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戎館

圖片來自ltn

戎館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中正路與國華街交會處,是日治時期的戲院,二次大戰後則改稱「赤崁戲院」。赤崁戲院結束營業後,其建物歷經各種店家進駐,2020年重新整修前為康是美黑橋牌中正門市使用,2020年底整修完成後除黑橋牌之外,也有其他品牌進駐。

戎館與宮古座、世界館、大舞臺被並稱為臺南的四大戲院之一。而戎館的「戎」來自日本七福神信仰的「惠比壽」(又寫作作夷、戎、蛭子等等),日治時期臺南的「蛭子座」(舊稱大黑座)也是取名自同一位神。

目录

歷史

戎座、「舊」戎館

日治時期的「戎館」前身為「戎座」,位在今民生路一段。戎座是由小林熊吉所創立,大正元年(1912年)8月17日開幕,為日式木造劇場,且以戲劇演出為主。不過從大正五年(1916年)開始,戎座與臺北的「活動寫真常設館」新高館合作,引進日本「天然色活動寫真株式會社」的電影放映,開始轉型。而關於戎座的經營情況,在大正二年(1913年)便有報導說戎座原本尚可維持,但最近逐漸不支,而一度有跟鄰近的臺南座合併的提議。大正六年(1917年)3月,則又出現將戎座、南座、新泉座合併的構想,而後次年(1918年)10月在臺南的日本人之間則出現成立一間劇場株式會社收購三座,拆毀舊建物後新蓋一間劇場的提議,但11月時又改成不拆毀舊建物而是加以整修。大正八年(1919年)7月,戎座以6千圓賣出並進行第一次改修,同年11月10日重新開幕並表演魔術。不過雖然進行了改修,但最後成立一間劇場株式會社的計畫仍未實行,不過後來南座結束營業,新泉座遭燒毀,新成立的宮古座併購戎座後,臺南的日本人戲院實際上最終仍被整合起來,直到日後臺南世界館成立(1930年)為止。

大正九年(1920年)由小林竹治(來自臺北)接手經營戎座。該年(1920年)6月12日戎座重新開館時,戎座已成為「國際活映株式會社」(國活)的特約活動寫真常設館。而後戎座又成為日本活動寫真株式會社(日活)的特約館。

大正十二年(1923年)1月,小林竹治不再經營戎座,飯島一郎(原戎座辯士)原想接手但不成。飯島一郎後來改租下新泉座,於該年(1923年)2月11日開始經營活動寫真常設館,上映日活的尾上松之助主演電影。另一方面,戎座改由臺北的今福商會經營,完成第二次改修後於同年(1923年)2月16日開館,並與新泉座之間有激烈競爭,甚至有辯士鬥毆的事件[1]。但可能是經營不順,同年夏天經營權又回到小林熊吉手上,並進行戎座的第三次改修。之後戎座主要放映國活的電影,也有放映帝國キネマ演藝株式會社、ユ社的作品。

大正十三年(1924年)2月飯島一郎租借新泉座的租約到期,他與戎座握手言和,與小林熊吉合作經營,並重新擔任辯士。而在這年的2月23日發生大火,錦町三丁目的不少民宅與新泉座均被燒毀,戎座雖未重創,但也受到影響而休業兩天。大正十四年(1925年)3月6日,小林熊吉病逝,之後戎座因經營不理想,在大正十五年(1926年)5月18日起休業兩個月。另外此時戎座所有權轉到小林熊吉友人山口萬次郎手上,不過後來的實際經營者是澤田三郎「吾等の一團」(1926年5月28日開始),這時的戎座主要放映東亞映畫會社的作品。

昭和三年(1928年)8月,宮古座併購了戎座,「吾等の一團」則離開戎座改與大舞臺合作。昭和五年(1930年),開始使用「エビス舘」或「戎舘」的名稱,之所以從「座」改成「館」是在強調其作為「活動寫真常設館」的性質。這一年(1930年)戎館由宮古座會社社員森岡熊次郎經營,次年(1931年)則由另一社員鍾赤塗(鍾塗)經營。併購初期,宮古座標榜為「劇場」,戎館則是「活動寫真常設館」(松竹日活特約),但是大約從昭和六年或七年(1931年、1932年)開始改成由宮古座放映日本電影,戎座則在臺籍社員鍾赤塗經營下引進中國電影放映。鍾家此時也經營著「臺南金重影片公司」以進口中國電影,公司名稱「金重」即來自「鍾」姓。宮古座跟戎館的轉變,一來是由於電影逐漸取代戲劇演出,再來是由於臺南世界館的開幕,遂將電影放映改到設備較新且完備的宮古座以跟臺南世界館競爭。

昭和八年(1933年),因建築老舊而被當局催促改建,於是在田町興建了新的戎館。而很可能是在此一時間點,戎館的所有權移轉給了鍾家,成為臺灣人所經營的戲院。

「新」戎館、赤崁戲院

新的戎館於昭和九年(1934年)開始興建,斥資5萬圓,年底完工後於次年(1935年)1月1日開幕。其所在地點就在臺南世界館對面,可能是要與之競爭而刻意挑選的位置。此時的戎館除上映中國電影外,也會兼放其他類型電影,有時也會上演戲曲,主要客群是臺灣人(本島人)。但在皇民化運動推行後(約1937年起),無法繼續上映中國電影跟表演歌仔戲,於是改放映西洋電影或日本電影,偶爾有新劇團演出。

二次大戰後,由於戎館已是臺灣人經營的劇院,所以仍然由鍾家繼續營運{。民國35年(1946年)5月2日時,戎館改名成「赤崁戲院」,由鍾媽愛為主要經營者。在這之後,赤崁戲院營運到民國50年(1961年)5月8日才結束營業。

戲院結束後

1990年,黑橋牌的海安路門市搬遷到戎館建物內。2020年5月,黑橋牌開始將建物外觀整修成類似日治時期原貌,並於該年年底完工開幕。

戲院營運

戎座(舊戎館)為一層的木造建築,內部是榻榻米觀眾席,為「寄席」規模的建物。內部安裝有電扇,且將座位區分成三個等級,價位為一等位80錢、二等位60錢、三等位40錢。電影多半是在日間夜間各放一次,夜間電影多半在晚上6點過後放映。而為了促銷,戎座也會與其他業者合作,推出買票附贈贈品或憑票根可摸彩的活動,也有到特定商店購物達一定金額後贈送票券的措施。

新戎館的舞臺為鏡框式,設有投影幕與旋轉舞臺設備,座位區則分一樓與二樓,可容納約800名觀眾。

節目

戎座成立初期,提供的是浪曲(浪花節)等說唱藝術或戲劇演出。1916年起開始提供電影,但在檔期之間仍穿插現場表演。1920年開始,戎舘逐漸變成專門放映電影的戲院。

戎座轉型後跟國活合作上映其電影,而1923年小林竹次退出戎座經營後,戎座結束與國活的特約,以日活電影墊檔。今福商會接手後,主要上映美國環球影業的電影,偶爾上映日片。而在小林熊吉重新接手戎座經營後,再度跟國活合作。

1931年戎舘改為以上映中國電影為主,且在新戎舘建成後增加戲劇表演。所表演的戲劇有1935年9月臺南松竹園的「現代改良最新男女劇」,1936年1月上海天蟾京班的京劇等等。

1937年皇民化運動時期,戎舘的上映的電影改成是洋片與日片,不再上映中國電影,也不再提供傳統戲曲表演,但可提供新劇團演出。此時的戎舘跟臺南另一間「大舞臺」劇院(新劇團演出為主,電影為輔)的營運模式呈現互補關係。

現況

黑橋牌將戎舘建物重新整修後,一樓主要是商場,販售伴手禮與食物,二樓則為用餐區與展示文物的區域。

參考文獻

  1. キネマ戰. 臺灣電影史研究史料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