮住检查的部位。检查的顺序一般从感觉缺失区查至正常区。检查中注意左右侧相应部位和远近端的对比,必要时重复检查。感觉障碍宜用图表和人体轮廓图记录,以便重复检查时对比参考。需要区分感觉障碍的类型,如传导束型、节段型、神经根型或末梢型等,以及感觉障碍的程度。过度疲劳可使患者感觉阈增高。一次检查时间不应过长,必要时可分几次完成检查。

(1)浅感觉检查

①触觉用棉絮在皮肤上轻轻擦过,在有毛发覆盖的区域可轻触其毛发。

②浅痛觉可用普通的针灸针或叩诊锤柄端小针轻刺皮肤,嘱患者在感到微痛时作声,并确定患者感到的是痛感而不是尖物的触觉,必要时用针的尖钝两端交替刺激以核实。如发现有浅感觉异常的区域,需行多方向检查核实范围。③温度觉用装有冷水(5~10℃)及热水(40~50℃)的试管,交替接触皮肤,由患者报出冷或热。

(2)深感觉检查

①关节位置觉检查者被动活动患者的关节,询问患者其肢体所处的位置。检查者也可将患者肢体摆成一种姿势并保持,并嘱患者对侧肢体模仿。

运动觉检查者轻轻移动患者的手指和足趾,请患者说出移动的方向。移动幅度约50上下,发现障碍时再行加大。注意检查者的手指要放在移动方向的两侧,动作要缓慢,否则患者可能以压觉间接判断指趾移动的方向,造成运动觉无障碍的假象。

振动觉用振动着的音叉柄,通常为128Hz,置于患者的骨突起处,询问有无振动感觉。注意感受的时限,两侧对比,也可交替使用振动和不振动的音叉,检查其辨别辩别能力。

压觉用钝物交替轻触和下压患者皮肤,嘱患者鉴别。

⑤深痛觉挤压肌肉或肌腱,也可压迫各主要神经干,询问患者有无痛感,观察其有无痛苦表情。

(3)复合感觉的检查

①定位觉患者闭目,检查者以手指或笔杆等轻触患者皮肤后,患者用手指点出刺激部位。

②两点辨别觉患者闭目,用特制的钝角两脚规,将其两脚分开到一定距离,接触患者皮肤,逐渐缩小距离。如患者仍感到两点时再缩小距离。正常时全身各处敏感程度不同,指尖最敏感,背部、股、腿处最差。正常时指尖2~4mm,手掌8~12mm,手背2~3mm,前臂和上臂7~8cm。

③形体觉患者闭目,将物品如钢笔、钥匙、硬币等置患者手中,让其只能用单手触摸,之后说出物品名称,可左右分别测试。④重量觉用重量相差至少一倍的两物体先后放入一侧手内,请患者区别。可两侧对比,有深感觉障碍时此检查无意义。

2.辅助检查

根据感觉障碍的部位分布、性质等选择合适的检查,末梢型感染障碍应选择肌电图、腰穿脑脊液动力学检查及常规检查,必要时应做神经活检;后根型和脊髓型应根据感觉平面选择脊髓CT或MRI、腰穿脑脊液检查、脊髓血管造影等;脑干型、丘脑型、内囊型、皮质型等应选择脑MRI、脑电图、脑血管造影等检查;躯体形式感觉障碍应从心理方面着手检查。[2]

治疗

根据引起感觉障碍的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