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陽腔
弋陽腔亦稱弋腔,俗稱高腔,是一種古老的戲曲聲腔。元末明初時宋元南戲流傳到江西弋陽一帶,與當 戈陽腔地語言、民間藝術相融合而產生的。弋陽腔是明代戲曲中的四大聲腔之一,形成於江西東部一帶。其特點表現為:保留了徒歌與幫腔,出現了滾調,曲牌聯套具有民間音樂的靈活性和隨意性。明代以來,弋陽腔流傳到全國許多地方,並與當地的方言上語、民間腔調相結合,形成了川劇、湘劇、贛劇、婺劇、潮劇,安徽的四平腔、福建的閩劇、江蘇的淮劇等許多新的地方劇種。[1]
弋陽腔 | |
---|---|
弋陽腔是明代戲曲中的四大聲腔之一 |
目錄
簡介
弋陽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在中國戲曲史上,曾與海鹽腔、崑山腔、餘姚腔齊名,被稱為"四大聲腔"。弋陽腔是南宋末年,興起於浙江的南戲經信江傳入江西,在弋陽地區結合當地方言和民間音樂以及地域民俗相融合、"輾轉改益"滋生出的一種全新的地方腔調,因發源地而得名"弋陽腔"。
弋陽腔以弋陽為中心,主要在江西省內的貴溪、萬年、樂平、鄱陽、浮梁、上饒等一些地區傳承延續,明代前中期曾流布及於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及北京等地。
弋陽腔屬於南戲範疇。是在南戲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劇種。據清代乾隆版《弋陽縣誌》載:"考祝允明《猥談》,南戲出於宣和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今遂遍滿四方,輾轉改益,如餘姚腔、海鹽控、弋陽腔、崑山腔"。
產地 弋陽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它源於南戲,產生於弋陽,形成於元末明初。
弋陽位於贛東北的信江中游,舊屬廣信府,東漢建安15年(210)開始置縣,地處閩、浙、皖、贛的交通要道,素有江東望鎮之譽。南宋中期,勃興於浙江的南戲,經信江,傳入江西,在弋陽地區以佛道故事為核心,融南曲戲文與當地音樂於其間,"輾轉改益",於元末明初孳乳出一種新的地方劇種,時稱弋陽腔。與崑山腔、餘姚腔、海鹽腔並稱四大聲腔。
發展 弋陽腔也叫弋腔,又稱高腔,是我國地方戲中著名四大聲腔系統之一,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源於南戲,產生於弋陽,形成於元末明初,有"南昆北弋"之稱,對京劇、川劇等四十四個劇種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由此形成了中國戲曲高腔體系。
中國有11個省的高腔劇種與弋陽腔有淵源關係,當今著名的"京腔"就是在弋陽腔基礎上,融合其他聲腔發展演變後形成的。弋陽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動作大,身段嚴謹、場面熱鬧,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適合民間演出。
藝術形式
明清時代弋陽腔的創作,有一部分直接來自宋元的南戲,如《琵琶記》 、《幽閨記》、《白兔記》等等。[2]
但弋陽腔藝人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藝術表現才能進行了加工和創造。還有一部分則是依據歷史故事或說唱、傳說改編創作的,如《易鞋記》 、 《金鐧記》 、 《破窖記》 、 《珍珠記》等等。
其中,《易鞋記》通過程鵬舉與白玉娘的愛情故事反映了外患頻仍的明代中葉人民在動亂中的痛苦遭遇; 《金鐧記》則歌頌了楊六郎、焦贊等民族英雄,痛斥了王欽若等民族的敗類;《破窖記》則以相府小姐劉千金與落拓秀才呂蒙正的愛情故事批判了嫌貧愛富的思想,都有一定的意義。但是這些作品中,也都有程度不同的糟粕,例如《破窖記》雖然批評了宰相劉懋的嫌貧愛富,但處處為他開脫,這樣就削弱了作品的社會意義。明嘉靖以後,弋陽腔仍活躍在弋陽、貴溪、萬年、樂平一帶,但到了明清之間、民國以來,由於國民黨反動統治,農村經濟急劇破產,到解放前夕,名震一時的弋陽腔在僅存的班社裡幾乎成為絕響,眼看這個古老的劇種就要滅亡了。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大力組織弋陽腔的搶救、發掘和整理工作,使弋陽腔從瀕臨絕跡的危境中重獲新生,並日益繁榮壯大。
中國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王朝聞先後於1982年9月和1987年6月兩次赴弋陽縣考察弋陽腔,觀看了弋陽腔劇團排演出折子戲《荊釵記見母》後,他讚譽道"該劇具有催人淚下的藝術感染力"。弋陽腔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把"唱"和"念"兩者結合起來,創造了"滾調",風格粗獷,氣勢豪放。弋陽腔這一變化,有力地突破了傳奇形式的文學體裁唱詞格式和曲牌套音樂結構的嚴格限制,為弋陽腔增添了新的活力。弋陽腔《還魂記》就是當傳統曲牌限制藝術形象塑造時,曲作者在"滾唱"方面的大膽創新。該劇1960年被搬上銀幕後,名聲大噪,從而被譽為"秀、美、嬌、甜"的弋陽雅調。
流行原因
弋陽腔流行的原因有三點:第一,它繼承和發展了南戲演唱時那種"隨心令"、"順口可歌"的民間藝術創作的傳統。雖也演唱曲牌,但它不像崑山腔那樣格律謹嚴,靈活性很大。第二,弋陽腔可採用方言土語,使它每到一地能與當地語言、語音逐漸結合,而成為地方化的聲腔。第三,弋陽腔對崑曲等傳奇劇本一向採用"改調歌之"移植上演的做法,加入"滾"的表現手法,插入通俗的韻文、散文,使觀眾更易理解。
影響
弋陽腔對中國後來許多地方的戲曲劇種都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據建國後不完全統計,
全國有十四個省、市的三十多個地方戲曲都與弋陽腔有着淵源關係。如:河北的梆子、山西的秦腔、四川的川劇都是弋陽腔的支脈。弋陽腔在演唱形式上與風格上,獨具自己的特色。它以徒歌的形式乾唱,既不用絲竹也不用管樂器伴奏,鑼鼓伴奏只為演唱擊節,同時用以渲染舞台氣氛。弋陽腔中大鼓大鑼的伴奏與其高亢、激越的唱腔曲調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喧鬧、粗獷的音樂風格;弋陽腔還有"一人唱而眾人和之"的特點,也就是眾聲幫腔的形式。這種"一個啟口,數人接腔"的形式,隨着演出的需要而得到不斷的發展,它不僅能渲染舞台氣氛,還可以起到加強詞意表達、幫助刻畫人物、描繪劇中環境、鋪陳戲劇情節等作用,因而成為弋陽腔中的一個重要藝術表現手段,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在2004年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交流會議上,江西地方戲曲弋陽腔被公布成為該工程第二批試點,從而填補了江西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的空白。
瀕危狀態
源於非遺大數據平台數百年來,弋陽腔一直是贛東北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美術,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現代藝術品種的不斷豐富,人們審美情趣的不斷變換,古老的戲曲聲腔又陷入嚴峻的困境: 1、弋陽腔得以傳播的載體弋陽腔劇團名存實亡,失去依託的戲曲聲腔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2、弋陽腔傳承隊伍嚴重老化。從全省範圍看,包括省直以及弋陽腔流行地的景德鎮、樂平、鄱陽等縣如今能夠演唱弋陽腔的演員不足30人,編導音樂工作者也僅剩下十餘位,且都花甲高齡,有的還體質衰弱,精力漸退,出現了後繼無人危機局面。 3、弋陽腔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產生的優秀傳統劇目與唱腔曲牌大多散落民間,缺乏整理和挖掘,有瀕臨失傳的危險。 4、弋陽腔在流行地區由於長達二十多年不見與觀眾見面,二十世紀中後期曾經曇花一現的弋陽腔已陷入了被群眾遺忘的尷尬境地。
視頻
參考資料
- ↑ 戈陽腔 有道;
- ↑ 戈陽腔鬥鵪鶉《望江亭》塗玲慧精彩唱段,獨特魅力,令人着迷! 西瓜視頻,發布時間;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