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振動覺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目錄

名詞解釋

振動覺位於觸覺和痛覺之間的中間位置,多數情況下,也有一些學者將振動覺直接歸為觸覺。振動覺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吃花椒時的那種麻的感覺 ,所以振動覺有時又可以歸為一種痛覺。感覺可以劃分為淺感覺和深感覺,而振動覺就是深感覺之一。振動感受性有一定的頻率極限。

有一定的頻率極限

振動感受性有一定的頻率極限。振動刺激低於或高於一定頻率,將不引起振動覺,其下限為10~18赫,上限在650~8000赫之間。振動覺的強度絕對閾限依賴于振動頻率,也隨刺激器接觸皮膚的面積大小及身體部位而不同。這種閾限值是以皮膚位移幅度的對數數值(分貝數)來表示的,一般以1微米為參照。根據現有的材料,在10~1000赫的頻率範圍內,多數頻率的絕對閾限值在5分貝和-20分分貝之間,但也有高達30分貝以上或低至-30分貝以下的,在上述頻率範圍內,絕對閾限曲線呈U形:在40~50赫時,閾限比較高,然後隨着頻率增高而逐漸降低,到250赫左右到達最低點,此後閾限又隨頻率的增高而上升。無毛髮皮膚的閾限值在不同頻率上均低於有毛髮皮膚。因此,有人將這個絕對閾限曲線分為低頻段和高頻段。並推想可能存在着低頻和高頻兩種振動感受器。

空間和時間總合的效應

振動感受性具有空間和時間總合的效應。如果振動刺激作用於皮膚的面積增大,強度絕對閾限將下降,出現空間總合。同時刺激兩個鄰近的皮膚點或身體的兩個對稱部位,也會出現空間總合。在一定範圍內,隨着振動刺激的作用時間增加,強度絕對閾限下降,出現時間總合。但振動刺激的長期作用可導致適應,使振動感受性降低。與觸覺適應相比,振動覺的適應過程較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