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戰斧巡航導彈

戰斧巡航導彈(Tomahawk cruise missile,制式型號BGM-109)是一種長程、全天候、具有短翼、以次音速巡航飛行的導彈,名字源自印第安戰斧。1972年由通用動力公司開始研發,1983年推出服役。戰斧巡航導彈設計上是一種中到遠距離,低空飛行,並且以模組化設計,能夠自陸地,船艦,空中與水面下發射。雷神與麥道都獲得過生產合約共同生產。

美國海軍雷神公司提出最後一份戰斧巡航導彈的訂單,宣告在完成這份合約後,戰斧導彈將結束延續40年的生產歷史。根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導,這份合約是在2018年4月27日簽定的,採購100枚戰斧導彈改良第4型(Block IV),總價1.43億美元[1]。這批導彈具備全方位垂直發射能力,可安裝在伯克級神盾驅逐艦上,主要任務是遠程對陸地攻擊之用。預計全部生產將會在2020年8月完成。

美國國防部的財政預算顯示,美國陸戰隊已經要求2021年增加1億2500萬美元,用於購買48枚陸攻型戰斧巡航導彈,因此該導彈有望繼續生產。

目錄

發展歷史

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觀察過德國的V-1導彈的攻擊後,利用占領德國期間大規模搜集各類相關發展的資料、硬件與人員,送回美國之後加以分析、組裝、測試,作為後續發展的基礎。巡航導彈的發展自1940年代末期就一直進行,直到彈道導彈成熟之前,巡航導彈是美國早期核子打擊的主要手段。當彈道導彈能夠以更高的速度攻擊更遠的目標下,巡航導彈的發展腳步就漸趨緩慢。

戰斧巡航導彈的產生來自於科技發展與政治需求兩方面的結合。在科技發展方面,戰斧導彈得利於:

  • 自1950年代以降,體積上持續縮小,但是功能和精確度不斷提升的導引系統。1958年LTV-Electro公司(後來更名為E系統公司)研發出地形輪廓比對(Terrain Contour Matching,TERCOM)導引系統,他的體積比過去的使用雷達做為地形比較的導引系統要小且輕,但是在精確度上有大幅的提升,也因此成為美國兩款巡航導彈的導引系統。
  • 1964年威廉斯研究公司提出一項小型渦輪風扇發動機的研發案,這一款發動機預備做為可被單人使用的「飛行腰帶」飛行器。這個飛行器能夠以95公里/時的速度飛行16公里的距離。1967年威廉斯推出重量僅有31公斤、直徑30.5公分的WR19渦輪風扇發動機(對外正式型號為F107),這顆發動機可以提供1.910千牛頓(430磅)的推力,相較於當時具有類似推力輸出的渦輪發動機,WR-19的體積和重量都非常的小,經過不斷的測試和改良之後,WR-19的可靠度讓縮小巡航導彈的體積不再是夢想。
  • 核子武器小型化,使得同樣體積與重量的彈頭的威力大幅提升,或者是同樣威力的彈頭能夠安裝在較小型的導彈上面[2]

美國在越戰期間大量使用各類遙控無人載具執行對北越的高危險性任務所獲得的經驗,累積出一批對研發與布署無人作戰載具的支持者。此外,美國海空軍常年使用小型無人靶機與誘餌之後,也在1960年代構思在研發新一代靶機時加入可攜帶武裝的需求,這些需求後來演變為次音速巡航無武裝誘餌(Subsonic Cruise Unarmed Decoy,SCUD)與次音速巡航攻擊導彈(Subsonic Cruise Attack Missile,SCAM)計劃。然而這兩項計劃到了1970年代先後被取消,不過他們已經為後來的巡航導彈研發計劃打下良好的基礎。

蘇聯在冷戰時期最先將巡航導彈使用於武裝衝突上,使用最多,戰果也最豐碩的就是於1967年重創以色列驅逐艦的冥河反艦導彈,再加上蘇聯推陳出新的各類巡航反艦導彈嚴重刺激美國,讓美國不得不急起直追,首先布署的是體型較小的魚叉反艦導彈

視頻

戰斧巡航導彈 相關視頻

近距拍攝!美軍驅逐艦戰斧巡航導彈連發打擊敘目標
BGM-109戰斧巡航導彈

參考文獻